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全面創新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2035科技強國战略下,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爲重要的政策着力點,而央國企憑借着資源稟賦優勢和長期技術積澱成爲產業發展的首要責任擔當。在路徑選擇上需要內外兼修,一方面內生培育,擴大資本开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外延發展,將耐心資本注入產投基金培育战新產業,推動並購重組實現資產整合拓寬產業規模。我們建議關注信息通信、電子科技、航天軍工、能源電力、汽車制造、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的並購重組機遇。


必要性:2035科技強國战略目標背景下,央國企成爲首要擔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着墨強調“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並與之配套提出“構建全面創新體制”。我們認爲,科技強國的战略目標與國務院國資委提出的“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加快科技創新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新一輪國企改革方向高度契合。中央企業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壯大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責無旁貸。

充分性:產業發展尚存難點堵點,央企更具資源稟賦與整合能力。

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央企具備更強的資源整合能力、更充裕的資金體量和更扎實的長期技術積澱,爲完善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供了有力支撐。此外,國資委強調以战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爲導向的考核機制,與“建立國有企業履行战略使命評價制度”的國企改革目標相契合。因此,在產投創投退出“堰塞湖”問題凸顯、耐心資本匱乏的背景下,央國企更將秉持長期主義,布局利益長遠。

我們認爲央企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战略性新興產業可包含三條路徑:

內生培育:央企集團擴大資本开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根據國資委,2023年央企在應用基礎研究方面投入約600億元,佔研發投入比重不到6%。從上市公司數據看,現有國資委下屬中央企業在战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尚存在一定內生培育空間。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加大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產品力度”。後續政策可關注基礎研究投入和突破性創新。

產業投資:耐心資本注入產投基金,培育战新未來產業。由央企出資設立或參與投資的“國”字頭基金及創投基金在支持战新產業發展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據我們統計,截至2024年7月5日,共有81家央企出資221筆,投向107只“國”字頭基金,涉及投資機構共64家。政策層面,或將持續引導央企利用創業投資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一方面,盤活傳統產業央企集團的冗余資金,另一方面,繼續推動國資央企聚焦主責主業、剝離金融資產,爲產業發展注入活水。

外延發展:並購重組實現資產整合,拓寬战新產業規模。並購重組是央企增強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的關鍵路徑,既包括類似“中國寶武收購山鋼集團”的傳統產業專業化整合,又包括“航天智造增資樂凱化學”等战新產業重組整合。展望後續,中央國有企業並購非央企上市公司、擬上市資產或將成爲央企擴展战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的重要路徑。

政策預期與投資機遇: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

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我們認爲央國企將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根據战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特點,更大力度开展信息通信、電子科技、航天軍工、能源電力、汽車制造、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的專業化整合。我們建議關注兩方面機遇,其一是競买方維度,關注具備較高資金充裕度且近年資本運作較爲密集的央企集團;其二是並購標的維度,關注績優成長或處於經營困境的战略性新興產業非央企上市公司。

風險因素:

新質生產力政策推進不及預期;战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發展不及預期;海外地緣政治因素對產業的擾動;國內宏觀經濟修復不及預期。


注: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2024年8月16日發布的《國企改革系列報告之十八—央企新動能:政策風帆,新質藍海》;楊帆 於翔 劉海博 徐濤 尹欣馳 黃亞元 付宸碩 華鵬偉 竇子豪 



標題:央企新動能:政策風帆,新質藍海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3793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