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大的劇變,總會產生一些新贏家。

一战是美國,二战是美國、蘇聯,冷战前期是西德、日韓,後期是我們。

現在,世界似乎又走到類似的時間關口。

目前的高峰,是懂王牽起的貿易战,激進、強硬、神經質。

不過,這並不是我們此次重點討論的議題。

我們更關心,這一輪劇變中,新的贏家會有誰?以及有什么投資機會?


01

阿三?


貿易战風聲鶴唳之際,美國副總統訪問了印度。

一天之後,傳出美國和印度達成了貿易框架協議。

雖然說這個貿易框架,並不是最終可以執行的細節,大概等於一個意向,後面才會不斷往裏面填東西,但至少也是一個开始,對於兩個國家而言,都算得上一個利好。

實際上,印度和美國,包括西方發達國家達成經濟層面的战略合作,有很多利好條件。

首先,是人口紅利與勞動力成本

印度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14.3億,2024年),且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佔比高達67%(約9.5億人),平均年齡僅28歲(中國爲38歲,美國爲39歲)

印度制造業工人月均工資約爲15,000-25,000盧比(約180-300美元),僅爲中國的1/3(中國制造業平均工資約700-900美元/月)。

此外,印度還是全球第二大英語使用國(約1.25億人熟練使用),便於跨國企業管理溝通。

其次,是龐大的內需市場

印度GDP增速長期保持在6%-7%2023年爲7.2%),中產階級(年收入1-3.5萬美元)預計2030年突破5億人。

2023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達1.52億部(全球第二),汽車銷量突破500萬輛(全球第三),吸引企業爲市場生產

最後,是政策激勵措施

當中必須要提的,是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計劃

這個計劃2014年推出,目標到2025年制造業佔GDP比重提升至25%(目前爲17%)。

另外,還有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政府提供260億美元補貼,重點扶持半導體、光伏、電池、電子等14個行業。

例如:電子制造業企業可獲4%-6%的額外補貼半導體行業政府承諾補貼50%建廠成本(如塔塔集團與力積電合作110億美元芯片廠),還有關稅保護對智能手機、電子元件等徵收20%-25%進口關稅,倒逼本地化生產。

經過多年的發展,印度部分制造業已經具備一定的全球競爭力

印度是全球最大仿制藥生產國佔全球20%份額,印度是全球第二大紡織品出口國2023年出口額440億美元印度IT產業規模達2450億美元(2024年)。

此次關稅战,印度表現相當積極,主動和美國接觸,除了以上說的優勢,還有他們已經嘗到的“甜頭”,而這個“甜頭”,並不遙遠,只不過是幾年前的事。


02

關稅战外溢


2018,懂王首次發動關稅战,印度獲得了不少產業鏈轉移的好處。

具體體現在:

1手機:

根據IDC的數據,印度2018年手機產量達2.25億部,同比增長17%,成爲全球第二大手機制造國。

Counterpoint數據顯示,蘋果供應商緯創和富士康在印擴產,iPhone組裝份額從2017年的不足1%升至2018年的3%

2、紡織業

印度商務部數據顯示,印度2018年對美紡織品出口額達82.3億美元同比增長10.2%,而同期我們對美紡織品出口下降6%

Tiruppur(印度針織之都)出口額增長12%,其中對美訂單佔比從25%升至30%

3鋼鐵與鋁制品

世界鋼鐵協會數據顯示,印度2018年對美鋼鐵出口量546萬噸同比增長46%

鋁制品對美出口額達15.8億美元佔印度鋁出口的34%,前五個月同比增長22%

4農產品

SEAI數據顯示,印度對美蝦出口額23.4億美元佔全球蝦出口的35%,印度份額上升5個百分點;

全美大米協會統計印度對美非巴斯馬蒂大米出口增長40%,總量達120萬噸。

4、資本流入

RBI數據顯示,2018印度制造業FDI流入122億美元FDI總額的27.5%,同比增長35%

典型案例,是三星投資7.17億美元在諾伊達建成全球最大手機工廠年產能1.2億部。另外,日本松下和夏普在印設立家電生產线。

印度商工部數據顯示,2018-19財年印度FDI44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3%。行業分布上,服務業(金融/IT)佔比31%制造業佔比28%零售與電商(如沃爾瑪收購Flipkart160億美元交易)佔比20%

2018,美印雙邊貿易額達879億美元,印度對美順差212億美元2017年擴大17%

看到這些,你大概能夠理解爲何這一次關稅战,印度會如此積極。


03

投印度?


上面主要還是從經濟層面講,事實上,在如今這種全球性的大變革中,還有很多經濟以外的因素需要考慮。

不管從哪個因素上講,經濟也好,地緣也罷,甚至安全角度、大國博弈角度,印度都具備了不少優勢,也有能力被一些大國爭相拉攏。

在這一次對等關稅中,印度也只是加了26%,不算太高,除了印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問題相對溫和,還在於老美對拉攏的意味很重。

原先,大家關稅談判的焦點放在日本身上,認爲日本會第一個和美國達成協議,結果印度搶先了一頭,達成了框架協議。

這個信號,其實挺大的。

也難怪,印度股市的反彈力度很不錯,超過了其他世界主要股市。

投資,講求的是確定性。

雖然關稅战給世界增加了不確定性,資本市場波動加劇,但與此同時,也會產生一些確定性的投資機會,對於投資者來說,有必要重新評估印度的投資機會,它極有可能繼續成爲關稅战的大贏家。

投資印度的工具也不少,值得各位投資者重點關注。

以上內容源自格隆匯投顧尹紀宗,登記編號A0160624110002;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04

困難和挑战


當然,印度在承接制造業轉移方面,並不是一路开掛,當中也存在很多巨大短時間不可能改善的困難和挑战。

首先,是基礎設施落後

印度年均停電時長6-8小時(工業區更嚴重),而我們0.5小時

印度物流成本佔GDP14%,我們8%

港口擁堵嚴重,集裝箱平均滯留時間2.5,我們0.5

鐵路貨運速度僅25-30公裏/小時,我們60-80公裏/小時。

其次,是政府效率方面。

土地徵用困難印度60%土地爲私人所有,工業用地價格年均上漲10%-15%

稅收也很復雜盡管GST(商品與服務稅)統一稅制,但仍有5檔稅率(0%5%12%18%28%),導致企業合規成本高

還有政策突變風險2022年小麥出口禁令、2023年筆記本電腦進口限制,影響外資信心。

第三,產業鏈不完善

印度手機制造業60%組件如顯示屏、芯片需從我們這邊進口

供應鏈分散,我們的工業集群可在50公裏內完成配套,而印度供應鏈分散,增加生產成本10%-15%

第四,勞動力技能與法規限制

技能方面,5%印度勞動力接受過正規技能培訓,我們24%

法律方面,印度《產業爭議法》規定,100人以上企業裁員需政府批准,阻礙靈活用工。

最後,是社會文化因素

種姓制度影響效率低種姓工人晉升受限,影響管理效率跨邦投資障礙各邦稅收、法規不統一,增加企業運營難度。

以上種種困難,在蘋果身上體現得很明顯。

雖然2023年,印度生產了14%iPhone(約700萬部),目標2025年提升至25%塔塔集團收購緯創印度工廠,成爲蘋果首家印度本土供應商,一切推進似乎都不錯,但是,印度iPhone良品率僅50%,我們是90%,生產效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另外,印度電動車銷量2023年增長157%150萬輛,一度讓特斯拉計劃投資20億美元建廠。

但是,印度動力電池供應鏈薄弱,80%鋰電依賴進口。

總體而言,印度在制造業取得很大進展,若能強有力地推行改革,未來未嘗不可能成爲全球制造業的重要一國。

當然了,印度在制造業上也有很多競爭對手,比如越南、墨西哥。

印度如何能夠從與這些國家的競爭中勝出,我們就只能拭目以待了。



標題:第一個關稅战的贏家,已經出現?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5386.html

轉載僅爲傳播優質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