千億方便面市場,進入了一個博弈期。

一方面,生活節奏加快、獨居人口增加、懶宅經濟上升,消費者對方便面等速食品的整體需求在提升;另一方面,外賣對方便面的持續衝擊外,方便食品產業升級,自熱食品、預制菜等,對方便面的替代性也在增強。

於是,方便面市場暫時失去了銷量增長的動力,甚至難以回到10年前。近幾年的市場規模提升,主要靠的是高端化和提價。

在這種復雜的調整期,方便面新舊勢力之間的交鋒更爲激烈,也對穩固多年的方便面行業金字塔結構產生動搖。

2023年,白象超越今麥郎,成爲方便面市場份額第三。白象身後,更多中小品牌躍躍欲試,試圖在這個千億市場找到新機會。

接下來,康師傅能否強化“品價比”重回高速增長軌道?白象能否挑战統一,終結雙巨頭長達30年的統治力?整個方便面市場,還有哪些新故事?


崛起史


在衆多食品大類中,方便面這個依托於食品工業而發展起來的類型,相對而言還算是個新物種。

上世紀50年代,爲了解決拉面館排隊等候時間過長的問題,華裔日本人安藤百福,在自家後院的小屋中,攻克熟制拉面幹燥回生和快速復水技術,發明了方便面。

60年代,日本方便面的工業化生產快速發展,1970年首次出口至歐美市場,方便面开啓全球化。

中國第一包方便面,1970年誕生於上海益民食品四廠,標志着中國方便面產業的正式起航。

進入80年代後,我國從日本等國引進100多條生產线,珠海華豐、廣東來利、河南南德等方便面企業先後創立,新加坡的幸運方便面也在80年代末進入中國市場。

然而,當時的中國方便面市場,還是粗放式發展的草莽時代。這種狀況,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徹底扭轉。

1992年前後,來自台灣的康師傅和統一,幾乎同一時間進入大陸市場。兩年後,安藤百福的方便面企業日清,也到廣東順德建廠。如今的本土方便面頭部品牌白象、今麥郎、五谷道場等,大多創立於這一時期。

在那個年代,就算你沒有喫過康師傅紅燒牛肉面,也一定买過統一的小當家幹脆面。在高密度廣告的轟炸下,康師傅、統一靠着這些大單品,登頂中國方便面市場,並穩坐至今。

與此同時,中國方便面產業也迎來了超高速的增長。年產量從1970年的200萬份,發展到2000年的178億份,成爲全球第一;2010年達到501億份的歷史峰值。

在中國方便面產業的上半場,本土品牌處於弱勢。今麥郎“過渡性”引進日資,扛過了一輪又一輪壓力;白象早期靠低價面差異化崛起,但高端化轉型受挫,蟄伏多年;曾年銷20億的五谷道場,2008年前後陷入破產邊緣……更多的品牌,如華豐、來利等,早已消失於主流市場。

不過,方便面巨頭們的好日子,也未能持續太久。2013年中國方便面市場達到462.2億份的銷量巔峰,之後便开始墜落。

在2014年-2017年的這輪方便面行業調整期中,就連行業龍頭康師傅、統一,也難逃波及。

當時公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外賣的崛起和綠皮火車這類交通工具的逐步退場。

方便面之所以在全球特別是中國等市場快速崛起,因爲它更高效地解決了人們的果腹需求,特別是在旅途中。當年,坐綠皮火車,幾乎人手幾桶方便面。

但是,高鐵普及、綠皮火車減少,這個重要的方便面場景逐漸缺失。另外,在更廣泛的日常生活中,外賣、自熱食品、預制菜、方便食品等,直接在場景內取代了方便面的地位。

《方便面市場消費量的影響因素分析》指出,外賣市場規模每增加1%,方便面消費量便減少0.0533%;高鐵營運裏程每增加1%,方便面銷量便減少0.3191%。


新故事


方便面市場的增長停滯,直到2018年前後,才开始發生根本性的轉變。2020年开始的特殊三年,以及之後的消費市場巨變,中國方便面市場規模重回增長軌道,成爲受衝擊最小、甚至是受益的行業之一。

當一個事物停止運動時,必須要施加外力,才可以繼續動起來。方便面產業2018年進入新周期,背後的推動力,主要來自於明暗兩條主线。

明线,主要是傳統方便面巨頭的高端化。在傳統大單品之外,康師傅2018年底推出鮮蔬面、速達面館;統一先後推出滿漢大餐、湯達人的“極味館”系列;今麥郎推出老範家速食面館……

這些動輒5元、10元,甚至單價20元以上的方便面產品,拉高了這個市場的定價區間。

從市場表現來看,方便面的高端化是較爲成功的。數據顯示,2016-2020年中高端方便面的復合增長率達到17.1%,而低端方便面僅爲4.0%。接下來,預計2020-2026年低端方便面的復合增長率將進一步降低至2.4%。

隨着方便面市場逐步穩固,面對原材料價格波動,方便面巨頭們相繼祭出了提價策略。

2018年初,康師傅方便面袋面每箱漲2元、桶面每箱漲1元;統一每箱漲1元。之後,方便面老大康師傅兩度提價:2021年末,袋面由2.5元漲至2.8元,經典桶由4元漲至4.5元,mini桶由3元漲至3.5元;2024年,袋面由2.8元漲至3元,批發價每箱漲4元,桶面由4.5元漲至5元。

盡管大家調侃以前沒錢喫方便面;現在沒錢喫方便面,但是,提價對銷量和市場份額的影響,微乎其微。因爲,方便面老大的品牌力和渠道密度無人能及,消費者大多數時候是被動接受。

中國方便面市場的零售均價,2011年僅爲1.6元/份(80g),2016年和2020年分別上漲至2.0元和2.4元,到2023年,已經跨過3元大關。

2023年,中國方便面市場銷量422.1億份,仍然未能恢復到2013年462.2億份的巔峰。但由於整體價格的提升,市場規模仍然比10年前多出了350億元,增長37%。

暗线指的是,隨着方便面市場的復蘇,越來越多原本陷入劣勢的中小巨頭和來自於其他行業的跨界者們,加碼方便面產業。

一些類方便面的新產品,比如阿寬食品的方便米线、方便粉絲,楊掌櫃的粉面菜蛋,微念主導的螺螄粉等等,作爲行業新勢力,成爲近幾年方便面以及方便食品行業的焦點。

它們帶領方便面品類,突破了原本的使用場景、用戶人群以及核心訴求。將方便面從最初用來果腹的基礎功能性產品,升格爲高品質生活人群追求美食的目標之一。

並不是說新勢力們創造了多大的新需求,而是,方便面新勢力們帶來了新產品、新渠道,一定程度上倒逼行業巨頭,加入這場方便面行業的新敘事。

當然,這些中小型玩家,並不會被康師傅、統一等行業巨頭視爲競爭對手。真正可能影響現有市場格局的,只有白象。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方便面產業方興未艾,糧食大省河南孵化出了白象。早期,靠低價面差異化競爭,白象快速崛起,創立幾年就達到年銷6億的成績,成爲本土方便面品牌的核心之一。

區分傳統巨頭與新勢力,除了創立時間,更應該關注的是,是否有新的產品、新的渠道和新的打法。按照這個標准,白象,就是挑战康師傅、統一、今麥郎的方便面行業新勢力。

蟄伏多年的白象,終於靠着產品創新+流量運營+互聯網渠道,突破了高端化的桎梏,近幾年站到了中國方便面產業的聚光燈下。


新格局


當傳統巨頭意識到新勢力的威脅時,往往場面已難以控制。如今的白象,已經在逐漸改寫中國方便面的行業格局。

此前,中國方便面市場的三層結構持續多年。康師傅、統一雙巨頭身後,今麥郎追趕多年;之後是日清、農心、白象等中型方便面品牌;再往後,便是五谷道場、南街村等衆多小型玩家。

其中,康師傅、統一常年攜手穩居方便面市場的頭部位置,合計佔據70%以上的市場份額。

康師傅強於渠道,2023年數據顯示,公司擁有8萬家經銷商、500萬網點,在下沉市場覆蓋度較高;而統一的產品力更爲出彩,近些年方便面市場最重要的超級大單品老壇酸菜面,便是由統一在2008年率先推出的——當然,在2022年315老壇酸菜事件中,統一也首當其衝。

千億級方便面市場,正在從前些年雙巨頭+衆多中小玩家的三層結構,演化成了一超、三強、多大、衆小的格局。

憑借強大的產能基礎、渠道布局和品牌力,康師傅穩坐方便面老大寶座30余年,並實現斷層式領先,2023年市場份額高達45%。

統一的行業老二的市場地位,正在受到嚴峻挑战。其市場份額,已經從本輪周期初期的20%以上,下降至16%左右。

2023年,白象以12%的市場份額,超越今麥郎的10%,一舉進入方便面市場前三。近年方便面市場最大的變數,終於一錘定音。

第三梯隊,便是方便面市場的中型公司們,包括日清、五谷道場、阿寬食品、農心、南街村等。

這些公司雖然規模無法與行業巨頭相提並論,但是,它們都找到了各自的舒適區。日清和農心擁有各自的大單品;五谷道場找到了新靠山克明食品;阿寬雖然上市折戟,但業務還算穩定,盈利能力也足以讓傳統巨頭們豔羨。

第四梯隊,大多是跨界而來的方便食品玩家。如零食巨頭三只松鼠、餐飲品牌麻六記、品牌和產業運營商微念等。

更多時候,這些跨界者要的不是在方便面市場的份額,而是爲了通過品牌溢價快速獲利,或者是,強化在自身場景內的競爭力。

接下來幾年,在方便面市場,有三大看點:

康師傅憑借自己的優勢,大概率能夠穩住自己在方便面市場的統治地位。盡管行業新勢力們攻勢迅猛,但是,消費降級背景下,善於控制成本、渠道和品牌更穩固的傳統大牌,更佔優勢。現在的猜想是,它能否突破自己,重回高速增長軌道?

其二,白象借助產品創新+流量運營+互聯網渠道快速崛起,在超越了今麥郎之後,能否再進一步,超越統一企業中國?

2023年,統一方便面業務收入98.47億元,白象公布的同期營業收入爲91.75億元。2024年上半年,統一方便面業務收入47億元,同比增長不到1%;而白象公布的2024年1-6月增速超過10%。

四大方便面巨頭中,另外三強,已經在公司層面,將業務重心放到了飲料板塊。這給白象這個單一方便面玩家的All in式突擊,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战機。如果這一趨勢延續,白象有較大的機會,實現對統一方便面業務的超越,很可能就在最近的一兩年。

另外,本土品牌對非本土品牌的替代,正在逐步深化。不止是白象,三四线方便面品牌們,也正在全面崛起。

在此背景下,危機感最深的,應該是日清食品了。方便面之父安藤百福創立的日清食品,在全球最重要的方便面市場,正在遭遇巨大壓力。

2月初,日清食品(01475.HK)披露盈利警告稱,預計公司2024年淨利潤1.95億港元-2.05億港元,而上年同期爲3.30億港元。

玫瑰不會突然枯萎,它只是慢慢凋零。新的希望,也正在萌發中。



標題:千億方便面江湖,迎來中局之战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9531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