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研股份遞表滬主板,依賴大客戶,主營業務毛利率逐年下降
近日,江蘇理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理研股份”)披露了首次公开發行股票並在主板上市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擬登陸滬主板,保薦人爲國金證券。
理研股份主要從事關鍵汽車精鍛件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以汽車傳動軸零部件鍛件爲核心,並向燃油噴射系統零部件及新能源汽車減速器零部件、差速器零部件、熱管理零部件鍛件方向拓展。此外,公司還研發生產部分工程機械鍛件產品。
根據招股書,大豐東研持有公司 64,653,300 股股份,佔公司股份總數的47.7146%,是公司第一大股東。
束劍鵬直接持有發行人 9.1701%的股份;其配偶孫慧燕、其兒子束昱洋分別持有大豐東研 50.00%、9.26%股權,束劍鵬擔任大豐東研的董事長、孫慧燕擔任大豐東研的總經理,三人通過大豐東研間接支配發行人47.7146%股份的表決權;束劍鵬爲理匯合夥的執行事務合夥人,通過理匯合夥間接支配發行人 4.4360%股份的表決權;束劍鵬、孫慧燕和束昱洋籤訂了《一致行動人協議書》,確認在行使股東權利事項上保持一致行動,對發生意見分歧或者糾紛時的解決機制作出了明確安排。三人合計支配發行人 61.3207%股份的表決權,超過發行人股份總數的50%,三人能夠通過股東大會對發行人實施控制,決定和實質影響發行人的經營方針、決策和管理層的任免。
此外,束劍鵬擔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能夠對公司董事會決議以及公司經營管理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束劍鵬、孫慧燕和束昱洋爲發行人的共同實際控制人。
股權結構圖,圖片來源:招股書
本次IPO擬募資4.88億元,主要用於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擴產項目(一期)、補充流動資金。
募資使用情況,圖片來源:招股書
主營業務毛利率逐年下降
報告期內,理研股份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爲5.75億元、7.28億元、7.63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爲5352.05萬元、 6536.67萬元、7651.09萬元。
基本面情況,圖片來源:招股書
具體來看,公司產品按照用途分爲傳動軸部件,工程機械和其他汽車零部件三大類,其中,傳動軸部件爲公司主要產品。報告期內,公司其他汽車零部件產品銷售額快速成長,從2020年度的不到5%上升至2022 年度的接近15%。
公司產品銷售業務按照產品分類分布,圖片來源:招股書
事實上,公司主要爲國內業務,出口業務比例較小。公司出口業務主要客戶爲GKN,佔公司出口金額的90%以上。
報告期內,理研股份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爲22.56%、20.64%、20.22%,逐年下降。
同行業可比公司毛利率對比分析 ,圖片來源:招股書
衆所周知,理研股份的產品主要用於新車的生產,公司產品的市場需求主要取決於新車銷量的增長。
2023 年一季度,國內整車廠商爲了爭奪市場份額,紛紛降低新車銷售價格,同時要求汽車零部件廠商加大年降力度,若未來公司未能在與客戶談判過程中爭取有利的價格條件,或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無法採取有效的降本措施,或將面臨毛利率大幅下滑的風險。
另外,公司主營業務成本中直接材料成本佔比較高。理研股份的主要原材料爲鋼材,近年來宏觀形勢復雜多變,鋼材價格波動幅度大。
客戶集中度較高
理研股份目前主要客戶爲 GKN傳動系統國際有限公司和華域汽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的上海納鐵福傳動系統有限公司及其供應體系內企業,報告期內,公司對納鐵福及其供應體系內企業的收入佔比均在60%以上,客戶集中度較高。
與此同時,理研股份的應收账款周轉率低於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水平,主要系同行業可比公司的客戶集中度低於公司,回款速度更快。公司應收账款前五名客戶的余額佔比分別爲86.66%、79.81%、75.43%,集中度較高,應收账款周轉率受主要客戶回款的影響較大。
公司的應收账款周轉率與同行業可比公司指標對比,圖片來源:招股書
此外,近五年全球汽車產業朝着電動化、智能化方向不斷發展,汽車子系統中的無論是發動機系統,還是傳動系統、行駛系統等,技術均在不斷革新發展。在汽車核心技術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公司需要持續技術創新,持續开發出客戶需要的產品。
報告期內,理研股份的研發費用分別爲2085.20萬元、2679.12 萬元、3090.64萬 元,研發費用率均低於同行均值。
公司研發費用率與同行業可比公司對比情況,圖片來源:招股書
結語
總體來說,理研股份需要積極提升汽車傳動系統零部件產品的制造與服務能力,積極拓展新能源汽車減速器系統和熱管理系統的產品开發,通過設備提升、技術創新、管理優化,不斷滿足客戶對產品質量與服務的需求。借助我國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公司的研發和產品質量優勢,與國內外世界一流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合作,布局全球汽車產業鏈,進一步拓展覆蓋範圍。
標題:理研股份遞表滬主板,依賴大客戶,主營業務毛利率逐年下降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