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鄉記 | 過完年,你還會外出打工嗎?
編者按:
歲末年關至,遊子歸鄉時。
回家過年,逃離城市的喧囂,遠離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回家過年,擦幹漂泊的淚水,收拾行囊,踏上回家的路途;回家過年,一張車票,一趟列車,一個腳步,故鄉遠在天邊,但也近在咫尺。
值此之際,格隆匯編輯部再次推出《2024,我的歸鄉記》系列,本文爲此系列第十一篇《過完年,你還會外出打工嗎?》。
春運,伴隨了中國人幾十年,是改革开放這代人最深刻的記憶。
每逢年關,搶票、蹲點等車、大包小包、綠皮火車、臥鋪巴士......
還有歸鄉時的收獲和喜悅,以及來年外出的憧憬和希望,當然不乏過程中的艱辛和曲折。
2011年,央視拍攝的短片,講述的是貴州省的外出務工者,集體騎着摩托車從廣東一路回到貴州的故事,感動無數人,特別是在外務工者。
這可以說是一代打工者的時代印記。
不過,時代大變局之下,春運似乎也在以某種方式結束,那些綿延了幾十年的外出打工潮,正在悄無聲息地改變着。
01 車站
春節時期的廣州南站,依然很多人,似乎和往年沒有任何區別。
但是對於一些在廣州數十年的外來務工者來說,今年的火車站再擁擠,也沒有他們當年他們擠在舊的廣州火車站時擁擠,反而是寬敞多了,也舒服多了。
站在寬敞的候車大廳,思緒難免飄回那個還略微遙遠的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在這些人的記憶中,最沉重的,有這兩個時期的某一個瞬間。
第一個,是1992年鄧公南巡後,改革开放以更大的方式推廣下去,而作爲改革开放的橋頭堡,廣東無疑是最有希望也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或者說得在明白一點,全中國,廣東的錢最多。
窮怕了的中國人,洪水式地湧向廣東打工,那時交通遠沒有今天好,根本無法負荷超大規模的人流,而廣州火車站作爲絕大多數人到達廣東的第一站,充斥着各種令人心驚膽战的事情。
偷盜、搶劫、詐騙......
因爲人流量實在太大,以至於警方出動大量警力,都無法及時扭轉局面。這種局面持續了很多年,火車運力的不足,也讓汽車運力得到充分釋放,因爲比起火車,汽車更加的靈活,也允許私人從事汽車運輸業務。
於是,汽車站井噴,環繞着廣州火車站,出現了很多汽車站,省站、市站,還有各類形形式式的中小運輸公司,成爲那個時代最有效承接火車運力不足的辦法。
第二個,是2008年春節時期的南方地區大雪,火車因此而停運,大量旅客滯留,廣州火車站人滿爲患,有人开玩笑說是壯觀,但其中的辛酸,只有廣場上的人才知道。
也差不多那個時候,國家开展了大規模的高鐵建設,打工人擠綠皮火車的命運开始改變,汽車運輸也迎來了衰退時刻。
若幹年後,隨着武廣高鐵的开通,正正一代人的記憶,开始慢慢地退化。
時至今日,交通不再是橫亙在南下打工者面前的天塹,即使是春節這樣的超大規模客流往返也已經顯得足夠從容。
02 鄉下
今年回鄉,突然有一個明顯的感受:現在的人似乎不再向以往那么向往外面的世界。
這裏所說的外面的世界,有幾層意思。
第一層,是各種先進的技術和服務,並不是外面的世界才有,很多地方都有。比如萬達廣場已經开到小縣城,鄉鎮也可以隨時隨地线上購物,以前逢年過節才帶回來的特產,現在手機在手一鍵購物,什么都搞定。既然身邊都能夠享受得到,何必要舍近求遠?
這一點,要歸功於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
第二層,是外面的世界似乎也遠沒有幾十年前那么多機會。比如南方城市,在外貿萎縮、制造業向更低成本的國家和地區流動的大趨勢下,北方的農村人再到這些地方去已經比以前更難找到合適的工作。
以前窮,即使背井離鄉,在流水线上擰螺絲,在餐廳刷盤子,都遠好過在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可如今,年輕人再也不可能去幹擰螺絲刷盤子的活,他們寧愿去送外賣送快遞。
沒有人天生喜歡喫苦,如果迫不得已喫苦,那只是因爲這個苦相對另一個苦,稍微好點而已。
看得出,現在的大城市,特別是一线大城市,在經歷了房價泡沫破裂之後,機會正在大大地萎縮,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看,大城市是最有能力,最大規模聚集各類經濟要素的地方,機會理應最多,但這個理論只適合於經濟擴張期。當擴張期結束,進入周期性收縮之後,大城市的衰退問題比起中小城市更加嚴重,造成的傷害也更大。
人口流動的邏輯很簡單,無非就是向往更好的生存機會。如果無法供應更好的生存機會,人就會用腳投票,即使任何光環都阻止不了。
但是,離开大城市,回鄉就一定是好選擇嗎?
03 時代巨變下的小地方
在很多的鄉鎮、小縣城,過年都是經濟最旺盛的時候。
外出打工者回來之後,帶來了旺盛的消費力,餐廳、KTV、商場,很多生意都是依靠這批人。大環境的下行,從這批人也可以看得出。
在一些勞動力輸出比較大的省份,沿海發達省份回流的車輛明顯減少,豪車也少了很多,但本地車牌的小排量車卻並未減少,反而有增加的趨勢。
而往日旺盛的宵夜檔,似乎也沒有幾年前那么火熱,那時真的是夜夜笙歌,但現在雖然仍然有需求,說不上奚落和冷清,但人氣和以前相比,確實是少了。
還有年貨購物場景,往年擠得水泄不通,現在卻暢通無阻。
其實,在一些欠發達的內陸地區,單靠本地的消費力,顯然無法支撐起旺盛的生意,因爲這些地方第一產業佔比仍然較高,第二、第三產業則明顯不夠強勁,沒有什么工業制造業,也缺乏能夠創收的服務業,比如文旅特色產業。
這也是這些地方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的原因。
不過,我也看到了另一種景象,那就是隨着扶貧攻堅战的勝利,以及鄉村振興战略的持續推進,現在的農村,確實比以前好多了。
房子寬敞了,道路也寬敞了,環境也改善了不少,小時候的綠水青山真的又回來了。
其實,時代的巨變,鄉村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改變着自己。這個事也許有爭議,但我想,始終是鄉村人自己才最有發言權。沒有誰會否認這是一種積極的變化,幾千年的面朝黃土背朝天,想不到在我們這一代人得到了徹底的改變。
鄉村其實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尋找着新的機會。
比如種植養殖業,這種新型的國家+農民合作社的產業方式,配以電商的銷售渠道變革,確實令很多人致富,也令到不少農民在家門口就有工作做,無需再穿洲過省去尋找機會。
還有各種農家樂式的餐飲、娛樂、旅遊,雖然每個農村的稟賦不一樣,也不是每個農村都能夠有這樣的產業機會,但我們確實看到一些農村因地制宜,抓住時代的機會,使得自己的鄉村換發了新的生機。
誰說現在經濟困難沒有機會?
在經濟不那么好,大家情緒都容易悲觀之際,如果可以到農村走一趟,或許會有新發現。
04 寫在最後
中國人向來有濃重的鄉土情結,安土重遷是千百年來的傳統。
我想,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真的沒有哪個中國人愿意離开自己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這或許是農耕民族獨有的特性,這種特性使得中國穩定了幾千年。
但是,時代在變,中國人的鄉土情結也在悄然變化。
從30多年前,義無反顧地湧向南方,是因爲改革开放湧現出那么多的機會,人們用腳投票;而如今,南方不再是唯一的機會之地,人潮的流動开始轉向。
回到熟悉的故土,开始新的事業,也許是迫不得已,但也可以是新的機會在招手。
年很快會過完,不管你還會不會選擇外出打工,最重要的,是自己心裏始終明白,當初爲什么選擇出去,而如今,如果要回來,就要清楚明白,爲什么要回來。
也只有這樣,才能“出去是少年,半生歸來,仍似少年”。
標題:歸鄉記 | 過完年,你還會外出打工嗎?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81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