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法德近期的政治變化?
在12月4日法國巴尼耶政府被議會推翻後,法國總統馬克龍於13日任命貝魯擔任新總理。從深層原因來看,法國政壇今年以來持續動蕩,本質上是民粹勢力擡頭、政治碎片化加劇的結果。展望後續,法國本輪政治動蕩表明其財政可持續性問題短期難以得到解決,或帶來持續擾動,後續需關注各方圍繞2025年預算法案的博弈情況。與此同時,德國近期政壇不穩定性也在加劇,12月16日朔爾茨在聯邦議院信任表決中失敗,德國大選或提前至明年2月舉行;但德國當前民粹勢力未成氣候,後續政局穩定性預計將好於法國。
▍當地時間12月13日,73歲的中間派人士、馬克龍的長期盟友貝魯獲得了法國總理任命,成爲今年法國第四位總理。
貝魯曾擔任議會議員、法國教育部長、司法部長、波城市長等多個重要政府職務。在2007年競選總統失利後,他創立中間派政黨民主運動黨(MoDem),並任黨主席至今。在2017年總統選舉中,貝魯作爲法國中間派政黨的領軍人物之一,宣布放棄參選法國總統,其領導的民主運動黨與馬克龍領導的“共和國前進”黨(LREM)結成中間派聯盟,幫助馬克龍順利入主愛麗舍宮。此次馬克龍任命貝魯作爲總理,根本原因在於必須挑選一位橫跨左右兩派之間的人物以化解政治僵局,避免上台後被立即彈劾。
▍在此之前,當地時間12月4日,法國國民議會因預算案爭議投票通過對巴尼耶政府的不信任動議,其成爲1962年以來首次在信任投票中失敗的政府。
在貝魯之前,馬克龍今年9月5日任命右翼共和黨人巴尼耶爲總理。在今年10月巴尼耶提交了2025年預算案後,法國政壇對此展开了激烈博弈:巴尼耶主張加稅並削減法國預算赤字,而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對此明確反對,主張暫停提高天然氣稅、減少法國對歐盟的出資,極左翼政黨“不屈的法蘭西”也對預算案中的裁撤項目和崗位計劃的內容不滿。爲繞過議會方面阻力,巴尼耶使用憲法第49條第三款,不經議會表決投票,強行通過法國2025年財政預算法案草案,此舉引發國民議會強烈不滿,由左翼陣營185名議員提交的不信任動議在表決中得到331票支持,超過所需的288票,導致了巴尼耶政府垮台。
▍法國近期的政治動蕩實際上有跡可循,自今年6月歐洲議會選舉以來,民粹勢力擡頭、政治碎片化加劇持續擾動法國政局穩定性。
在今年6月初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中,法國執政黨復興黨得票率遠低於極右翼的國民聯盟,馬克龍隨即宣布解散國民議會、提前舉行國民議會選舉。新一屆議會中左翼政黨聯盟“新人民陣线”獲得193席,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及與之結盟的政黨獲142席,而總統馬克龍倚靠的中間派僅獲166席,導致法國進入“懸浮議會”狀態,各派在議會都未佔據絕對優勢席位。在國民議會“三足鼎立”格局下,法國總理的選舉受到多方力量掣肘,直到今年9月馬克龍才任命巴尼耶擔任總理一職,而巴尼耶所屬的黨團在國民議會僅佔47席,根基十分脆弱。同時,法國政治風向的變化不僅僅是“右轉”,核心在於民粹勢力的擡頭。在本輪預算案博弈中,正是由於極左翼民粹與極右翼民粹形成罕見的合力,共同推動了對巴尼耶政府的不信任動議通過。
▍法國本輪政治動蕩表明其財政可持續性問題短期難以得到解決,或對歐元區資產帶來持續擾動,後續需關注新總理的組閣談判,以及各方圍繞2025年預算法案的博弈情況。
短期來看,組閣談判將是新總理上任後的首要任務,成功的組閣是新政府穩定運作的基礎,因而貝魯必須與多個黨派進行談判,確保內閣成員能夠代表各派的利益訴求。中期來看,貝魯需順利完成2025年政府預算制定,在減少赤字和增加社會保障之間尋求平衡,避免重蹈巴尼耶的覆轍。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領導人勒龐表示,只要新總理准備以更緩慢速度縮小赤字,新政府的預算案可以在幾周內提交議會,避免垮台情況再出現。因此,預計新的預算案或在削減赤字力度上進一步放緩,圍繞預算案的博弈仍可能持續到明年年初。不過,法國本輪政局動蕩深層原因在於民粹擡頭和政治碎片化加劇,類似亂局後續可能持續演繹,法國財政可持續性問題短期仍難得到解決,整體上或對歐元區資產帶來持續擾動。
▍與此同時,德國近期政壇不穩定性也在加劇,12月16日朔爾茨未能通過聯邦議院信任表決,2025年德國大選或提前至明年2月舉行;但由於德國的民粹勢力未成氣候,基民盟或更可能與社民黨組成執政聯盟,短期內其政局穩定性預計將好於法國。
本屆德國政府曾由總理朔爾茨領導的社民黨、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率領的綠黨、以及財政部長林德納代表的自由民主黨共同組成,但今年11月初,由於三個政黨在政府支出等問題方面存在尖銳分歧,德國執政聯盟實質上已經解體。當地時間12月16日,朔爾茨在德國聯邦議院信任投票中失敗,隨後議院可在總理建議下解散,且須在60天內舉行新一屆議院選舉。因此,原定於2025年9月28日舉行的德國大選可能提前至2025年2月23日。根據Politico 2024年12月6日民調,在2025年大選中,右翼保守政黨基民盟(CDU/CSU)支持率32%,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AfD)支持率18%,朔爾茨領導的社民黨(SPD)以16%的得票率排名第三。由於基民盟已經明確表示不會與德國選擇黨組建政黨聯盟,後續更可能的情形是與朔爾茨的社民黨組成聯盟,因此朔爾茨此舉更多是選擇通過發起信任投票的方式主動打破僵局。由於民粹勢力整體上衝擊德國政局的可能性更小,德國短期內或難出現類似法國的政治動蕩。
▍風險因素:
地緣政治形勢超預期惡化;歐洲經濟基本面超預期惡化;歐洲選舉不確定性。
注: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2024年12月17日發布的《海外政策時評(47)—如何理解法德近期的政治變化?》報告,楊帆S1010515100001;遙遠S1010521090003;危思安S1010524080007
標題:如何理解法德近期的政治變化?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77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