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花旗要大舉裁員之後,巴克萊也緊跟腳步。

據路透,全球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巴克萊(Barclays)正在制定一項10億英鎊(約12.5億美元)的削減开支計劃。

如果該計劃最終執行,巴克萊可能裁員1500至2000人,約佔該銀行員工總數的2%,受影響的將主要是巴克萊執行服務部門


緊衣縮食


知情人士透露,潛在的裁員將主要集中在巴克萊執行服務部門(內部稱爲“BX”),這將成爲未來幾年整個集團削減至多10億英鎊开支的總體目標的重要一部分。

據悉,10億英鎊的成本削減目標,相當於該行2022年150億英鎊的潛在年度運營支出的7%左右消息人士稱,BX員工人數的討論正在進行中,巴克萊銀行可能決定優先考慮其他領域的裁員。

目前,包括首席執行官C.S. Venkatakrishnan在內的高層管理人員正在評估提高盈利能力的方案。

近年來,巴克萊銀行一直在努力通過削減獎金以及零售和投資銀行業務的工作崗位來減少开支。

上個月,巴克萊銀行公布的第三季度收益未能達到預期。其中巴克萊銀行的英國業務(包括個人銀行業務、消費金融銀行和商業銀行業務)第三季度總收入爲19億英鎊,同比下降2%。

所以該公司再次下調了對其英國銀行的指引。

彼時,巴克萊表示正在“評估降低結構性成本的行動,以幫助推動未來的回報,這可能會導致第四季度的重大額外費用”。

今年以來,巴克萊股價下跌了11.7%。


華爾街裁員還在繼續


時下,華爾街銀行正掀裁員潮。

據CNBC10月下旬統計的數據顯示,迫於利率上升對抵押貸款業務、華爾街交易和融資成本的影響,今年來,美國排名前五的銀行已合計裁員2萬人

但摩根大通除外,該銀行今年員工人數增加了 5.1%。

數據來看,削減幅度最大的是富國銀行和高盛今年到目前爲止,他們各自已裁員約 5%。

今年1月,富國銀行宣布從抵押貸款業務轉向战略後开始裁員。盡管該銀行在過去三年中裁掉了近5萬名員工,但該公司仍計劃削減額外員工人數。

銀行業巨頭第一資本 (Capital One)今年早些時候在其技術部門也裁掉了約1100 個職位。

同樣,高盛也在年初的時候裁員 3200 名,佔高盛49100 名員工的 6.5%。此外,該公司同意在未來幾個月內完成的交易中出售兩項業務,即財富管理部門和金融科技貸款機構GreenSky由於高盛將業務重心從消費金融業務轉移出去,員工人數也將減少。

今年 4 月,高端投資銀行 Lazard 表示將在 2023 年裁員約 10%。在損失了超過 1000 億美元(約一半的存款)後,第一共和國被摩根大通從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收購。收購完成後,這家倒閉的銀行於 5 月裁減了1,000 名員工。摩根大通還削減了各部門約500 個職位。大約在同一時間,Signature Bank 解僱了400 名員工。

在與瑞士競爭對手瑞士信貸合並後,瑞銀集團宣布計劃大規模裁員30%,全球範圍內多達 3.6 萬個工作崗位。

值得關注的是,一直在削減的花旗在11月份又傳出或开啓華爾街最大規模的裁員。

11月20日,花旗公告正在新一輪的組織架構調整,並宣布新一輪管理層變動。

旗並未提供具體裁員數字,但全球範圍內的裁員可能會持續到明年,預期在明年初宣布下一輪改革,並在第一季度末完成最終改革。據消息,此次被裁管理人員超過300人。

花旗集團首席執行官Jane Fraser計劃對該銀行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也是公司近20年來最大規模重組。這其中就包括了裁員。

截至今年9月30日,花旗在全球擁有23.8萬名員工。據悉,此次花旗集團考慮至少裁員10%,而高層的裁員比例更高,或將超過10%。

截至今年9月30日,花旗在全球擁有23.8萬名員工,這意味着將有接近2.4萬個崗位被裁。若花旗決定解僱10%或更多的員工,這可能成爲華爾街多年來最大規模的裁員行動之一。

今年年初以來,花旗集團已經裁掉了數千名員工。花旗集團首席執行官Jane Fraser表示:

“隨着花旗迅速過渡到新模式,公司致力於留住頂尖人才並爲即將離开公司的員工提供支持。”

因爲預期增長持續放緩、利率高企以及對經濟可能出現衰退的擔憂,華爾街的裁員還在繼續。

Janney Montgomery Scott 研究總監Chris Marinac表示,銀行正在盡可能地削減成本,因爲明年的情況確實不確定。2024 年,金融行業的失業可能會給更廣泛的美國勞動力市場帶來壓力。

馬裏納克表示,面對企業和消費者貸款違約率上升,貸款機構准備在明年進一步削減开支。

“他們需要找到槓杆,防止收入進一步下降,並在更多貸款出現不良情況時騰出資金用於准備金。到一月份的時候,你會聽到很多公司都在談論這個問題。”



標題:巴克萊也“緊衣縮食”!計劃削減10億英鎊成本,或裁員2000人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5485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