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我國企業出海面臨新宏觀範式和產業趨勢。

“大緩和”時期全球化奠定了效率較高的世界產業鏈體系,但在近年全球增長放緩、分配問題加劇、各國債務壓力背景下,原本受益於全球向上螺旋的國際分工遇阻,需求國受產能約束引發通脹,制造國需求不足物價受制,原有增長模式受到新挑战。全球宏觀範式發生重大轉變,主要海外經濟體邁入高通脹、高利率、高債務、低增長的“三高一低”新格局,對我國企業出海產生深遠影響。從產業趨勢上看,近期OpenAI發布最新視頻生成模型Sora引發市場關注,AI產業趨勢加速;經過十多年努力全球綠色能源轉型也已初見成效。

對於我國企業出海而言,新宏觀範式和產業趨勢意味着什么?

從總量上看,需求減緩和全球化變局意味着局部產能過剩成爲無法回避的問題,但需要辯證看待。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1]。產業發展中供需錯配現象時有發生,但伴隨供給端競爭加劇,可能帶來效率提升,並有望推動進一步創新促使新需求產生。從結構上看,我們認爲企業出海或將面臨四重“再布局”影響:(1)區域“再布局”: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美國再工業化,歐洲產業政策,近岸外包、友岸外包加速;(2)產業“再布局”:AI/智能化、綠色能源轉型;(3)需求“再布局”:伴隨區域“再布局”和各經濟體發展進入不同階段,各經濟體的需求及相對消費實力或將發生變遷,如東南亞等可能受益於產業鏈轉移趨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並擡升消費水平,日本或將走出“失落的三十年”,但歐美可能面臨經濟下行壓力;(4)資金“再布局”:全球FDI和金融資金流向的再分配。

當前我國企業出海典型模式有哪些?

當前我國產業出海存在三種典型模式:模式1:國內增量有限/產能充裕,去海外尋找增量。其中又可分成三種情況討論:(1)國內產能充裕、紅海競爭,出海成爲必選項;(2)如家電等產業,國內增量面臨約束、競爭格局穩定;(3)對於部分新興產業而言,國內滲透率有限,資金尋求更好回報;模式2:供應鏈出海,如汽車零部件、電子產業鏈;模式3:商業模式出海,如TikTok、Shein等典型企業。

新宏觀範式和產業趨勢如何影響企業出海?

從總體上看,我國企業出海加速,企業出海本質是“大盤成長”或“大盤再成長”邏輯,有全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定價需求側擴容,從原有國內市場空間延展至全球市場過程中,可能帶來重估,並成爲未來投資核心邏輯之一。企業出海過程也伴隨着產業升級的過程,偉大的企業往往誕生於變局中。

分情況來看,我們認爲對於模式1去海外尋求增量,(1)對於產能充裕行業而言,行業去產能(事實上進程可能也相對緩慢)不一定能對衝海外加產能,短期去產能難度加劇;(2)傳統產業出海核心在於謀求全球市佔率增長,全球需求下行背景下增量有限,更多在於把握需求端結構變遷或新產業趨勢帶來的機遇。消費差異化趨勢以及產業鏈轉移帶來的需求都有望形成機遇;供給側看,新產業趨勢同時帶來替代和增量效應,有利於我國相關產業滲透率加速,如近年來我國叉車出口高增主要受益於鋰電化趨勢;(3)對於國內滲透率有限、需要去海外尋找增量的新興行業而言,存在與海外主體共謀發展、資金流再布局等多重機遇。在“做大蛋糕”的增量邏輯下,發展而非競爭爲主導邏輯,且產業發展期難以依賴單一或少數企業完成,出海也意味着與海外主體共謀發展的機遇。對於模式2供應鏈出海,當前主被動情形共存,如汽車產業鏈出海墨西哥爲其中典型代表,有望在出海同時尋求增量。對於模式3商業模式出海,經歷從“學習”到“本土化運營”到“全球化”過程,未來機遇廣闊,且電商出海有望帶動供應商出海和品牌化。

綜上,針對我國企業出海,關注五大投資方向

(1)受益於消費變局的消費類企業,如高性價比產品優勢企業或品牌出海企業。(2)受益於區域再布局或新產業趨勢的傳統產業,比如工程制造、以基礎材料和化工品爲代表的中間品出口等。我國在大部分中端制造行業具備較高全球競爭力,如果希望實現較高出海業務收入增速,在內生因素之外可能還需考慮外在環境疊加,全球產業鏈再布局帶來的產品需求結構變遷、AI/綠色轉型帶來的傳統產業變局,都有望成爲我國企業在傳統產業快速實現滲透率提升的促因。(3)新興產業出海,如新能源車、機器人等,仍有較大市場空間,但需把握產業生命周期。(4)產業鏈龍頭出海,如汽車零部件、電子產業鏈。在全球產業鏈再布局背景下,供應鏈出海機遇廣闊,且相關企業有望在積累當地生產、運營經驗後,進一步拓展客戶範圍。(5)商業模式出海,如跨境電商及其下遊產業鏈,且伴隨科技進步帶來的機遇,我國商業模式出海方興未艾。我們結合上述方向梳理了一些相關企業以供參考,請詳見報告原文。

正文


當前企業出海面臨新宏觀範式和產業趨勢


原有全球分工格局遇阻,全球進入“三高一低”新宏觀範式

“大緩和”時期全球化奠定了效率較高的世界產業鏈體系。生產環節和中間品的可標准化提供了全球產業鏈分工的可行性,運輸能力和科技的發展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全球的主要參與者,需求國需要制造國和資源國的商品和能源,前者需求擴張和不斷舉債促使全球“大循環”正向運轉,後者則從中獲得經濟增長和技術外溢,進而向價值鏈更高端攀登。

但在全球增長放緩、分配問題加劇、各國債務高企的背景下,原有全球分工格局不再穩定。2008年以後,美國和歐盟人口增速放緩,且15-64歲勞動力人口佔比出現向下拐點;從槓杆率看,美國居民部門槓杆率在2007年達到歷史高點,2008年金融危機後進入快速去槓杆過程,政府部門槓杆率在2008-2011年快速上行,隨後進入平台期,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杆率緩步上行,歐洲居民、非金融企業部門和政府部門槓杆率分別在2009、2016和2014年迎來下行拐點。全球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後,各類問題頻發,需求國試圖去槓杆、促使產業回流、着力解決國內就業和分配問題,原本受益於全球向上螺旋的三級分工遇阻,制造國出現產能過剩和債務問題,疊加我國人口拐點等內生問題浮現,使得全球化分工和國內原有增長模式不可持續。

全球化放緩不可避免,全球逐步邁入“三高一低”新宏觀範式。全球經濟正逐步從低通脹、低利率、低增長和高債務的“三低一高”走向高通脹、高利率、高債務、低增長的“三高一低”新格局。新宏觀範式下,需求緊縮、風險加劇、全球產業鏈重布局,對我國企業出海產生深遠影響。

圖表1:全球化進程的反復和結構變遷不斷發生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美歐人口增長率放緩,中青年比重下行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3:美國債務在居民部門和政府部門間發生轉移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4:歐元區各部門槓杆率有所下行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5:全球主要經濟體CPI高增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產業趨勢加速體現在哪方面?智能化/AI化、綠色能源轉型

AI產業趨勢加速,創新落地或有望快於互聯網周期。區別於互聯網時代主要依靠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滲透率提升,AI相關硬件投入以算力和相關數據存儲基建爲主,應用層採用IaaS/PaaS/SaaS的商業模式,有助於發揮基礎設施和平台投資的規模效應,有效降低用戶和消費者的初始成本。此外,由科技行業的領頭羊主導的發展模式,也意味着其在推動人工智能實際應用方面的強大動力和能力,AI落地速度或有望快於互聯網周期[2]。

全球綠色能源轉型已初見成效。根據中金研究院相關觀點,過去十多年全球綠色能源轉型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通過“三個替代”,即天然氣替代煤炭發電(“氣替代煤”),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發電(“可再生替代煤”),以及電動車替代燃油車(“電替代油”)。三種替代歸根結底是在政策支持下頁巖氣、可再生能源發電和電動車技術帶來的清潔能源相對低價的紅利。頁巖氣革命使得2010-2020年天然氣價格維持在較低水平,推動主要經濟體的發電結構都不同程度地經歷了天然氣替代煤炭;風電和光伏的發電成本在過去的十多年內持續下降,在不考慮系統成本的情況下,許多地區的風光發電成本已經低於燃煤發電;電動車市場滲透率的不斷提升持續強化了全球石油需求將快速見頂的預期,導致上遊投資持續下降[3]。

圖表6:AI硬件投入需求預測

資料來源:Bloomberg   Intelligence,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7:近期OpenAI發布最新視頻生成模型Sora引發市場關注

資料來源:Andreessen   Horowitz (a16z),《AI動態跟蹤:從OpenAI Sora看視頻生成模型技術進展》,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8:綠色轉型已明顯影響了能源系統投資的流向

資料來源:IEA,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9:中美歐新能源車銷量及滲透率預測

資料來源:乘聯會,Marklines,中金公司研究部


對於企業出海而言,新宏觀範式和產業趨勢意味着什么?


從總量上看,全球需求緊縮和全球化變局意味着局部產能過剩成爲無法回避的問題,但我們認爲需要辯證看待。逆全球化時代,歐美人口增速和槓杆率下行,疊加從效率轉向安全的思維變局下,各國試圖以“冗余”對抗供應鏈和生產鏈脆弱性問題,但我國制造業大多具有規模效應特徵,以及產業政策加碼促進新興制造業發展,局部產能過剩成爲無法回避的問題。但根據中金研究院觀點,需要辯證化看待產能過剩問題,任何產業的發展中均會出現供需錯配的現象,產能過剩意味着競爭加劇,進而效率提升,推動進一步創新,創新推動新需求產生,需求重新超過產能[4]。

從結構上看,我們認爲企業出海或將面臨四重“再布局”影響:

(1)區域“再布局”: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美國再工業化,歐洲產業政策,近岸外包、友岸外包加速。自金融危機後,美國連續出台一系列刺激實體經濟方案以推動“再工業化”,提振逐漸弱勢的實體經濟。2018年逆全球化以及2020年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以來,“再工業化”趨勢可能有所增強。根據美國再工業化的相關研究發現,不同行業在美國的政策矩陣中存在明顯差異:高端制造主要通過回流來解決“進口依賴度”問題,低端制造在不合意的回流收益比下主要通過分散化生產解決“進口集中度”問題[5],也即近岸外包、友岸外包趨勢加速。除美國外,歐洲也通過各項政策加入逆全球化過程,例如近期歐盟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和風電展开反補貼調查,並同樣通過補貼政策推動自身新能源產業發展。

(2)產業“再布局”:AI/智能化、綠色能源轉型。除了如前文所述的大產業趨勢意義上的影響,相關變化也體現在和傳統產業的結合,例如智能家居的快速迭代,從供給側創造新需求;叉車電動化等細分產業趨勢,帶來我國傳統產業出海新機遇。

(3)需求“再布局”:伴隨區域“再布局”和各經濟體發展進入不同階段,各經濟體的相對需求及消費實力或將發生變遷。一方面,東南亞、拉美等地受益於產業鏈轉移趨勢,有望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並擡升消費水平,進而催生新興消費需求。以及受到能源危機和疫情衝擊影響日本通脹上行,疊加全球供應鏈重構背景下,部分產業回流,日本或將有望走出“失落的三十年”。另一方面,2024年美國企業將面臨高油價、高利率、高工資挑战,受到美國兩黨在財政赤字和开支上的分歧,美國政府財政擴張或將受限,居民部門疫情期間形成的超額儲蓄即將耗盡,而歐洲市場同樣受到高利率影響,抑制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伴隨能源及疫情相關的支持性政策退坡,財政政策或也將迎來進一步的收緊,歐美經濟面臨下行壓力。

(4)資金“重布局”:全球FDI和金融資本流向的再分配。全球資金重布局既意味着全球資金流向東南亞、拉美等產業重構地區,也伴隨着中東等資本在謀求自身結構轉型等因素驅動下,加速全球投資步伐。近年中東經濟結構有所轉型,疊加油價上行背景下中東主權基金資產管理規模提升,中東相關資本將視野轉向海外以新能源、科技等爲代表的新經濟投資領域,中東本土產業升級也需要引入外部資本和技術爲其賦能。多方因素影響下,中東對外投資步伐加速,與我國合作密切度也逐步擡升。

此外,我們認爲全球化變局帶來的產業鏈轉移雖不可避免,但我國在挑战中也面臨機遇,原因有三:

1. 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重要地位,較多產業鏈仍在趨勢升級。根據徐奇淵博士及其團隊測算,中國在八成以上高中心度產品出口上享有絕對優勢。據其統計,2017—2018年,全球共貿易3556種中間產品,中國在其中2247種上出口規模位列全球前三;全球貿易858種高中心度產品,中國在其中693種上出口規模位列全球前三[6]。此外,產業鏈本身爲系統性工程,短時間內無法做到整體遷移,如越南出口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國的中間品出口(圖10、11)。

2. 產業鏈轉移存在產業間差異,歐美並未尋求也不可能實現全產業鏈轉移。例如根據中金研究部美國再工業化報告中分析貿易和投資數據發現,美國再工業化政策下,高端制造回流降低“依賴度”、低端制造分散進口來源地降低“集中度”、中端制造則受制於產業鏈粘性形成一定的真空區間,即具備一定技術含量但不屬於國家战略層面高精尖行業、同時產業鏈較長的中端制造受制於產業鏈粘性,在生產和貿易層面均難以放棄既往投資和經營所積累的制造優勢,形成再工業化推行過程中的政策真空區間。

3. 全球化變局是各經濟體以及企業微觀主體間不斷動態互動的過程,“歐美限制加碼-企業尋求解決途徑”爲近年來我國企業面對歐美貿易摩擦的常見循環路徑。事實上我國部分企業出海也是這一微觀主體和各國政策博弈的中間結果,新能源行業爲典型案例,貿易摩擦促使光伏產業最初向東南亞轉移,但伴隨貿易摩擦範圍擴大且限制提高、以及歐美實施產業回流計劃,產能不得不進一步向歐美及其近岸轉移。彩電行業類似,自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开始,我國少數對美國電視出口份額被墨西哥和越南取代,但與之相反的是,我國廠商在美國市佔率不降反升,背後一方面是我國企業在墨西哥等地加快產能建設步伐,另一方面是我國從代工出口到品牌出口的轉變。

圖表10:近年來越南對美國出口高增主要由消費品貢獻

資料來源:UN Comtrade,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1:但與此同時,中國對越南出口的中間品體量快速增長

資料來源:乘聯會,UN Comtrade,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2:從中國對越南出口產品性質拆分看,競爭和互補因素均有

資料來源:徐奇淵等. 全球產業鏈重塑:中國的選擇.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2年4月,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3:根據EPFR數據,全球權益市場出現明顯資金流再配置

資料來源:EPFR,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4:以汽車產業鏈爲例:以中心大國爲核心的區域產業鏈愈發突出

資料來源:UN Comtrade 中金研究院《變中求興:貿易規則演變與全球產業鏈》,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汽車產業鏈的零部件流向圖以汽車產業的三類重要中間品爲基礎數據,包括 HS8706(底盤)、 8707(車體)和 8708(車輛零部件)。圖表中,任意一條曲线的順時針方向代表一國對另一國的出口,曲线粗細代表雙邊貿易量的大小,節點大小代表經濟體的總出口金額。節點顏色中,紫色代表歐洲地區,橙色代表美洲地區,綠色代表亞洲地區

圖表15:近岸與友岸外包趨勢或將加強

資料來源:Mario Larch’s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Database from Egger and Larch (2008),CEPII,fDi Markets,中金研究院《變中求興:貿易規則演變與全球產業鏈》,中金公司研究部


當前企業出海典型模式


當前我國企業出海存在三種典型模式:

模式1:國內增量有限/產能充裕,去海外尋找增量。其中又可分成三種情況討論:

(1)國內產能充裕、紅海競爭,出海成爲必選項。典型如光伏等新能源產業,本質爲制造業使得其具備規模經濟特徵,同時作爲新興战略產業,去全球化背景下產業競爭加劇,產能過剩問題凸顯。當前我國光伏佔全球產能約80%,短期內較難看到產能迅速出清。

(2)如家電等產業。家電作爲其中典型,國內增量面臨約束、競爭格局穩定,出海成爲尋求增量主要來源。我國家電企業自20世紀初开始進入國際市場,初期以代工+低端品牌出海爲主,但當前已經成長爲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產業,並逐步建立全球化品牌。我們認爲,一方面在於通過產業鏈一體化、優異產品品質、持續的技術創新構成核心競爭力,近年來產業鏈數字化改造進一步提高家電產業全球競爭力;另一方面,家電行業是最早進行全球化布局的行業之一,自20世紀初开始,部分龍頭企業即开始布局海外市場,形成全球制造銷售中心。

(3)對於部分新興產業而言,國內滲透率有限,資本尋求更好回報。典型如新能源車、機器人等行業,作爲新興行業,國內滲透率仍相對有限,用戶教育、相關基建或配套設施鋪建均需時間,此外新興行業資本高注入也希望能盡快尋求資本回報,出海成爲必然選擇。對於新興行業而言,仍處於“做大蛋糕”而非“切蛋糕”的過程中,出海也意味着有機會和海外企業/政府共同謀求產業發展,例如新能源車的基建鋪設、掃地機器人的用戶教育,均很難依賴單一或少數企業完成。

模式2:供應鏈出海。一方面,在全球產業鏈重布局下,以蘋果、特斯拉產業鏈爲代表,部分外企選擇轉移部分產能,我國相應供應商海外建廠;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廠商爲更積極快速響應需求,在對應生產地或銷售地投資建廠。我國汽車零部件出海爲其中典型代表,根據中金汽車組觀點,伴隨美國新能源滲透率接近10%的拐點,疊加近年美國新能源政策持續加碼,新能源車市場有望迎來快速成長,帶動零部件需求放量。在“近岸外包”和電動化轉型驅使下,以特斯拉等車廠爲代表加碼墨西哥產能,有望帶動當地零部件需求增長,當前已有部分特斯拉中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響應特斯拉規劃在墨西哥建廠[7]。

模式3:商業模式出海。從我國遊戲、應用軟件出海,到TikTok席卷全球,應用端商業模式出海是我國優勢所在,近年來可以看到,該模式下的很多公司具備“全球化”的基因,如Shein,或者TikTok、Temu也是商業模式在海外的復制,和制造業出海存在本質區別。我國在商業模式方面的領先優勢,疊加我國成熟的供應鏈體系,性價比需求提升,近年來Temu、Shein等電商平台出海表現亮眼。反過來,相關電商平台的出海加速也帶來了原有爲全球產業鏈服務但自身難以品牌化的我國代工廠的發展新機遇。

圖表16:我國企業出海典型模式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7:A股各行業海外業務收入佔比及增速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圓圈大小表示該行業總市值規模,截至2023年末


新宏觀範式和產業趨勢如何影響企業出海?


從總體上看,我國企業出海加速,企業出海本質是“大盤成長”或“大盤再成長”邏輯,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定價需求側擴容,從原有國內市場空間延展至全球市場過程中,可能帶來重估,並成爲未來投資的核心邏輯之一。企業出海的過程也伴隨着產業升級的過程,偉大的企業往往誕生於變局中。如日本本國經濟雖然經歷增速放緩的三十年,但與此同時企業加速出海,構成企業收入增長重要支撐,至2022年日本上市公司海外業務收入已達總營收約50%,以制造、消費行業爲代表,日本誕生了如索尼、本田、日立、三菱等全球知名企業,並實現了產業的高端升級。從股價表現上看,海外收入佔比較高的企業股價上行幅度明顯領先,“十倍股”多誕生於出海企業中。

分情況來看:

情況1:國內增量有限/產能充裕,去海外尋找增量——產能充裕行業短期難度加劇;傳統產業把握需求側結構變遷或產業趨勢機遇;新興產業存在資本重布局、與海外主體共謀發展等多重機遇

(1)對於產能充裕行業而言,行業去產能(事實上進程可能也相對緩慢)不一定能對衝海外加產能,短期去產能難度加劇。

短期看內外部因素制約去產能進程。從總量意義上看,我國制造業增加值佔全球約30%,全球化變局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不可避免,且爲增加全球競爭力我國相關產業需進一步向全球市場邁進並新建產能;從具體產業來看,新興制造業普遍產能充裕,但其存在規模效應和產業扶持,且我國處於經濟結構轉型期更意味着需要進一步發展战略新興產業。因此我們認爲從雙重意義上看,相關產業去產能進程緩慢。

但我們需要辯證看待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除了上文提到的產能過剩有可能帶來效率提升和創新,進而從需求側推動供需重新匹配以外,產能過剩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冗余,從而有能力支持多线路創新。根據中金研究院在《規模效應和綠色轉型的新供給經濟學》中的論述,中國的大國規模有助於盡可能避免供給側政策選錯技術路徑的風險,因爲足夠大的市場空間能夠容納足夠多的技術路线相互競爭。

圖表18:2020年我國光伏主要環節佔全球比重

資料來源:CPIA,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9:2020-2022年光伏背板產能及設備國產化率

資料來源:賽伍技術,中來股份公司公告,亞化咨詢,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0:2020-2022年光伏玻璃產能及全球市佔率情況

資料來源:CPIA,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1:2020-2022年光伏膠膜產能及全球市佔率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能源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2)傳統產業出海核心在於謀求市佔率增長,全球需求下行背景下增量有限,更多在於把握需求端結構變遷或新產業趨勢帶來的機遇。

我們認爲高通脹時代下的消費精細化、局部地區的消費升級,以及產業鏈轉移帶來的新興需求都有望形成機遇,以消費類爲例,升級看品牌出海、精細看性價比出海。例如我們一般將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視爲生產國或資源國,但並不太看重其需求層面的涵義。但在歐美經濟體增速放緩、東南亞受益於產業鏈轉移趨勢加速發展等宏觀背景下,需求端的結構變遷或有望帶來新機遇,既包括全球範圍的消費精細化,也存在局部的消費升級,如以名創優品、高速吹風機爲代表的性價比出海,以及以海爾智家、石頭科技等品牌爲代表的品牌出海趨勢值得關注。此外,產業鏈轉移和美國再工業化也意味着對於工程機械、建材等產品需求有望上升,帶動我國相關產業出海。

新產業趨勢同時帶來替代和增量效應,有利於我國相關產業滲透率加速。叉車鋰電化爲典型案例,近年來我國叉車出口高增,2023年累計出口68.3億美元,同比增長23%,電動叉車佔比過半,受益於鋰電電車的優勢表現和國產廠商的技術積累,鋰電成爲電動叉車出口主力。展望未來,需求端海外市場鉛酸叉車存量較大,鋰電換鉛酸的更換需求未來將成爲行業趨勢,供給端國產叉車具備供應鏈優勢且深耕鋰電技術,疊加國內龍頭主動布局全球,我國叉車通過鋰電化趨勢不斷提高市場份額邏輯具備高確定性。

但新產業趨勢可能也意味着對既有優勢的挑战,需注重把握新產業趨勢,鞏固既有優勢。以彩電行業爲例,面板佔彩電生產成本約75%,爲彩電產業核心競爭力。2010年代,我國在面板行業實現對韓國的反超,洛圖科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國大陸面板LCD產能佔全球面板總產能的比重已達70%。事實上,全球面板行業至今共經歷美國→日本→韓國→中國的三輪變遷歷史,每一輪產業變遷都對應面板周期低谷和相應國家對面板行業的大規模投入。但未來OLED電視或漸成主流,Omdia預測2020-2030年電視用OLED面積CAGR爲10%,mini-LED、激光電視等也在持續發展。根據TrendForce,2023H1我國在全球OLED 面板產能中佔比43.7%,韓國爲54.9%,我國廠商在OLED領域當前尚不具備絕對領先優勢,且從產能布局看中韓廠商均有計劃布局更高世代產线。這意味着我國需要及時跟進OLED等相關技術發展並確立領先優勢。

圖表22:海外高通脹環境下消費品性價比出海機遇凸顯

資料來源:公司官網,《消費產業:揚帆出海,再創輝煌》,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統計時間爲2023年9月7日

圖表23:我國企業品牌出海方興未艾

資料來源:凱度,Google,中金公司研究部

(3)對於國內滲透率有限、需要去海外尋找增量的新興行業而言,存在與海外主體共謀發展、資本重布局等多重機遇。

新興產業出海雖然也面臨競爭,但在“做大蛋糕”而非“分蛋糕”的增量邏輯下,增長而非競爭爲主導邏輯。如新能源車產業,在增量仍足夠大的情況下各方愿意通力合作“做大蛋糕”,分配尚未成爲根本問題,泰國新能源車產業鏈發展是典型案例。泰國政府要求40%的零件和加工產值來源於本地,但可以允許外資全資控股,形成了本土、我國、日美等廠商共同參與分工制造的格局,促成泰國新能源車產業鏈蓬勃發展,根據泰國汽車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泰國電動車產量達9.3萬輛,同比增37.9%[8]。同時,泰國本土、中資、外資企業也共同加入充電樁和充電站的建設。

新興產業初期發展難以依賴單一或少數企業完成,出海也意味着與海外主體共謀發展的機遇。除了如新能源車等重點產業發展初期,重投入、配套設施要求多等促使各國從政府等企業都必需加入這一產業發展,部分輕資產、消費類行業發展初期同樣需要各方通力合作,達成市場布局和消費者教育工作。例如掃地機器人本質上意味着家庭掃拖需求的自動化替代,對於消費者而言認知教育成爲關鍵,這意味着各方必需通過多方式全方位營銷、多渠道布局等方式,共同進行消費者教育,而這顯然並非單一企業力所能及。

此外,全球產業鏈重塑下存在資本和產業重布局,對於新興行業而言有利於初期融資和實現產業快速發展。全球產業鏈轉移伴隨着FDI的投向變化,越南作爲產業鏈轉移主要目的地之一,2018-2022年年平均FDI流量約179億美元,較2013-2017年年平均值高43%,FDI的湧入有利於當地產業利用外資取得高速發展。與此同時,中東資本也在全球廣泛投資能源和新興科技產業,我國新能源車、科技、醫療等多行業去年以來頻繁獲得中東資本加持。

圖表24: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僅約8%

資料來源:Marklines,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5:各國掃地機器人家庭滲透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資料來源:iRobot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情況2:供應鏈出海——出海同時尋求增量

如上文所述,我國供應鏈廠商出海爲承接當地訂單或更快速響應需求方訴求,主動前往生產地或銷售地投資建廠的情況。對於跟隨型供應鏈企業而言,我們認爲在獲得蘋果、特斯拉等主要需求方帶來的可觀營收和利潤彈性的確定性基礎上,也有望利用本土優勢,進一步尋求新訂單新增量。

汽車零部件出海是當前供應鏈出海的典型案例。2017年特斯拉設立上海工廠,促使中國本土供應鏈加入特斯拉產業鏈,截至2022年8月,上海超級工廠的零部件本地化率已經實現95%,並帶動本地零部件企業不斷實現技術革新。2023年3月,馬斯克宣布將在墨西哥建設超級工廠,並規劃投資100億美元、規劃年產能200萬輛,有望在1.5年後投產。我國愛柯迪、銀輪股份等特斯拉供應鏈企業宣布新設立或者擴建墨西哥工廠,以承接特斯拉墨西哥工廠訂單,考慮到特斯拉墨西哥工廠規劃產能約爲上海工廠的 2倍,我們認爲若中國企業能夠順利承接訂單,且效益與國內持平,則有望帶來相當可觀的營收和利潤彈性[9],後續也有望在積累當地生產、運營經驗後,進一步拓展客戶範圍。

圖表26:特斯拉產業鏈宣布新設立/擴建墨西哥工廠(不完全統計)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汽車零部件出海:政策+成本雙重約束下,布局墨西哥適逢其時》,作者鄧學等,發布於2023年9月,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7:車企加碼墨西哥工廠建設(截至2023年8月,不完全統計),我國汽車零部件出海墨西哥機遇凸顯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汽車零部件出海:政策+成本雙重約束下,布局墨西哥適逢其時》,作者鄧學等,發布於2023年9月,中金公司研究部

情況3:商業模式出海——從“學習”到“本土化運營”到“全球化”,未來機遇廣闊,且電商出海有望帶動供應商出海和品牌化

我國在商業模式應用領域的領先優勢、輕資產出海的產業性質,使得我國在商業模式出海上進展迅速。遊戲出海是我國商業模式出海的多模式、強運營的典型案例,其中有幾種典型模式:一是以騰訊、網易等傳統大廠爲代表,廣鋪產品线並爲海外市場推出本地適配化版本,或針對海外市場進行產品立項,換言之海外市場主要定位爲在穩固國內市場外尋求增量;二是以莉莉絲、智明星通、FunPlus、沐瞳科技等廠商爲代表的主攻海外型公司,一般會瞄准SLG等海外偏好的產品賽道,或選擇東南亞等相對藍海市場,通過純定制化產品設計和強本地化運營,實現海外市場攻佔;三是米哈遊等新興企業,通過強產品力和全球普適化產品設計,實現全球化運作。

商業模式出海天生具備全球化基因,未來有望進一步加速。商業模式出海意味着低出海邊際成本,同樣的產品基本僅需本地化適配和運營即可獲得全球收益。近年來席卷全球的TikTok、Temu本質即爲海外版抖音和拼多多,成熟的商業模式和技術及運營能力,疊加深耕本土化運營,出海表現亮眼;而像原神等遊戲產品,產品本身的全球化屬性和高產品力,在海外本土化運營的加碼下,爲全球消費者所喜愛,後續版本迭代意味着僅需付出和僅在國內運營同樣的生產成本(加上較低的邊際當地運營和適配化成本),即可獲得全球收入回報。此外,Shein雖然誕生於我國本土,但背靠我國服裝制造業優勢,逐步形成“供應鏈+流量+性價比產品”高護城河,並成長爲全球跨境快時尚電商平台。

電商出海也有望帶動供應商出海和品牌化。安克創新最初依賴亞馬遜渠道,憑借高品質和性價比優勢獲取市場份額,逐步培育全球領先品牌。當前,在我國跨境電商加速崛起的背景下,中國電商的運營能力、快遞物流運營效率等全球領先,有望幫助廣大國內代工廠走向品牌化。2022年9月拼多多宣布正式啓動“2022多多出海扶持計劃”,宣布“將投入百億資源包,首期打造100個出海品牌,扶持10000家制造企業直連海外市場”,對出海企業採取“0保證金入駐”及“0傭金”的優惠政策,提供國內外倉儲、跨境物流以及售後服務,以及提供“一體化出海解決方案”等多項扶持舉措,我們認爲未來有望浮現更多類似企業。

向前看,伴隨AI發展帶來的下遊應用端機遇、需求和地理變遷帶來的變局等等,我國商業模式出海方興未艾。

圖表28:我國跨境電商行業有望維持高增

資料來源:艾瑞咨詢,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9:2021年中國出口跨境電商產業鏈圖譜

資料來源:億歐智庫,《SHEIN: 勤修內功的跨境快時尚品牌》,作者白洋等,發布於2022年7月,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國企業出海重點關注方向推薦


綜上,針對企業出海,我們推薦以下五大投資方向:

(1)受益於消費變局的消費類企業,如高性價比產品優勢企業或品牌出海企業。

(2)受益於區域再布局或新產業趨勢的傳統產業,比如工程制造、以基礎材料和化工品爲代表的中間品出口等。我國在大部分中端制造行業具備較高全球競爭力,如果希望實現較高出海業務收入增速,在內生因素之外可能還需考慮外生因素疊加,全球產業鏈再布局帶來的產品需求結構變遷、AI/綠色轉型帶來的傳統產業變局,都有望成爲我國企業在傳統產業快速實現滲透率提升的促因。

(3)新興產業出海,如新能源車、機器人等,仍有較大市場空間,且存在與海外主體共謀發展、資金流重布局等多重機遇。但需把握產業生命周期,警惕從增量變存量競爭後競爭因素佔據主導。

(4)供應鏈出海,如汽車零部件、電子產業鏈。在全球產業鏈再布局背景下,供應鏈出海機遇廣闊,且相關企業有望在積累當地生產、運營經驗後,進一步拓展客戶範圍。

(5)商業模式出海,如跨境電商及其下遊產業鏈,且伴隨AI發展帶來的下遊應用端機遇、需求和地理變遷帶來的變局等等,我國商業模式出海方興未艾。

注:本文摘自中金2024年2月26日已經發布的《如何尋找企業出海機遇?——新宏觀範式和產業趨勢下看我國產業出海》

李求索 分析員 SAC 執證編號:S0080513070004 SFC CE Ref:BDO991

朱嘉懿 聯系人 SAC 執證編號:S0080123040067



標題:如何尋找企業出海機遇?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8446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