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因技術發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時間,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時間的僕人。
這句話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這是今年全國甲卷的高考作文題。

說實話,當看到這個作文題目時,我很驚訝它出現在全國甲卷。

甲卷是以前的三卷,專門爲照顧偏遠貧困地區的考生而設立。

相比於大城市的小孩,他們中的許多,顯然對前沿技術都不曾接觸,遑論深入了解潛在危害。

網絡上曾經有一個經典問題:爲什么農村孩子越來越沉迷於短視頻?

答:建議定期組織留守兒童旅行、修建滑雪場等等。

總有些陰陽怪氣的。

就好像,我問你如何長壽,你告訴我只需不斷呼吸一百年就好。

你說的很對,下次不要說了。

可見要把奪走時間歸罪於技術,無疑是荒謬可笑的。

有些人淪爲時間的僕人,不能享受更精彩的生活,往往是只能享受到成本低廉的技術而已。

所謂時間的僕人,放在考卷上不過一道六十分的題目,對這些考生而言卻是青春的全部意義。

我們每個普通人,又何嘗不是?


時間的黑洞


今天早上,我原本計劃看一本書。

突然想到要买個東西,當時我給自己找了一個理由,早點买的話,賣家最快今天就能發貨,於是我點开購物App,买完之後又想看看別的,結果看着看着,中途又想幹點其它事情......

一整個上午過去了,書沒翻一頁,各種瑣事倒幹了一大堆。

但是細想,好像什么也沒做成,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

我恍然覺得陷入一個時間黑洞中,等醒悟過來,徒留下後悔。

野史記載,中亞古國花剌子模有個古怪的規矩:

凡是給國王帶來壞消息的人,就會被送去喂老虎;帶來好消息的,則得到賞賜。

現在,高明的大數據算法,正把我們每個人都訓練成“花剌子模國王”。

互聯網幾乎改變了一切,重建了許多商業規則。

但它依然遵循最本質的邏輯:

小到一個行業的運轉,大到萬物生長,都依賴原始動力。

工業的原動力是能源,石油、天然氣、煤炭。

互聯網的原動力是流量。即,人的注意力。

所有互聯網公司,本質上都在做注意力的生意。

兩者有些區別。

能源的定義,從古至今,隨着認知進步多番改變。從木炭,到石油,再到核能、太陽能、風能,未來可能還會出現更多科幻版的能源獲取方式,空間潮汐能、真空零點能,都可能步入現實。

能源變遷史,給我們最重要的一條經驗是:

單一能源遲早會枯竭,但能源不會枯竭。

對應到互聯網中,流量卻面臨枯竭,所以殘酷的存量競爭开始了。

每個人都深受影響。

最近幾年,很多互聯網企業都在問同一個問題:流量的下一步是什么?

最普遍的答案,是“生態”。

簡單解釋下,即利用人的惰性提高遷移成本,滿足用戶的一切需求,把它們囚禁在自己的產品矩陣中。

換句話說,人曾經被互聯網當做流量、標籤,現在要做的,就是把它們變回人。

這是各大平台當下運營的目標。

電商平台的砍一刀模式,是很典型的例子。

比如,我有一批糖果,堆成一座小山,附近的人都可以免費來喫。前提是,你找個人一起來,下一個人再繼續找下一個,才能免費享用。

以此類推,循環往復無窮盡。

這年頭,免費的,才是最貴的。

免費的糖果,本質上是攫取用戶信息的工具,這些信息才是最貴的。

因爲尋找一個用戶的成本,遠遠超過买一顆糖果的價格。

你想要喫到免費糖果,付出的時間成本,遠遠高於糖果本身的價值。

直到你突然醒悟,發現還不如直接买糖喫劃算。

可惜已經晚了,那些浪費的時間、交出去的信息,根本拿不回來了。

短視頻平台也是如此。

它是基於算法向用戶進行個性化推薦的,對時間的吞噬更甚。

只要你看過某一方面的內容,以後就會不斷收到同一類型的內容,而你不感興趣的,就不會再出現在你面前。

於是,你的視野,被局限在一個非常狹窄的範圍。

我們關注的那一方面內容,就成了一口井,把我們圍在中間。對於井外的一切,我們一無所知,甚至包括時間的流逝。

環顧四周,此時此刻的地鐵車廂裏,“抖音一天,人間一年”的時間黑洞事件,正實實在在地發生着。

造成的惡果,遠超出想象。

賽博空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掠奪每一個人的時間。

微軟曾做過一項調查,2000-2021年,人類注意力能維持的時間,從12秒減少到了不足8秒。

如果這是真的,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每8秒就會宕機一次,還不如一條小小的金魚。

更加之,智慧來源於思考,思考的前提是專注。

失去專注力,幾乎可以等同於智力的退化。

我們可以把人的大腦思考比作網絡帶寬,其上限的數值是有限的,用一點就少一點。

不要高估自己的行動力,思維帶寬就是一種稀缺的資源,需要合理的分配以達到最大的效率。

帶寬被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佔用,就會忽略掉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惡性循環十分致命。


誰奴役誰?


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究竟是我們擁有了科技,還是科技奴役了我們?

玫瑰都是帶刺的。

任何事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往往就是它最危險的部分。

技術革新,確實帶來了不斷迭代升級、讓人尖叫的產品和服務,但它帶來的負面效應,同樣嚴重。

新科技從來不強迫我們使用或購买什么,而是以其足夠的吸引力潛移默化地進入你的生活。

一开始,你可能以爲是某一兩項技術或某一兩種產品,爲生活帶來更好的一面。

比如,上世紀末電視機加電話還是家庭的標配。沒過幾年,我們有了可以隨身攜帶的手機,它可以發短信、可以上網,一年比一年強。

“嘣” ——直到此刻,你才突然發現,並非某幾項技術改變了生活,而是整個社會都被帶進了技術革命當中。

而你作爲一個普通人,還沒來得及搞清楚一件事:這是不是我想要的?

反正不管是不是你想要的,你都得生活在其中不是嗎?

這種說不清楚的感覺,海德格爾曾做出過解釋:技術的精華並不存在於電线、電纜、鋼鐵或硅當中,而是存在於一種特定的社會關系當中。

他把這種關系稱爲——徵用。

一开始,我們強制從大自然中徵用資源,動植物、土地,煤礦。後來,我們徵用一切,包括自然資源所生產的機械、儀器。

現在呢?我們徵用互聯網中的一切信息,包括自己的一切數據。

“最大的危險,就是人類本身最終會成爲徵用的一部分”。

你的個人信息,正在利益團體之間傳來傳去。

你經常會接到推銷電話,就來自於這裏;你的生活軌跡、興趣愛好、購买記錄、日常聊天,也正在被某些 APP 搜集,在下次你打开它時向你恰到好處地推送廣告信息。

所以我們很容易被滿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擁抱數字世界。

畢竟身上幾根毛都被摸明白了。

在這個世界裏,即刻滿足的、有預期卻未知的的快感越來越豐富,視聽感官交互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使我們越來越深陷永不滿足的依賴與沉迷。

隨着互聯網世界越來越豐富多元,每一個人,的確享受到了更多福利。

但凡事都有代價的。

享受便利的同時,我們的自主權,正在一點點讓渡出去。

這個自主權,是思考的自主權。

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好像什么都知道,卻唯獨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東西,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這究竟是進化還是退化,有待商榷。

怎么才能避免退化、越變越傻?

至少,必須要認識到,過於依賴工具不是好事。

如果你覺得,“我每天都能在這上面學到很多新的知識,獲得很多新的信息,我在變得更加淵博,更加智慧。”

那就完蛋了。

無知和傲慢,才是阻礙我們獲得新知的最大障礙。

我們每天看的這些信息,都是被一個巨大的過濾器濾過的,篩到屏幕上的時候,已經是很偏頗的一小部分了。

如果全信,就會常常被誤導、被消費、被當成韭菜收割。

我們幾乎每天都在熱點事件出來時,情緒激昂,然後過幾天就被打臉。

等下一次事件到來,又重復這一過程。

不斷被意見領袖、營銷號牽着鼻子走,他們讓我們笑我們就笑,讓我們哭我們就哭,被他們賣掉還幫他們數錢,然後他們還在屏幕後面笑你傻。

“到處都是水,卻沒有一滴可以喝。”

二百多年前英國詩人柯勒律治的一句話,放到今天,仍舊適用。

醒醒吧。


尾聲


專注力被收割,是普通人喪失的最厚重資本。

《尚書》中說:"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萬物之靈。"

你可以在腦海中盡力去想象一下,大海裏漫漫遊走的龜蝦魚貝,森林中遍地的蛇鼠走獸,還有雲畔萬千飛鳥羅雀……

無論它們如何兇猛剛毅、體格碩大,抑或能飛善爬、日遊千裏,都不如你。

它們構成了紛繁復雜的食物鏈,而你獨在食物鏈頂端,享盡一切人間美味,坐擁所有景物豐怡。

在大腦僅僅被开發不到3%的情況下,我們之所以能成爲世界主宰,靠的就是思考的力量。

尤其在未來,當智能化、自動化成爲主流,純勞動力必然成爲沒有任何經濟價值的“無用階層”,思考的價值,愈發凸顯。

在此之前,請盡快找回自己思考的本能,奪回自己失去的時間。

時代大潮滔滔。

衝得走歲月煙塵,衝不走人間百味。



標題:高考作文,真簡單嗎?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5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