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毒瘤,難拔!
最近有兩個網紅,紅得很莫名其妙。
一個是郭有才,一個是南京咖啡阿姨。
郭有才,長相並不突出,歌聲也並不出衆,卻吸引了大量“粉絲”到菏澤打卡,大家喊着“媽媽我終於見到郭有才了”,讓郭有才一夜之間成了菏澤名片。
南京阿姨,靠着一杯手衝雀巢速溶咖啡,用不到五塊錢的成本賣出了10塊錢的價格,速溶咖啡衝到手軟,顧客排了兩條街,甚至還收獲了雀巢官方的供貨。
一個身無長物,一個明面“坑騙”。
這些網紅紅得莫名其妙,更莫名其妙的是蹭熱點的人。
郭有才爆火引得菏澤南站群魔亂舞,大家开着直播在菏澤南站門口扭來扭去。
南京咖啡阿姨也收獲了自己的直播機位,被不少人直播提着熱水瓶衝速溶咖啡。
這些被人追捧的網紅引出來的,是更多跟風直播的主播們,他們出現在每個不知名的角落,拿着手機,架上支架,成爲了無數個直播間中的一員。
全民直播,已經是一個衆所周知的老話題了。
現在哪個城市沒有一個小網紅,都不好意思出門見人。數據顯示,全國職業主播數量已達1509萬,幾乎接近整個深圳的常住人口。
去年涿州洪水,不少人假裝受害者,在災區直播。
今年胖貓事件,不少人在重慶大橋开着直播,造勢要跳橋。
成都高架橋底下主播扎堆,河南麥田也成了網紅秀場。
陽春白雪,下裏巴人,從都市到農村,主播們無所不播,無所不秀。
全民直播到底是“娛樂至死”還是“庶民的勝利”?
“存在即合理”,本身就是誤譯,原意應該是,凡是存在,都有它的理由。
比起直播的那些人,助推了直播的迅速繁榮,將越來越多人拖入直播怪圈的,真的只是資本嗎?
選擇網紅的,恰恰是大家身邊的普通人。
01
低質的網紅
前段時間有一個採訪,美國的孩子在被問到長大之後想做什么的時候,大多數孩子說的都是網紅。
對比之下,中國的小孩大多數說的還是傳統的科學家或者醫生,看着似乎還欣欣向榮,但等這些孩子再長大幾年之後,這個理想就开始分化了。
早在前幾年,就有教育機構調查了北京不少小學學生的“理想”,結果居然有將近80%的小學生希望長大後成爲網紅。
不過說實話,想當網紅總比想當行長要好,起碼腳踏實地,全靠自己。但是,當這個比例放大到整個社會之中,就相當恐怖。
這也對應上了近期的一個熱搜,那就是#必須割掉危害孩子這顆全民網紅毒瘤#。
這個熱搜的意思是,不能讓孩子們都想着去當網紅,可惜的是,這個話題來得可能已經有一些晚。
在一些平台上,已經有越來越多小學生日常vlog、初中生學習博主、高中生學習衝刺記錄。
可是想當網紅的又何止小孩?
去年微博又發布了一個對於應屆生的調查。在近萬名應屆畢業生中,有超過6成的畢業生想做網紅开直播。
這件事可悲嗎?
諷刺的是,在全民網紅毒瘤這個熱搜出現的同時,還有一個熱搜,是#一個普通女孩的考公七年之路#。
這兩條熱搜,其實就對應了現在年輕人可以選擇的兩條路。
要么考公,要么網紅。
踏入社會的本科畢業生尚且還有選擇,再不濟也可以考公消磨兩年。學歷不高的年輕人眼裏,就只剩下了網紅這一條路。
對於他們來說,網紅已經成爲了底層青年階級躍遷最快也是最方便的一條路。
這和現在網紅爆火的趨勢是一樣的——近幾年爆火的網紅,大多都是草根。
去年曾經流傳過一張附有學歷的“網紅收入排行榜”,其中列出的網紅學歷最高的只有大專,曾經最火的帶貨一姐薇婭和大學肄業的帶貨一哥李佳琦都只是高中學歷。
頭部網紅都是如此,放眼整個平台,爆火的草根網紅學歷只有更低。
月薪三千、本科畢業的網民,供養出了大批日薪百萬卻大專封頂的主播。
普遍的低學歷網紅輸出不了有價值的內容,卻給了更多人一個錯覺,那就是,我上我也行。
自己的失敗固然令人焦慮,但是網友的成功才更讓人寒心,畢竟這些網紅比自己也沒好到哪兒去。
但是,這些網紅看似紅得毫不費力,毫無理由,很短時間裏就幾十上百萬粉絲,但從資本的角度看,這些人其實是平台隨機選中推到台前的幸運選手。
就像有人中的是福利彩票,有人中的是基因彩票,這些爆火的網紅中的則是算法彩票。
這些平台就像在舉辦有獎競猜節目,只需要定期有幾個幸運兒拿到大獎,小部分人拿到小獎,就已經足夠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報名,吸引百萬千萬的人觀看,讓節目源源不斷地有新的內容,繼續辦下去。
這種庶民的勝利,就像吊起來的胡蘿卜,讓更多人朝着這根胡蘿卜前僕後繼。
在更多人朝着這根吊起的胡蘿卜努力的同時,更讓人疑惑的反而是,爲什么會有那么多人追捧那根胡蘿卜?
盡管這些網紅是被算法選中,但是這些人的粉絲並不是虛假的,熱度也並不是平台強行推高的,就算有人不理解,也難以否認,他們就是有那么多人喜歡。
這些網紅既是被平台選擇,也是被普通網友選擇。
當短視頻平台變成了賽博天橋,網紅就像以前的天橋賣藝,有人胸口碎大石,有人彈吉他唱歌,有人扮醜,有人擦邊,但最終讓這些人留下來花錢的,還是因爲這些人愛看。
承認吧,全民直播之所以有市場,平台之所以會捧出越來越多低質網紅,是因爲根本就有那么多人愛看。
各色網紅主播興起的背後,是一場幾億人的精神危機。
02
孤獨的愚民
衆所周知,日本,是一個相當精神變態的國家。
但是在日本有一個偶像團體,叫AKB48。
在日本經歷“失去的三十年”時,女子偶像團體AKB48和男子偶像團體嵐得迅速崛起,支撐起了日本文娛產業的半壁江山。
AKB48的模式很簡單,就是每年在素人中進行選拔,進行簡單培訓後就讓她們加入AKB48,在固定的劇場進行演出,每年還要進行總選,粉絲氪金給偶像投票,也就是所謂的“養成系”和“選秀”模式。
對於偶像完全不感冒的人,可能會很難理解,這些女孩長相並不是全都特別出衆,唱歌跳舞也算不得非常拔尖,爲什么能吸引瘋狂的粉絲大額的氪金呢?
AKB48的運營模式,歸納下來是一場圈定對象的圍獵。
利用低價的門票,創造盡可能低的門檻,讓更多人能夠直接接觸到這些小偶像,再利用平時的各種活動和總選,讓粉絲和偶像建立更爲深刻的精神聯系。
從一开始,AKB48的制作人秋田康針對的,就是沒那么有錢但是亟需情緒價值,“有闲沒錢”的日本御宅族。
AKB48偶像的“素人感”,和現在主播越來越草根一樣,爲的就是降低偶像/主播和普通人之間的距離,大家不會覺得他們高高在上,反而會有更深的情感連接。
日本年輕人舍得爲AKB48花錢,和現在國人愿意爲直播花錢出於同樣的心理:
你是中國一個沒什么錢但是很闲的打工人,
有一天你在某某平台無意被推送某個直播間,想着看看也沒什么,就點开進去點了幾個免費的贊,
看到主播的內容並不算太好但實時的互動讓你感覺到了難得的被關注,在密密麻麻的彈幕中你可以和網友一起刷屏平時說不出口的話,
在一衆主播之中你有了一個最喜歡的主播,於是花錢刷了跑車遊艇嘉年華,主播說謝謝大哥之後你更愛了,
你對主播更加忠實,於是在主播PK的時候花了大價錢幫主播刷禮物,主播PK贏了讓你與有榮焉,下次想花更多錢,更加死忠......
這就是一個普通人,在直播間淪陷的過程,就像殺豬盤一樣.
低質嗎?但是總有適合你的那一套。
對於直播有一個誤解就是,直播間賺的都是大哥的錢。
其實不然,直播間真正賺的,恰恰是沒那么有錢的人的錢。
廣大群衆才是直播間的真正金主,盡管每個金主的投入額很低,但是基數足夠大。數據顯示,每年在直播中打賞的金額總額已經接近4000億。
這些直播打賞的人,難道都是下沉市場的小鎮青年或者中年男女嗎?
調查顯示,打賞意愿和學歷和收入,都沒有太大關系。
實際上,在直播間打賞的人,大多數恰恰是一线二线的普通白領,這些人當中,絕大多數人的工資也只在5000-13000這個範圍。
直播間彈幕和網紅評論區裏,確實有中年危機裏的男女,確實有下沉市場的小鎮青年,但更多的,可能是在一线城市打工的打工人。
甚至更多的人,可能是工作不久,還沒和陌生的大都市建立聯系,白天在繁華的CBD筋疲力盡,晚上便回到簡陋的出租屋,拿起手機,陷入到虛擬的互聯網當中,尋求精神慰藉。
數據顯示,在35歲以下的職場人士裏,有超過6成的人會感到孤獨。而在職場人的孤獨消費中,給主播打賞已經佔到了33.6%,和买衣服幾乎並列。
對於他們而言,也許只要月均50的消費,卻能帶給他們平時生活中難以想象的支配感和陪伴感,這樣的收支比,何其珍貴。
與其說是低智低俗的網民捧起了越來越多低質網紅,不如說是,孤獨的人越來越多,以至於大家的取向和選擇更加多元化。
有人愿意審美,有人愿意審醜,有人樂意跟風,有人特立獨行,有人選擇了郭有才,有人選擇了董宇輝,他們當中難道誰比誰高貴嗎?
最終,不同的審美取向,捧出了各色各樣的不同網紅。
而歸根結底,不論是在直播間打賞,還是在遊戲裏徘徊,本質都是因爲精神上破了一個大洞,所以需要東西把洞填上,避免心裏呼呼地吹着冷風。
03
尾聲
關於AKB48,有經濟學家出了一本書,叫《AKB48的格子裙經濟學》。
何謂“格子裙經濟學”?其實就是建立在日本通縮文化下的心智消費。
通縮就通縮,什么叫通縮文化呢?
指的就是在經濟長期不景氣的情況下,年輕人認爲“錢包會一直這么縮水下去”,形成了“通縮預期”,整體變得更爲保守。
在2000年之後,在日本90年代开始的通縮環境下長大的日本年輕人逐漸陷入通縮文化,求職變得更爲保守,追求穩定,更傾向於選擇公務員等職位,消費也變得更爲保守,非必要不花錢。
日本御宅族熱衷於網聊就是這種文化的典型產物之一。
线下聊天交際需要出門、消費、飲食,浪費更多的時間,網聊邊際成本很低,而且只需要初期投資,比如手機電腦,網线等等,就能進行無限網聊。
心智消費,也就在這種情況下誕生了。
心智消費不要求金錢上的反饋,也不要求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務,更爲看重的,是精神上的反饋。
也正是在這種心理下,日本的文娛產業在“失去的三十年”裏突飛猛進,迅速發展。
把視线放到國內,情況其實也相當類似。
電影、演唱會票房屢創新高,直播間、打卡點人滿爲患。
大家越來越熱愛網絡上的虛擬快樂,也越來越愿意爲了“信仰”买單。
男人愛《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女人愛各色乙遊,有人愛遊戲,有人愛購物,有人愛直播。
最終,大家蜷縮在網絡裏報團取暖,網絡世界越來越豐富多彩,而現實生活則顯得更加面目可憎。
這是“奶頭樂”嗎?也許是。
資本提供了“奶頭樂”,但也是大衆選擇了“奶頭樂”。
這是毒瘤嗎?也許是。
但這顆毒瘤,正是被無數人心裏的病態滋養。
想拔,卻拔不了。(全文完)
標題:網紅毒瘤,難拔!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09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