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引言:本次政府工作報告最大的變化在於側重供給側中長期發展,同時兼顧短期經濟增速。

綜述:定調積極,風險聚焦,政策加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相較2023年對經濟形勢定調更爲積極,從“經濟企穩向上”轉變爲“持續回升向好”,但仍然強調風險。後者關注四個新提法1)外循環討論刪去“全球通脹仍處於高位”,新增“國際循環存在幹擾”,海外貨幣收緊的影響緩和,但出口的壓力仍存。2)內需討論中“有效需求不足”仍擺在首位,新增提及“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公共服務仍有不少短板”,財政擴張應對房地產風險仍是關鍵。3)新增強調“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優化供給仍是重中之重,也是提振通脹的必要選擇。4)新增強調“社會預期偏弱”、“重點領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頭要啃”,背後是微觀主體信心不足,引發去庫存並明顯壓制經濟增速的問題。但在新增提及四大風險背景下,今年經濟增速目標仍定在5.0%的積極水平,同時上調城鎮就業目標,傳達出政策加碼的信號。而具體表態上,短期新增“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以進促穩”,更聚焦改善社會預期,此外更強調中長期供給升級的政策。

財政貨幣:財政更積極,貨幣重配合。1)財政政策:未來半年政策擴張主线,增發萬億國債穩需求。財政債務淨融資較去年兩會擴張1.28萬億,基本符合我們前期預測。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提出“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用於補充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需求,中央財政加槓杆可能將成爲未來一段時期財政的主线之一。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方面,市場預期的萬億再融資債未出現,上半年政策或更多聚焦存量化債工作的落實,新一輪化債以及再融資債增發或等待下半年。2)貨幣政策:靠前發力已完成,增量寬松待年中之後。我們預計上半年政策更側重存量政策的落實,新一輪貨幣偏松或需等待年中之後,本次《報告》也給出兩大指引:強調“疏通傳導、盤活存量”、“穩外資、穩匯率”,因此短期貨幣增量操作或不多,更多關注結構性貨幣工具使用,而新一輪降息降准的貨幣偏松操作或等待美聯儲轉向,預計降息6月、降准9月。

產業政策:表態前置,供給升級破局需求不足。1)供給升級類政策表態前置,聚焦三大領域。近幾年全球技術進步放緩,我國面臨情況也較爲嚴峻,因此本次《報告》在政策投向上將供給升級順序前置,明確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升級政策新增細化爲三大方向: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2)可貿易部門技術升級可創造需求,破局需求不足矛盾。其一,技術升級可改變居民偏好,形成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效果。其二,制造業等可貿易部門的發展,可以引導更更平衡的城鎮化並釋放內需。

外貿:更關注“質”的提升,推動貿易升級。外貿的表態較去年明顯更豐富,強調“擴大高水平對外开放”、“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具體做法上更關注外貿“質”的提升,聚焦升級貿易模式以及擴大貿易對象。

內需:提振就業促消費,三大投資協同發力。1)消費:收入的重要性被提級。本次《報告》對居民收入的重視程度提升,體現在總量和結構兩個方面,一是在總量方面對居民收入增長的要求從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變爲“與經濟增長同步”。二是在結構方面上,再度重提“共同富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等,更多的重點和抓手或放在“努力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未再提“調節高收入”。2)地產:穩供給仍在首位,需求新增關注新型城鎮化。中長期政策方面,本次《報告》新增強調房地產新發展模式要“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核心也在於未來地產需求更多需要依賴人口流動而非人口增長。3)投資:三大投資協同發力。化債重要性短期後置,而特別國債、專項債擴容、資本金範圍擴大,共同拉動基建,穩定房企融資進而穩定地產投資,新一輪大規模設備購置支撐制造業投資

風險提示:政策節奏不及預期,房地產市場形勢變化。

以下爲正文


1

綜述:定調積極,風險聚焦,政策加力


1.1 經濟形勢定調更積極,風險聚焦四個新提法

經濟形勢定調上,今年《報告》相較2022年定調更爲積極,從“經濟企穩向上”轉變爲“持續回升向好”,但仍然強調風險。首先,在總體經濟形勢定調上,由去年“當前發展面臨諸多困難挑战”轉變爲“清醒看到面臨的困難和挑战。”風險壓力的表態有所緩和。同時,對於經濟判斷由去年“國內經濟增長企穩向上基礎尚需鞏固”轉變爲“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肯定了“持續回升”的經濟趨勢,但仍然強調基礎不穩固。

風險的討論方面,關注四個新提法:

1)外循環討論刪去“全球通脹仍處於高位”,新增“國際循環存在幹擾”,海外貨幣收緊的影響緩和,但出口的壓力仍存。外部形勢的判斷上,由去年“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轉變爲“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總體定調更趨謹慎。貨幣政策方面,相較於去年《報告》,本次刪去“全球通脹仍處於高位”,背後是主要經濟體通脹壓力緩和、今年美歐央行有望於下半年轉向寬松的大背景。但實體經濟方面,《報告》由去年“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動能減弱,外部打壓遏制不斷上升”,轉變爲“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地區熱點問題頻發”,同時新增提及“國際循環存在幹擾”,實際上,去年以來美國經濟持續超預期,但未像歷史經驗貢獻我國出口韌性,本質在於本輪發達國家在需求偏強的同時“單邊”減少進口,外部的幹擾相應形成了我國出口壓力。

2)內需討論中“有效需求不足”仍擺在首位,新增提及“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 “公共服務仍有不少短板”,財政擴張應對房地產風險仍是關鍵。去年《報告》強調“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今年也延續將“有效需求不足”擺在首位。具體來看,本次《報告》相較去年新增“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態,我們此前專題《什么政策短期更能“對症下藥”?》中提到,去年以來地產等需求側政策加碼,但實際效果不及預期,不是因爲存量政策失靈,而是因爲需求側存在堵點暫時約束了政策效果釋放,核心仍在於房地產風險導致了居民購房觀望、累積儲蓄、信用傳導不暢的問題,本次《報告》雖然本部分未再提及地產,但仍然強調“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報告》中房地產放在這一部分討論)。此外《報告》也新增強調“公共服務仍有不少短板”,未來財政擴張不僅有對衝房地產風險的必要性,也有補足公共服務短板的必要性。

3)新增強調“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優化供給仍是重中之重,也是提振通脹的必要選擇。相較於去年,本次《報告》風險方面新增強調“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態。去年以來,制造業投資增速(剔除價格後實際增速在10%以上)持續高於工業品需求增速(5%左右),尤其是更靠近下遊的行業,相應導致相關行業產能過剩加劇,進而拖累PPI走低、並向CPI傳導。

4)新增強調“社會預期偏弱”、“重點領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頭要啃”,背後是微觀主體信心不足,引發去庫存並明顯壓制經濟增速的問題。首先,《報告》由去年“民間投資和民營企業預期不穩”,轉變爲“社會預期偏弱”,後者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態,更大的變化是新增“重點領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頭要啃”,而在《報告》下文的討論中,這一部分首要是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鼓勵民營企業發展。背後的宏觀背景是去年以來工業和終端零售企業去庫存持續壓低經濟增速,我們估算拖累在1個百分點以上,反映的也是企業的生產弱於需求、信心不足的問題。

1.2 經濟目標確定與政策表態均更積極,對衝潛在風險

在新增提及四大風險背景下,今年經濟增速目標仍定在5.0%的積極水平,同時上調城鎮就業目標,傳達出政策加碼的信號。今年具體經濟發展目標方面,主要關注兩點:

1)基數正常化之後,經濟增速目標仍定在5.0%,《報告》也新增強調“目標”體現了積極進取、奮發有爲的要求。2023年實際GDP增速5.2%,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其中低基數的貢獻不可忽視,2022年實際GDP增速僅3.0%。而今年在經濟增速目標制定時,面對的基數是去年5.2%同比、4.1%的兩年平均增速,在已經趨於正常化的基數背景下,目標仍定在5.0%,傳達出政策更積極導向。《報告》也新增指出“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爲5%左右,考慮了促進就業增收、防範化解風險等需要,並與“十四五”規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相銜接,也考慮了經濟增長潛力和支撐條件,體現了積極進取、奮發有爲的要求。”

2)城鎮新增就業目標由“1200萬人左右”變爲“1200萬人以上”。去年《報告》確定的城鎮新增就業目標爲“1200萬人左右”,全年實際新增124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而據教育部預測,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79萬,同比增加21萬人,應屆生規模增加也會帶動新增就業人口上升,因此今年目標改爲“1200萬人以上”,而其他目標基本沒有變化,CPI3%、失業率爲5.5%

而在具體政策表態上,短期新增“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以進促穩”,更聚焦改善社會預期,此外更強調中長期供給升級的政策。本次政策基調確定方面相較去年出現兩大變化,其一是短期政策更積極,本次《報告》新增強調“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以進促穩、先立後破”“改善社會預期”,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態,傳達出更積極的政策擴張的態度。同時具體政策由“保持政策連續性針對性,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改爲“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其二是更注重中長期供給升級政策。新增強調“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也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注重現代化產業體系、技術創新升級、強化制造業產業鏈的中長期政策導向。


2

財政貨幣:財政更積極,貨幣重配合


2.1財政:未來半年政策擴張主线,增發萬億國債穩需求

財政債務淨融資較去年兩會擴張1.28萬億,基本符合我們前期預測。2024年財政分別安排4.06萬億赤字規模,3.9萬億新增專項債規模和1萬億特別國債規模,合計融資規模達到了8.96萬億,較2023年兩會安排多增1.28萬億(3.88萬億赤字、3.8萬億新增專項債)。這一數字符合我們前期的測算(《財政轉變:投資余韻,消費漸近--財政中長期分析框架及2024年展望》),基本可以滿足財政對經濟整體的支持力度。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萬億特別國債的表述,中央財政加槓杆可能將成爲未來一段時期財政的主线之一。2024年《報告》提出“爲系統解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進程中一些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問題,從今年开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战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2021年房地產深度調整开始至今,地方政府自由財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地出讓金已經從高峰的8.7萬億下降至2023年的5.8萬億,降幅高達33.4%。地方政府缺乏資金調節經濟結構、穩定經濟增長。本次特別國債並未如2023年四季度一樣計入赤字,可能是劃入政府性基金統籌,考慮到2020年抗疫特別國債全部轉給地方的慣例,本次萬億特別國債仍可能是針對地方財力的重要舉措。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速設定在4.0%左右,低於去年水平,但不一定代表政府消費對經濟支撐力度下降,報告明確要求“要大力優化支出結構”或指向這點。本次報告提出“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28.5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1萬億元”,計算增速約爲4.0%,較2023年全年支出增速低1.4個百分點。但本次報告的風險挑战部分明確提出“公共服務仍有不少短板”,同時後續還強調“現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增加財政投入,要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战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嚴控一般性支出。”這些表述清晰傳達出對於政府消費,特別是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呵護,預計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這部分仍保持較高增長,對經濟的支持作用保持和去年基本相當的水平。

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方面,市場預期的萬億再融資債未出現,上半年政策或更多聚焦存量化債工作的落實,新一輪化債以及再融資債增發或等待下半年。本次報告提出“統籌好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進一步落實一攬子化債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嚴防新增債務風險。”這表徵當前地方政府債務處理仍在20237月政治局會議設定的框架範圍內,考慮到化解存量債務的特殊再融資債的額度已經接近尾聲,2024年上半年的化債舉措可能聚焦在存量債務的貸款置換等方面。但隨着地方政府債務化解進入深水區,財政的直接支持力度預計仍保持一定強度,不排除後續仍有特殊再融資債的發行。空間方面,2023年底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和限額之間的缺口仍有1.4萬億左右,時間方面,考慮到政府債務發行的平滑性以及特殊再融資債兩次啓動都是在四季度的歷史經驗,如果有新的特殊再融資債的指標,預計仍是在2024年四季度發行。

2.2貨幣:靠前發力已完成,增量寬松待年中之後

本次《報告》對貨幣政策表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基本一致,貨幣政策要確保對經濟的支持力度。《報告》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准有效”,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保持一致。同時本次會議再度強調價格目標,重申“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這一表述。事實上,進入2024年後貨幣政策明顯加力,年初至今降准降息幅度均超市場預期,爲全年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而貨幣政策節奏方面,我們預計上半年政策更側重存量政策的落實,新一輪貨幣偏松或需等待年中之後,本次《報告》也給出兩大指引:

1)本次《報告》新增“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避免資金沉澱空轉”,或預示短期貨幣政策更側重疏通信用傳導,增量寬松或留待年中之後。當前經濟中貨幣需求不足是信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央行貨幣政策操作在釋放貨幣供給後,如何實現貨幣供給和需求的匹配將成爲更爲核心的問題。而隨着本次財政加碼,信用如何進一步配合同樣需要央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這裏面的堵點包含商業銀行資本金不足、存量貸款低效等問題,後續央行或在盤活存量貸款,進一步補充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資本金方面加力。

2)《報告》對於穩外資與國際收支平衡也明顯更重視,這一視角或也指向新一輪貨幣偏松操作需等待歐美央行轉向,我們預計在年中左右。2023年我國儲備資產僅增加156億美元,低於2021年(1000億美元)和2022年(1882億美元),年內呈現探底後再復蘇的“V型”走勢,拖累主要源於國際旅行的恢復,邊際支撐僅源於監管強化。爲進一步增強國際收支的穩定性,外商投資作爲中長期流入資金更加被政府所重視,本次報告提出“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准入”、“推動解決數據跨境流動等問題”等要點,體現出政府對於吸納更多外商投資的決心,也是穩定匯率的考慮。因此,後續貨幣政策轉向也需等待年中美聯儲確認轉向寬松之後。

短期關注結構性貨幣工具使用,降息降准時間窗口我們預計或分別是6月和9月。短期來看,本次《報告》有一大新增變化,即強調“加大對重大战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上文也強調加強政策工具協同創新,結合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投資的战略,預計後續設備更新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創新工具會出台。中期來看,我們預計下一個貨幣政策發力窗口期可能在年中左右,或再度調整LPR更進一步穩定內需,同時預計下次降准的時點在今年9月份。


3

產業政策:表態前置,供給升級破局需求不足


3.1 供給升級類政策表態前置,聚焦三大領域

近幾年全球技術進步放緩,我國面臨情況也較爲嚴峻,因此本次《報告》在政策投向上將供給升級順序前置,明確強調“提高全要素生產率”。2010年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速均明顯放緩,包括美國、德國、英國、日本、韓國,在全球技術進步放緩過程中,我國技術升級過程也不可避免受到影響,且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再起,部分發達國家針對我國卡脖子技術採取封鎖,我國TFP增速回落勢頭加快,由2010年前3%左右下降至2019-1.3%。因此,本次《報告》在政策投向更注重供給側,相較於去年,本次《報告》將科創政策擺在首位,並明確強調“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供給升級政策新增細化爲三大方向: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相比於去年,本次《報告》用了較大篇幅重點細化討論供給升級類政策:

1)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重點強調“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着力補齊短板、拉長長板、鍛造新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

2)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強調“實施產業創新工程促進战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开闢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

3)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建。重點強調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包括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推進服務業數字化,大力推動數據开發开放和流通使用,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等等。

3.2 可貿易部門技術升級可創造需求,破局需求不足矛盾

從經濟邏輯來看,供給升級有創造需求的效果,具體表現爲兩大模式:

1)技術升級可改變居民偏好,形成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效果。我們在此前專題提及,在短期的宏觀分析框架中,我們往往假設居民偏好穩定,因此形成需求拉動供給的判斷,但在中長期宏觀分析中,技術進步可改變居民偏好,形成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效果。譬如1990s美國信息化浪潮時,技術進步也改變了居民偏好,彼時美國技術進步與美國居民消費中信息化相關產品支出十分吻合、居民偏好改變後,供給創造需求特徵明顯。對於居民偏好改變最大的服務消費,不僅直接受益電子化的娛樂支出佔比提升,同時電子化信息化賦能醫療、金融等服務,也出現類似特徵。

2)制造業等可貿易部門的發展,可以引導更更平衡的城鎮化並釋放內需。全球經濟史證明,由於可貿易部門屬性,工業化能驅動城鎮化。因爲在比較優勢理論下,制造業將產能向低成本地區轉移,進而驅動更平衡+提速的城鎮化,所有城鎮化較成功的經濟體,都是城鎮化率70%後才开始去工業化。而服務業由於非貿易部門,高度依賴人力資本,強者恆強,因此只會形成“中心城市化”+城鎮化降速,也即過去十年我國情況。目前政策更聚焦發展制造業,通過可貿易部門的技術升級,一方面帶動城鎮化速度提升(農民工進城引導城鎮化空間與內需釋放),另一方面工業化將引導城鎮內部人口流動更均衡,城市群中中心城市人口向非中心城市流入,一线城市人口向二线、二线向三线流動,緩解人地矛盾,同時還能將因高房價約束的需求釋放。


4

外貿:更關注“質”的提升,推動貿易升級


外貿的表態較去年明顯更豐富,明確強調“擴大高水平對外开放”、“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去年《報告》對於穩外貿的表態琢磨較少,僅有一個段落的內容,同時表態僅聚焦“繼續發揮進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等方面。而本次《報告》對於外面的表態明顯更豐富,段落擴大爲四個,同時首要明確強調“擴大高水平對外开放,促進互利共贏。主動對接高標准國際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开放,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而在具體做法上,更關注外貿“質”的提升,聚焦升級貿易模式以及擴大貿易對象。2022年與2023年《報告》對於外貿的目標要求分別是“保穩提質”、“促穩提質”,先提規模、再提質量,而本次《報告》轉變爲“質升量穩”,對於“質”的提升更爲關注。具體包括兩大方向,其一是聚焦升級貿易模式,明確提出“支持加工貿易提檔升級,拓展中間品貿易、綠色貿易等新增長點。”旨在由過去消費電子等加工貿易模式,向附加值更高、也更滿足高質量發展的領域轉型。此外還包括“出台服務貿易、數字貿易創新發展政策。”其二是擴大貿易對象,包括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抓好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落實落地。


5

內需:提振就業促消費,三大投資協同發力


5.1 消費:收入的重要性被提級

本次《報告》對居民收入的重視程度提升,體現在總量和結構兩個方面,一是在總量方面對居民收入增長的要求從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變爲“與經濟增長同步”2015年之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和名義GDP增速之間的關系被CPIPPI所左右,PPI高的年份一般呈現出的是名義GDP增速高於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或源於居民的工資黏性以及PPI對於企業盈利更直接的傳導,這或也是過去《報告》中對居民收入的表述一般是要求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的原因。但本次《報告》則刪除掉“基本”兩個字,或傳達出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比重不能下降的信號,再考慮到2024年可能是工業品價格溫和回升的年份,則實際上是體現出政府對穩定居民收入份額的高度重視。

二是在結構方面上,再度重提“共同富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等,更多的重點和抓手或放在“努力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未再提“調節高收入”。本次《報告》中重提“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具體的舉措爲“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努力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相較於2021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中的“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表述,更加側重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這一方面。考慮到低收入群體具有更高的邊際消費傾向,這對於擴大消費,穩定經濟增長具有更積極的現實意義。

在怎么做方面,《報告》仍將“就業”視爲首要,或意味着未來政策將對能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行業傾斜。《報告》明確提出“要突出就業優先導向,加強財稅、金融等政策對穩就業的支持,加大促就業專項政策力度”,“加強對就業容量大的行業企業支持”等。考慮到數字經濟和各行各業的結合,互聯網相關行業在吸納就業特別是青年就業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將再度被政府所重視。輔助手段或在於穩定居民財產性收入,《報告》專門提出要“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或意在於此。

在具體穩消費抓手方面,《報告》強調“增加收入、優化供給、減少限制性措施”方面着手,具體落腳在“培育壯大新型消費”、“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上。消費是收入的函數,在上述總量和結構對於收入增長的努力之後,消費更多的是在供給和優化消費環境上做文章。《報告》將新型消費充當未來消費的增長點,提出“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 ‘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同時報告針對更大規模的傳統消費也推出了一系列舉措,如“鼓勵和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提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等。

5.2 地產:穩供給仍在首位,需求新增關注新型城鎮化

短期政策方面,穩定房企融資等供給側政策仍擺在首位,也是對衝今年地產投資下滑壓力的關鍵。在風險隱患的討論方面,《報告》仍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強調穩妥有序處置風險隱患、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线。而具體到房地產方面,穩定房企融資仍然擺在首位,且表態由去年“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爲今年“對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要一視同仁給予支持”,房企範圍進一步擴大,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同時新增“優化房地產政策”,預計後續城市白名單融資機制仍將進一步推進,且或還會有增量的穩融資政策跟進,旨在加大力度“保交樓”,緩解目前因爲供給側交付風險導致部分剛需居民觀望的問題,同時也能對今年下半年地產投資潛在下行風險形成對衝。

中長期政策方面,本次《報告》新增強調房地產新發展模式要“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核心也在於未來地產需求更多需要依賴人口流動而非人口增長。在我國總人口陷入負增長的大背景下,未來地產需求的增量難以依賴人口增長,更多需要依賴新型城鎮化等人口流動驅動的需求釋放,後者仍具有相當大空間,尤其是目前我國戶籍城鎮化率明顯偏低、且人口與地產需求更多集中在一线土地供給更少的城市。因此,本次《報告》新增強調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和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而新型城鎮化方面,《報告》也指出要完善 “人地錢”掛鉤政策、以人爲本,“讓有意愿的進城農民工在城鎮落戶”,結合上文發展制造業有望引導未來區域間人口流動更平衡的判斷下,未來地產需求增量可關注人口由高房價一线流向周邊二线、將被抑制的需求釋放,以及農民工進城落戶形成的拉動。

5.3 投資:三大增量資金穩基建,設備投資配合發力

化債的重要性短期後置,三大新增資金拉動基建投資,貢獻穩增長關鍵助力。市場此前擔心地方政府化債會導致今年基建投資明顯走弱。但本次《報告》指出“進一步落實一攬子化債方案”,對於地方政府化債仍是側重前期出台政策敦促落實的環節,而市場此前預期的再發行1萬億再融資債、加快化債的導向並未出現。相對應的,本次《報告》仍然聚焦推動基建投資提速,尤其是房地產尚處於深度調整階段,基建投資所能帶來的對衝效果非常關鍵。本次《報告》提出三大增量手段,其一是上文提到的1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面,其二是新增專項債較去年擴容1000億至3.9萬億,其三是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和用作資本金範圍,或能撬動更大規模的社會資本進入,從而成爲穩定基建投資資金的重要來源。

另外針對未來基建投資的方向,《報告》也給出了指引,提出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後者也是基建行業中最強勁的領域之一。除部分重大战略和事關國家安全的項目外,城建類、交通類基建投資的增量空間有限,難以進一步發揮穩定經濟的效果。但隨着我國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的布局,將內生性產生對相關配套的新型基礎設施的需求。實際上,最近一年多的時間範圍內,信息技術等相關基建投資的增速快速增長,而本次《報告》更是明確表態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這或將再度推升相關數字基建的規模和增速水平,成爲除重大战略、國家安全等方面投資外穩定基建投資的重要力量之一。

大規模設備更新投資再度強調,預計也能提供2000億左右的增量穩增長力量。本次《報告》延續中央財經委精神,繼續強調“推動各類生產設備、服務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上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投資(20228月以來)曾形成增量規模3000億的穩增長效果,結合目前產能過剩問題,預計本輪設備投資規模在2000億左右。

風險提示:

1)政策節奏不及預期。文中我們預計未來降准降息的時點分別是9月和6月,但考慮到美聯儲降息操作有不確定性,將相應影響國內貨幣政策寬松的節奏。

2)房地產市場形勢變化。去年以來地產銷售與政策力度持續背離,背後反映居民持續觀望的情緒,若這一情緒繼續發酵,持續壓制地產銷售,則今年經濟增速目標的達成也將面臨挑战。


注:內容節選自申萬宏源2024年3月5日研究報告:《立足長遠,兼顧當下——全面解讀《政府工作報告》》,證券分析師:屠強 賈東旭 王勝



標題:立足長遠,兼顧當下——全面解讀《政府工作報告》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8688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