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就業”的核心抓手?
摘要
近期,青年就業承壓明顯,失業保險支出持續提速,穩就業政策或亟待加碼。本文基於就業與失業數據拆解,長期挑战與短期衝擊,分析當前穩就業的核心和抓手,可供參考。
就業壓力攀升的症結所在?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結構性失業及關稅可能帶來的摩擦性失業
拆分失業人群學歷結構,初中學歷群體佔比較高,大學本科、研究生等佔比持續提升。2017-2022年,初中學歷群體佔失業人員比例均維持在35%左右,本科生與研究生群體佔比自2020年起持續提升,2022年佔比分別達15.5%、2.2%。
本科以下學歷群體或與農民工群體重合度較高,兩者近年呈現出從制造業、建築業流出,更多從事第三產業。初中學歷群體多從制造業轉向商業、服務業。2022年失業前崗位爲生產設備操作人員佔比達37.9%、較2018年提升7.5個百分點。農民工多從建築業、制造業轉向第三產業。2023年農民工從事批發零售和居民服務業佔比均超10%。
本科、研究生失業群體佔比提升或主要源於產業結構調整下的結構性失業。獵聘數據顯示,2021-2023年,房地產、互聯網、教培的行業招聘需求收縮,分別下降3.9%、2.6%、1.8%。2023年,教育、互聯網、金融等吸納的本科畢業生仍舊較多,教育吸納比例超過13%。
除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挑战外,貿易摩擦或是後續穩就業不容忽視的風險點。2023年計算機通信、電氣機械、通用設備等行業,進口規模對美依賴度高於15%,且平均用工人數佔比分別達 11.9%、7.9%、5.9%。穩固就業大盤,或需對其給予針對性支持。
哪些領域吸納或更多就業?新需求、新技術催生新就業崗位,靈活就業人數加速攀升
長期就業數據顯示,新需求、新技術催生新就業崗位,這在社會服務與生活服務領域表現突出。第三產業逐漸成爲吸納就業人員的重點領域。2023年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佔比較2018年提升2.8%,達33.8%; 53.8%的農民工和 83%的個體經營戶從事於第三產業。
網約車司機、外賣員、職業主播等新業態催生的靈活就業崗位,容納了更多就業群體。近年靈活就業新職位就業人數近年加速攀升。2024 年,職業主播同比增長 157%。靈活就業規模快速增長,或緣於相關崗位招聘對學歷要求更少、對累計經驗時長要求更低。
高學歷群體也面臨新崗位持續擴招、傳統行業就業持續收縮問題。上市公司數據或能一定程度代表高學歷人群就業情況。從分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員工數來看,2019-2023年,電子設備、電器機械等新技術行業持續擴招,企業員工數平均增速分別爲9%、8%、8%;黑色礦採、保險等傳統行業企業員工數持續減少,2019-2023年平均增速爲-5%、-3%、-2%。
當前穩就業的核心和抓手?加大對需求端服務業支持,同時緩解供給端技能不匹配問題
由於高學歷人群多爲結構性失業,穩就業或重在緩解人才供給端與職位需求不匹配問題。近年新職業崗位,多爲新消費與新技術結合誕生。但高校及社會相關專業培訓的更新速度滯後,難以快速契合這些新崗位需求。近日,廣州宣布支持高校畢業生進行帶薪就業見習,這一政策或重在加大對畢業生校外職業培訓支持,彌補學校教育與職場需求的差距。
基於低學歷、農民工群體持續流向服務業,大力發展服務業可緩解其就業壓力。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等行業每單位增加值對應較多就業人數。結合當前服務消費尚未完全修復、相關投資增速較低,加強服務消費供需支持或可緩解農民工等就業壓力。同時,強化對靈活就業的政策扶持,完善失業保障制度,或能夠助力失業群體平穩過度,加速再就業。
個體經營戶作爲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典型代表,或需更多提振市場需求、降低經營成本的財稅金融政策支持。最新中國小微企業調查報告顯示,小微經營者面臨的主要經營壓力來源於市場需求疲軟、經營成本較高。同時,2024年三季度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小微經營者對成本減免、金融支持的政策需求較高,分別達47.4%、40.6%。
風險提示
政策變化超預期,經濟變化超預期。
報告正文
一、就業壓力攀升的症結所在?
穩就業或是當前穩定經濟、穩定預期的關鍵要點之一。2024 年,城鎮就業淨增人數降至313萬人,高校畢業生人數卻超過千萬;同時,青年失業率自2024 年底再度上升,截至2月,16-24歲(不含在校生)群體的失業率已超16%。此外,失業保險支出自2023年四季度起持續加快,2 月累計同比達29%。上述就業與失業相關數據共同表明,穩就業或是眼下政策重點發力的方向之一。
拆分失業人群結構,初中學歷群體佔比較高,大學本科、研究生等佔比持續提升。從失業人員學歷分布情況看,2017-2022年,初中學歷群體佔失業人員比例較高,維持在35%左右。本科生與研究生群體佔失業人員比例自2020年起持續提升,2022年分別達15.5%、2.2%,較2019年分別提升5個百分點和1.4個百分點。與之相比,就業人員學歷分布較爲穩定,2020年以來本科生和研究生佔比未有明顯擡升。失業與就業人群變化不同步,或指向高學歷失業群體佔比提升並非總體勞動力學歷提升導致。
本科以下學歷群體或與農民工群體重合度較高,兩者近年均從制造業、建築業流出,更多從事第三產業服務業。農民工群體及個體就業群體佔總就業人數比重較高,2019年數據顯示,農民工群體約2.0億人,個體經營戶約1.8億人,二者佔總就業人數比重達62%。2023年,約85%的農民工爲高中及以下學歷,或與本科以下學歷群體重合度較高。從初中學歷人群失業前職位及農民工從事行業變化來看,二者近年均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初中學歷失業群體,多從生產設備操作人員的制造業轉向商業服務業,農民工群體多從建築業、制造業轉向批發零售、居民服務業。
本科、研究生失業群體佔比持續提升或主要緣於結構性失業。2019年以來,本科和研究生失業原因爲“從未工作過“的比例明顯提升,2022年分別達47.5%、69.7%,而總失業人群“從未工作過“比例穩定在20%以下;“被公司解聘或公司倒閉“的摩擦性失業在本科、研究生中佔比較少,明顯低於總體水平的10%。高學歷群體的結構性失業,或源於傳統技能服務業招聘需求收縮。獵聘數據顯示,2021-2023年,房地產、互聯網、教培的行業招聘需求佔比分別下降3.9%、2.6%、1.8%;而2023年數據顯示,教育、互聯網、金融等吸納的本科畢業生較多;教育吸納本科生比例超過13%。
除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挑战外,貿易摩擦或是後續穩就業不容忽視的風險點。回顧2018年貿易摩擦對就業影響,由於出口規模對美依賴度較高,印刷、家具制造、文教體娛、木材加工等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18年平均用工人數增速較2017年大幅下降,降幅超5個百分點。當前,計算機通信、電氣機械制造等行業就業或需重點關注。2023年計算機與通信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制造、通用設備制造等行業,出口對美依賴度高於15%,且就業人數較多,平均用工人數佔比分別達 11.9%、7.9%、5.6%。穩固就業大盤,或需對重點行業給予針對性支持。
二、哪些領域吸納或更多就業?
長期就業數據顯示,新需求和新技術催生新就業崗位,在社會服務與生活服務領域尤爲明顯。1990-2020年就業數據表明,社會服務、生活服務業人員以及專業技能人員就業佔比持續提升,2020年這兩類人員就業佔比相較於1990年,分別提升28.5、5.1個百分點。兩類人員就業佔比提升趨勢,或映射出我國勞動力市場對服務型、技能型勞動力的需求日益增長。進一步對比 1990 年與 2020 年統計職業,新職業中就業貢獻最大的職業大類是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其相關新就業人員佔比達60% 。
近五年就業分布數據也顯示,第三產業逐漸成爲吸納就業人員的重點領域。2023 年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佔比較2018年提升2.8個百分點,達33.8%。2023年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四個行業淨流入超500萬人,分別是批發和零售業(3098萬人)、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819萬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業(617萬人)、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580萬人),就業人員佔比較2018年分別提升1.3、1.2、0.4、0.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亦重點吸納農民工和個體經營戶。2023年,53.8%的農民工於第三產業就業,從事批發零售和居民服務業佔比均超10%;83%的個體經營戶從事於第三產業,以從事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爲主,佔比分別爲 45.8%、14.2%。
隨着平台經濟、數字經濟加快發展,網約車司機、外賣員、職業主播等靈活就業職業,容納了更多全職和兼職就業群體。與傳統就業相比,靈活就業人數近年加速攀升。2024 年,職業主播(含在機構账號中开播的職業主播以及在個人账號中开播的職業主播)規模達到 3880 萬,同比增長 157%;截至 2024 年 10 月 31 日,各地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 748 萬本,同比增長約 14%;美團騎手 2023 年人數達 745 萬人,同比增長約 19%。靈活就業規模快速增長,或緣於相關崗位招聘對學歷要求更少、對累計經驗時長要求更低。
上市公司員工數據或能一定程度代表本科、研究生等高學歷人群就業情況。從分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員工數來看,2019-2023年,電子設備、電器機械等新技術行業企業持續擴招,黑色礦採、油氣开採、保險等傳統行業企業持續收縮。具體地,2019-2023年,電氣機械、非金屬礦採選、林業等單位公司員工數量持續增長,平均員工數增速較高,平均增速分別達9%、8%、8%;油氣开採、保險、鐵路運輸行業單位公司員工數量持續減少,2019-2023年平均增速達-5%、-3%、-2%。
三、當前穩就業的核心和抓手?
由於高學歷人群多爲結構性失業,穩高學歷群體就業或重在緩解人才供給端與職位需求不匹配問題。近年出現的新職業多爲新消費與新技術結合誕生。而高校及社會相關專業培訓的更新相對滯後,或難以快速契合新崗位需求。這使得近年高學歷失業人群結構性失業佔比提升。緩解高學歷群體結構性失業,或需加大校內、校外職業培訓政策支持。近日,廣州宣布支持高校畢業生進行帶薪就業見習,政府按照每人每月按不高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且不高於用人單位實際支付的工作補貼金額給予補貼。這一政策或重在加大對畢業生校外職業培訓支持,彌補學校教育與職場需求的差距。
基於低學歷、農民工群體持續流向批發零售等服務業,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強服務消費供需支持力度或可緩解其就業壓力。2018年分行業就業數據已顯示,住宿餐飲、批發零售、居民服務等行業每單位增加值對應較多就業人數。且2018年以來,低學歷、農民工群體等持續從制造業、建築業流向批發零售等服務業。結合當前服務消費尚未恢復至2019年趨勢线、且服務投資增速較低。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強服務消費供需支持力度或可緩解農民工群等體就業壓力。此外,強化對靈活就業的政策扶持,如提供稅收優惠、簡化行政手續;完善失業保障制度,提高保障金發放效率、拓寬保障覆蓋範圍,或能助力失業群體平穩過渡,加速實現再就業。
個體經營戶作爲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代表,或需更多提振市場需求、降低經營成本的財稅金融政策支持。最新中國小微企業調查報告顯示,小微經營者面臨經營壓力主要源於市場需求疲軟、經營成本較高。從政策支持角度看,2024年三季度稅收支持政策覆蓋率高達21%,穩崗穩就業政策支持覆蓋率僅6.2%。同時,2024年三季度調查報告顯示,小微經營者對成本減免、金融支持的政策需求較高,分別達47.4%、40.6%。而從需求端看,當前個體經營戶超八成爲服務業,近五成爲批發零售業,指向關於服務業投資與需求的政策支持或既有助於擴內需穩投資,亦有助於穩定就業。
經過研究,本文發現:
(1)當前穩就業壓力或主要緣自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結構性失業及關稅可能帶來的摩擦性失業。近年失業人群中,初中群體仍佔比較高,大學本科、研究生佔比持續提升。其中,本科以下學歷群體或與農民工群體重合度較高,兩者近年均從制造業、建築業流出,更多從事第三產業;本科、研究生失業群體佔比提升或主要緣於結構性失業。除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挑战外,貿易摩擦或是後續穩就業不容忽視的風險點。
(2)近年第三產業中,由新需求、新技術催生新就業崗位容納了更多就業群體。長期就業數據顯示,新需求、新技術催生新就業崗位,這在社會服務與生活服務領域表現突出。眼下,第三產業逐漸成爲吸納就業人員的重點領域。網約車司機、外賣員、職業主播等新業態催生的靈活就業崗位,容納了更多就業群體。類似地,高學歷群體也面臨新技術相關行業持續擴招、傳統行業就業持續收縮問題。
(3)穩就業供需兩端均需加力,需求端或在加大對服務業支持,供給端或在緩解技能不匹配問題。穩高學歷人群就業或重在緩解供給端與職位需求不匹配問題。而基於低學歷、農民工群體持續流向服務業,大力發展服務業可緩解其就業壓力。而個體經營戶作爲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代表,或需更多提振市場需求、降低經營成本的政策支持。
風險提示
1)經濟變化超預期。海內外形勢變化使內需修復偏慢。
2)政策變化超預期。穩增長政策可能會影響內需修復的斜率。
注:本文內容節選自申萬宏源證券於2025年4月14日發布的《《“穩就業”的核心抓手?——“反脆弱”系列專題之五》》,分析師:趙偉、賈東旭、侯倩楠
標題:“穩就業”的核心抓手?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1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