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歐美政客頻繁渲染中國“產能過剩威脅論”,且與歐盟近年來強調對華所謂“去風險”的思路逐步融合,疊加今年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到來,需關注其潛在影響。當前歐盟战略思路正發生轉向保守的“質變”,已在電動車、光伏、風電等行業頻繁推出反補貼等貿易保護措施,同時在能源轉型政策的推進細節上已有邊際回調。從行業維度來看,歐盟重點關注對華“依賴度高”、“競爭性強”的行業領域。面對歐盟的战略轉向,中信證券認爲中歐合作的新範式值得重點關注,例如可與更多歐盟企業形成技術合作,在中東歐國家設廠布局,還可積極把握歐盟能源轉型政策再平衡下的電力設備出海機遇。

近年來中歐關系呈現鞏固發展的良好勢頭,在當前動蕩加劇的國際形勢下,中歐關系具有战略意義和世界影響。與此同時,近期部分歐美政客頻繁渲染中國“產能過剩威脅論”,且與歐盟近年來強調對華所謂“去風險”的思路逐步融合,疊加今年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到來,需關注其潛在影響。

總體來看,近年來中歐關系呈現鞏固發展的良好勢頭,战略、經貿、綠色、數字領域高層對話取得豐富成果,這符合雙方利益和人民期待。但與此同時,近期部分歐美政客炒作中國工業品,特別是以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爲代表的“新三樣”的“產能過剩”問題,歐盟方面近期在相關領域推出的貿易保護手段動作也尤爲頻繁。今年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即將到來,中歐經貿關系正處於關鍵的十字路口,我們需要深入理解歐盟的安全焦慮與對華所謂“去風險”的底層邏輯,研判其潛在政策與影響。

歷史回顧:歐盟所謂“去風險”思路源起於其日益增加的經濟安全焦慮,但在此前實際執行上“說易行難”。

俄烏衝突引發了歐洲強烈的安全焦慮、疊加歐洲右翼思潮的崛起和美歐協調的加強,使得“去風險”逐漸成爲歐美對華政策共識。歐盟對華“去風險”的內涵,指將致力於加強歐盟內部的供應鏈韌性、降低關鍵產業鏈的對華依賴。從政策效果看,相關動作的落地實效並不顯著,主要原因在於:第一,在俄烏衝突陰霾下,歐盟此前更專注於盡快推動能源轉型、降低傳統能源依賴,對華“去風險”並非首要任務;第二,在“集體行動困境”下,歐盟各方行動缺乏一致,內部各成員國對“去風險”存在分歧;第三,歐洲議會左翼力量仍有較大影響,使得歐盟在碳中和政策推進的姿態上極爲堅決,堅定的能源轉型目標使其對於中國的新能源產品需求迅速走高。

當前變化:2023年下半年以來,歐盟貿易保護思潮明顯擡頭,對華所謂“去風險”邊際加速,同時在能源轉型政策的推進細節上已有邊際回調。今年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或是重要觀察時點,歐洲議會的思潮右轉或使碳中和政策在執行細節上更加重視能源轉型與經濟安全的平衡。

僅在2024年內,歐盟層面《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和《關鍵原材料法案》等多項重要法案已有明顯進展,貿易保護政策亦頻繁出台。歐盟近期保護主義政策頻出的背後,或是多個深層原因的變化:第一,當前歐盟已經有效降低化石能源對外依賴,而中國的產業鏈競爭力增強使其“受威脅感”進一步加劇;第二,歐盟對於各方對外政策語調的協同性亦有明顯增強;第三,歐洲議會右翼思潮崛起,當前提名馮德萊恩的歐洲人民黨團(EPP,中偏右)處於領先地位,POLITICO民調預計EPP將在今年6月的選舉中獲得174個席位,而中左翼特別是綠黨力量明顯收縮。由於歐洲議會的整體傾向在很大程度上能影響歐洲關鍵法案的推進流程,思潮右轉或使碳中和政策在推進上更加傾向關注能源轉型與經濟安全的平衡。

影響解析:歐盟战略思路正發生轉向保守的“質變”,近期歐盟已在電動車、光伏、風電等行業頻繁推出反補貼等貿易保護措施,其重點關注對華“依賴度高”、“競爭性強”的行業領域。

即便從可行性上看,歐盟“去風險”的目標難以一蹴而就,但從必要性上看,歐盟對於提升供應鏈韌性、降低對外依賴的擔憂有着深刻原因,且難以短期內改變。歐盟“去風險”战略以貿易平衡和貿易依賴爲關注焦點,政策思路沿着“四大支柱、三類手段、十一項行動”的框架鋪开。從商品貿易結構來看,中歐貿易在歐盟重點關注的行業領域上存在着更爲明顯的結構性特徵,機械和運輸設備、雜項制成品、工業制品這三大行業歐盟自華進口佔比分別爲36.1%、32.9%、22.7%,不僅明顯高於對應行業的出口佔比,而且也是最大的歐盟對華貿易逆差來源。同時,歐盟或更加關心中國佔全球份額快速上升、且歐盟仍在全球有一定的市場份額的行業,其在相關領域政策推出節奏或相對更快。近期歐盟已在電動車、光伏、風電等行業頻繁推出反補貼等貿易保護措施,後續相關動作需持續關注。

應對之道:面對歐盟對華所謂“去風險”思路的長期化,中信證券認爲中歐合作的新範式值得重點關注,例如可與更多歐盟企業形成技術合作、在中東歐國家設廠布局,同時積極把握歐盟能源轉型政策再平衡和歐洲電網投資推進帶來的電力設備出海機遇。

一方面,在理解歐盟战略焦慮來源的基礎上,我國可在宏觀層面積極通過多雙邊對話對衝歐盟整體“去風險”壓力,並在微觀層面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通過綠地投資在歐設廠布局、推動中歐企業共同开發第三方市場的方式調整貿易平衡問題。另一方面,我國可積極將中東歐國家作爲制造業“跳板”和出海“避風港”,拓展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電動汽車等領域合作;同時,隨着歐盟能源轉型政策的再平衡和歐洲電網投資的推進,國內電力設備企業以變壓器、智能電表爲代表的配網設備出口將有望保持高景氣。

風險因素:

地緣政治形勢超預期惡化;歐洲經濟基本面超預期惡化;歐洲能源問題惡化;中歐經貿關系超預期惡化;歐盟貿易保護政策超預期加速推進。


注: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2024年5月7日發布的《海外政策專題(9)—“產能過剩威脅論”下,歐盟對華政策何去何從?》報告,分析師:楊帆S1010515100001;遙遠S1010521090003;華鵬偉S1010521010007;鄭辰S1010522040003



標題:“產能過剩威脅論”下,歐盟對華政策何去何從?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0566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