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歐盟成員國表決通過對華加徵電動車關稅,但中歐之間仍保留協商空間。復盤動機,“去風險”加速落地疊加民粹主義的崛起,使得歐盟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明顯加劇;展望後續,歐洲基於實用主義的利益考量也更容易通過協商滿足,中歐經貿關系難以螺旋惡化。同時,關稅壁壘僅針對出口,中企出海歐盟與歐方在貿易平衡、“去風險”、產業和就業焦慮等方面的訴求較爲契合,面臨政策擾動的概率相對較低,以新能源整車、汽車零部件爲代表的中國汽車智能化產業鏈有望成爲海外市場的新支點。

當地時間10月4日,歐盟委員會就對中國電動車對歐出口徵收高關稅的建議在歐盟成員國中表決通過,但中歐之間仍保留協商空間。

當地時間10月4日,歐盟委員會就對中國電動車對歐出口徵收高關稅提交歐盟成員國表決,隨後宣布對自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提議已獲成員國必要支持。在流程上,阻止關稅施行需至少代表歐盟65%人口的15國及以上投票反對,而歐盟成員國投票結果顯示,10國贊成(包括意大利、法國、荷蘭等國),5國反對(包括德國、匈牙利、馬耳他等國),12國棄權(包括比利時、西班牙、奧地利等國,棄權仍被視爲贊同)。由於投反對票的國家人口佔歐盟總人口比例爲22.65%,故關稅草案最終未被推翻。不過,本次歐盟成員國投票在性質上僅是對歐盟委員會提出的終裁建議做出的集體表態,最終方案仍待今年11月4日前歐盟委員會作出的終裁決定;中歐雙方也依然沒有放棄就電動車輸歐最低價格开展談判,歐盟目前在徵稅方案中也補充了終裁後繼續和中國就關稅進行協商的條款。

從決策動機上看,近期歐盟在經濟上對華所謂“去風險”加速落地,在政治上民粹勢力迅速崛起,加劇了其在以電動車爲代表的關鍵行業上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

“去風險”一詞最早由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2023年1月的達沃斯論壇上提出,內涵在於致力於加強其內部的供應鏈韌性、降低關鍵產業鏈的對華依賴。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以《歐洲經濟安全战略》、《關鍵原材料法案》、《淨零工業法案》爲代表的重要政策陸續出台,也正是在2023年10月,歐盟委員會啓動了本輪對於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與此同時,在近期歐洲的密集選舉中,民粹勢力正在加速崛起,使歐盟對華所謂“去風險”背後的“價值觀外交”色彩逐漸向本土保護、產業安全的實際訴求轉變,對此中信證券在此前外發報告《海外政策專題(11)——民粹浪潮下,歐洲政治與外交將何去何從?》中進行了深入分析。在歐盟貿易保護傾向不斷加劇的背景下,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行業成爲了其最爲重點關注的行業之一:一方面,當前歐盟在全球汽車制造份額中依然佔據着重要位置,根據Wind統計,歐盟2023年汽車產量約佔全球的19.7%,依然是全球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另一方面,中國在全球汽車產業中迅速崛起,份額從2010年的23.9%快速提升至2023年的38.4%,使歐盟產生了強烈的保護本土產業訴求。

展望後續,由於中歐貿易爭端與中美之間並不可比,歐盟更加基於利益考量,從歷史案例來看更容易在後續達成協議,從政治邏輯來看民粹的產業保護訴求也更容易通過協商滿足,故中信證券認爲後續中歐之間仍有談判協商空間。

美國在處理貿易爭端中通常基於國家安全或國家战略考量,附加非經濟因素考慮,零和博弈思維突出;相比之下,歐盟通常更加基於利益考量,特別是附加了產業發展和就業的焦慮,更容易在後續達成協議。從歷史案例來看,歐日與歐美間曾有過汽車、航空、鋼鐵、數字經濟等領域貿易爭端,但往往以達成協議的方式緩和平息,只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博弈,詳細案例可參考中信證券此前外發報告《海外政策時評(25)——歷史上的歐盟貿易爭端如何演繹?》。從政治邏輯來看,民粹主義在呼籲對本土產業的堅定保護時,往往也同時展現出務實主義姿態,其產業安全訴求也更容易通過協商滿足。

對於中企出海而言,由於歐盟關稅壁壘僅針對出口,且企業出海歐盟與歐方在貿易平衡、“去風險”、產業和就業焦慮等方面的訴求較爲契合,面臨政策擾動的概率相對較低。

考慮到歐盟在貿易爭端背後的战略訴求,企業出海是否面臨潛在的政策擾動同樣值得關注。事實上,關稅壁壘僅針對商品出口,即便最終落地,也並不影響企業出海後在歐盟本地的生產。結合歷史與現狀,歐盟的貿易爭端往往有貿易平衡、“去風險”、產業和就業焦慮等考量,而企業出海與這些訴求具備契合度。首先,對貿易平衡而言,企業出海歐盟後在整體意義上已不構成進出口,直接減少了歐盟的貿易逆差。其次,對“去風險”而言,其強調產業鏈的分散性與可控性,企業出海歐盟後可滿足歐盟對產業分散與可控的需要。最後,對產業和就業焦慮而言,企業出海歐盟後也往往與當地產業形成產業鏈供應鏈交集以及技術合作關系,可帶動當地產業發展與就業穩定。因此,從自上而下的政策角度看,企業出海歐盟面臨政策擾動的概率相對較低。

在產業趨勢的角度,類比歐美、日韓車企的海外發展經歷,中國車企有望逐漸從“整車出口”向“海外建廠”轉變,以新能源整車、汽車零部件爲代表的中國汽車智能化產業鏈有望成爲开拓海外市場空間的新支點。

受益於此前歐盟對電動車較低的關稅、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與消費者習慣,據海關總署數據,2021年以來歐盟均爲我國新能源乘用車第一大出口地區,新能源出口佔比一度維持在80%以上。近期受反補貼調查影響,24H1我國新能源車出口歐盟有所下滑。展望後續,類比歐美、日韓車企的海外發展經歷,中國車企有望逐漸從“整車出口”向“海外建廠”轉變,以新能源整車、汽車零部件爲代表的中國汽車智能化產業鏈有望成爲开拓海外市場空間的新支點。乘用車方面,比亞迪、長城汽車、吉利汽車、零跑汽車等都在海外興建產能,並通過產能的投入帶來銷量的提振,並且通過帶動當地稅收與就業,實現與出口目的地市場的雙贏;海外工廠建成也有助於中國車企獲得較爲穩定、持續的當地政府支持和市場表現。汽車零部件方面,德昌電機、玲瓏輪胎、敏實集團、星宇股份等自主零部件企業正在以匈牙利、塞爾維亞等中東歐國家爲前哨站點,立足國內的優秀生產經驗,向全球進行產品、產能和技術的輸出。

風險因素:

地緣政治形勢超預期惡化;歐洲經濟基本面超預期惡化;歐洲能源問題惡化;中歐經貿關系超預期惡化;歐盟貿易保護政策超預期加速推進。


注: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2024年10月7日發布的《海外政策時評(35)—中歐電動車關稅博弈將何去何從?》報告,分析師:楊帆S1010515100001;遙遠S1010521090003;尹欣馳S1010519040002;武平樂S1010522080002



標題:中歐電動車關稅博弈將何去何從?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5493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