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遠基金趙楓最新分享:我們看到了一些積極的邊際變化
11月30日晚,睿遠基金趙楓在一場线上交流中,分享了自己站在2023年底對未來經濟與市場的最新觀點。
趙楓是睿遠旗下的一員投資老將,從業經驗超過20年,早年曾在融通基金、交銀基金等處任職;
加入睿遠基金後,趙楓在2020年2月發行了自己目前在管的唯一一支基金——睿遠均衡價值。
這是一只三年持有期基金,從2020年2月2023年2月,也就是首批基民的第一個三年持有期內,基金共取得了41.65%的總回報。不過隨着近兩年的熊市,淨值有不小的下跌。
總體來講,趙楓認爲,經濟與市場在短期內處於周期底部,明年有機會受益於政策的拉動。
但從市場來講,估值整體水平並不低,但結構差異巨大;這跟很多投資人理解的可能有一點偏差。
據測算,截至2023年11月17日,萬得全A指數剔除金融石化後的市盈率仍有27.6倍,對應股權風險溢價爲1.5%。
而上市公司整體業績增速,顯著高於GDP增速的可能性顯然不大——
那么以27.6倍的市盈率對比5%的業績增速,不能簡單認爲市場的估值很低。
但在這一環境中,存在着明顯的結構性差異。
比如創業板指數的股權風險溢價僅在1%左右,但恆生國企指數的股權風險溢價卻高達11%。
估值的結構性差異非常明顯,市場的投資機會也將趨於結構性。
趙楓也詳細介紹了,未來市場機會的三個主要方向。
投資報(ID:liulishidian)整理精選了趙楓的精華交流內容如下:
1.創業板指數股權風險溢價僅在 1% 左右,甚至不到;
但是上證指數的股權風險溢價在 5% 左右;
而恆生國企指數的股權風險溢價更是高達了11%。
2.很多人會擔心中國當前的宏觀形勢像 90 年代中的日本……
我們的觀點是,日本失落的 30 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的產業在此後失去了全球競爭力。
反觀中國,中國的產業結構和水平,仍然存在持續升級的空間。
3.過去兩年多,港股市場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海外投資人佔比低的個股表現比較穩定,
比如像電信運營商、石油石化企業,而海外投資者佔比高的個股表現不太好。
但展望後市,在如此低的估值水平下,如果一些外部因素發生改變,外資有可能從過去的負面因素轉爲未來的正面因素。
經濟市場短期處於周期底部
明年有機會受益於政策拉動
問:A股在經歷了比較久的震蕩之後,當前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並且未來可能會存在哪些投資機遇?
趙楓:我們在這個時點上去展望未來,
過去拖累經濟增長的因素,有一些還是存在的,但是,我們也看到了一些積極的邊際變化。
而且,如果結合當前市場的估值,投資者在結構上可以變得樂觀一點。
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當前的中國經濟,大概率處在一個比較大的轉型過程中間。
隨着人口老齡化、城鎮化率放緩以及出口份額見頂等因素的逐步顯現,
過去驅動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固定資產投資,已經有點後繼乏力。
其中,在基建投資角度來看,中國有部分基建投資的設施已經出現了超前。
大家在新聞上可以看到,部分地區的高速公路車流量嚴重不足,也有高鐵站出現廢棄的一些情況,
這些都是部分基礎設施出現過剩,或者說利用率不足的一些表觀。
這些現象的存在,導致了相應項目的現金流回報,不足以償付這些項目投資的融資成本。
再加上過去兩年土地財政的收縮,
使得地方債務風險快速暴露,這一點在今年前三季度是大家比較擔心的問題。
明年的制造業投資很有可能動力不足
第二個,房地產行業。
在過去兩年,房地產的銷售和投資都快速下降。
這還是在今年有保交樓的情況下發生的。
如果明年保交樓的量有所下降,
按照今年房地產企業的銷售水平、回款狀況和今年實際的土地出讓情況來看,
明年房地產开發投資情況,可能是比較嚴峻的。
第三個,實際上是佔比最大的制造業投資。
制造業投資增長這個指標,自 2012 年起就开始進入了明顯的下行通道,
在一定程度上顯現了中國的出口份額上升放緩的反應。
2015 年之後,這個指標跌破了 10%,2016 年進一步跌破5%。
而在疫情前的 2019 年,制造業投資的增速已經下降到2%左右。
但是大家也知道, 疫情的爆發導致了全球供應鏈的紊亂,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對中國出口的需求。
這個時候,同時疊加了新能源行業的投資增長,
這些因素導致了制造業投資在過去兩年重新回到了兩位數的增長,成爲非常亮眼的經濟增長點。
今年制造業投資雖然有所回落,但仍然達到了 6% 以上,遠遠超過 2019 年趨勢线的水平。
但是今年以來,我們看到新能源行業出現了幾乎全面的產能過剩。
無論是光伏還是鋰電行業,在今年各個環節上都出現了產能的過剩。
另外一方面,今年以來,出口大幅放緩。
雖然中國的出口可能沒有出現絕對額的下降,但是增速已經接近於零,或者在零附近。
在這個情況下,明年的制造業投資很有可能動力不足。
綜合上述的因素來考慮,無論是投資還是消費都面臨着比較大的壓力。
中國的產業結構和水平
仍然存在持續升級的空間
如果我們把時間放到稍微久一點,中長期來看,
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將主要來自產業升級,以及帶來的中國在全球產業分工地位的上升。
簡單講,就是中國要提供附加值更高、更有定價能力的商品和服務,從而企業賺更多的錢,勞動力有更高的回報,創造更多的國民財富。
很多人會擔心中國當前的宏觀形勢像 90 年代中的日本,伴隨着老齡化和房地產行業的見頂,出現多年的經濟不振。
我們的觀點是,日本失落的 30 年,不僅與老齡化和地產泡沫破裂以及金融機構資產清理置換有關,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的產業在此後失去了全球競爭力。
進入 21 世紀以來,日本傳統的強勢產業,比如家電、機械、化工、電子等等,我們看到,他們的競爭力不斷下降,被亞洲四小龍、被中國所替代。
而更高附加值的產業,如金融、半導體、互聯網等等,
日本卻沒有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使得日本難以在全球產業分工上繼續向上升級;
這自然導致了 GDP 難以持續的增長,甚至還出現了下降。
反觀中國,中國的產業結構和水平,仍然存在持續升級的空間。
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在更高附加值的一些行業上,競爭力的明顯上升。
比如說,一些中高端的制造業,像醫藥、通用設備、專用設備、汽車電子等等,
這些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在整個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佔比,在過去的五年中從 40% 上升到了50%。
貿易順差在過去五年也持續上升,並在今年達到了新高,
顯示中國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在不斷的上升——
中國的產業是在升級的,中國在賺更多的錢。
中國企業依靠巨大的國內市場和人才優勢,在過去十年來已經發生了由量變到質變的蛻變。
質優價廉的中國產品,正在加速獲取海外市場份額。
這個過程我們認爲遠沒有結束,
使得中國仍然有機會在未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在中低個位數的經濟增長水平。
而其中的優秀企業也可能獲得更高的增長速度,給投資者帶來更好的回報。
當然,即使中國的產業能夠順利升級,但是我們嚴謹的數據測算告訴我們,
產業升級所帶來的 GDP 擡升,可能抵不過房地產銷售的放緩,也抵不過固定資產投資的放緩。
宏觀經濟震蕩的中樞一定會趨於下降。
市場整體估值結構差異巨大
對投資者而言,未來能夠創造合理回報的機會,更多來自結構性和周期性。
我們看看市場,從當前市場的估值水平看,市場整體的估值水平並不低。
這跟很多投資者理解的可能有一點點的偏差。
截止2023年11月17日,萬得全A指數剔除金融石化的市盈率仍有27.6倍,對應的股權風險溢價僅爲1.5%。
雖然從歷史水平上看,這個數已經超過了一個標准差的水平。
但是,如果我們預期中國未來的宏觀經濟增長只有 5% 左右,
我們相信上市公司作爲一個整體,它的盈利增速很難大幅超越 GDP 的增長。
那么對應27.6倍的市盈率,顯然估值還是偏高的。
1.5%的股權風險溢價的補償,可能是偏低的。
這是總量。
如果我們看其中結構,差異是非常明顯的。
創業板指數股權風險溢價僅在 1% 左右,甚至不到;
但是上證指數的股權風險溢價在 5% 左右;
而恆生國企指數的股權風險溢價更是高達了11%。
這也就意味着,我們的 5000 多個上市公司,加上港股的中國資產,這裏面估值的結構性差異是非常明顯的。
有些公司可能依然比較昂貴,但有些公司可能已經非常便宜。
從投資來講,我們在選擇低估值公司的時候,一定是要回避價值陷阱的。
而確定性的高成長,是可以消化當前的高估值。
但是從過去幾年市場運行的情況來看,很多企業盈利的高增長,大部分是行業階段性的 Beta 的表現,它受益於行業的增長。
當行業供需格局在過去兩年發生改變的時候,
絕大部分企業的定價能力,是不足以支撐其獲得持續的高增長。
這種情況使得投資者在過去兩年的盈利預期一再落空,相當多的股票經歷了盈利和估值的雙殺。
中國大部分傳統行業將會變成周期性行業
我們認爲,未來的投資回報有可能來源於三個主要方向。
第一個是競爭格局穩定、商業模式優秀、估值水平比較低的公司。
就是從我們前面說的這些低估值公司裏面去找,
競爭格局穩定的行業,又具備優秀的商業模式,而且又有比較好的競爭壁壘和競爭優勢,
對這類公司來說,如果現金流穩定且預測性好,分紅加上盈利增長能夠帶來超過10%的復合回報,在未來可能會成爲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資標的。
第二類是具備比較高的壁壘、創新帶來新的增長。
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將主要來自產業升級,創新所帶來的性能提升,以及成本下降。
因此,我們仍然要努力去發掘風險回報比有吸引力的創新標的,這些標的有可能帶來明顯的超額回報。
第三個,是傳統行業的周期性機會。
我們認爲,中國的大部分傳統行業,需求將告別高速增長。
在這個階段,大部分行業將會變成一個周期性行業。
供需關系的周期性波動,將帶來企業盈利的周期性波動,從而引發估值和股價的波動。
作爲投資者,我們如果能夠深刻理解產業的結構和行業特性,通過把握行業的資本周期,仔細分析行業供需關系的變化,
是有機會從周期內的波動中,獲取不錯的投資回報的。
構建組合要嚴格地從風險收益比出發
問:三年持有期產品的目的在於提高盈利概率,對於您所管理的這支三年期產品,您會如何控制波動,提升產品的穩定性?
趙楓:有鎖定持有期的產品,其推出的初心,就是想通過增加持有期限,來降低持有人在申贖操作中帶來的損失。
雖然過去三年多,由於市場的持續調整,持有期產品帶來的益處並不明顯,但長期看應該是有效果的。
控制波動和提升產品的穩定性,其實跟有沒有持有期是沒有直接聯系的。
未來我們需要在幾個方面提高產品的穩定性,
一方面,還是要通過有效的研究,盡可能提高預測的准確性,這可能是控制風險最根本的手段。
二是,要更加嚴格的從風險收益比出發構建組合。
在組合實際構建過程中間,其實就是投資經理在能力圈範圍內,把最具有風險收益比的標的選入組合,並動態調整,保持組合標的性價比維持在最優水平。
在如此低的估值水平下
外資可能從負面因素轉爲正面
問:睿遠均衡價值三年持有這支產品中也有一定的港股比例,您對於港股後市的看法是怎樣的?
趙楓:前面跟大家也介紹過了,從估值角度看,港股中國企業指數隱含的股權風險溢價已經到了11%,這個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也就意味着,大家如果持有這個指數,它潛在回報是11%的股權風險溢價加上3%-5%這樣的香港現在的無風險利率水平。
如果基本面能夠保持穩定,這個回報水平放在全球看,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一個選擇。
但是當然我們也知道,短期內影響股價的不僅僅是回報率,資金供給對短期股價的影響會更大。
港股市場中外資佔比是比較高的,因此,資金供給受美債利率和美國貨幣政策的影響非常大。
同時,也會受到海外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配置水平的影響。
過去兩年多,港股市場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海外投資人佔比低的個股表現比較穩定,比如像電信運營商、石油石化企業,
而海外投資者佔比高的個股,表現不太好。
海外投資的減持是這個結果的重要原因。
但展望後市,在如此低的估值水平下,如果一些外部因素發生改變,外資有可能從過去的負面因素轉爲未來的正面因素。
這是需要我們緊密關注的一些變化。
比如說中美關系,我們已經看到了放緩和好轉跡象,宏觀經濟很有可能正在觸底回升。
無論是海外投資者的情緒,或者對中國資產的看法,還是中國自身宏觀經濟的增長,都會給港股未來帶來一些上升的動力。
標題:睿遠基金趙楓最新分享:我們看到了一些積極的邊際變化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57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