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營收負增長,探討銀行業高質量發展
投資建議
向前看,銀行經營環境出現新變化,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應銀行個體的業績和估值也進入新一輪分化周期。全國性銀行牌照更加看重要求投入再優化的力度和節奏,最終表現爲“做優做強”,區域機構則聚焦差異化競爭優勢。我們看好能夠高效投入再優化要素以提升金融產品服務能力的金融機構,其業績與估值可能領跑新一輪周期。
摘要
又見營收負增長,2022年下半年开始上市銀行單季度營收/撥備前利潤增速轉負,是繼2008、2016年之後又一次營收負增長。相比前兩輪周期,包括金融監管、宏觀經濟、產業機構和科技應用等外部環境又有新變化:1)金融監管體系重塑,功能監管走向全面監管,另外,財政部發布考核體系。2)經濟高質量增長時期,銀行經營進入存量時代,客戶深度經營越發重要。另外,新獲客更多依賴投研驅動。3)產業結構調整,地產、基建等重資本驅動產業行業進入供給側階段,制造、普惠、綠色等新興領域信貸需求提升,要求銀行加強對於新興領域風險的識別能力。4)科技應用更新迭代,數字化轉型加速,高效跟隨和應用能力成爲銀行新的課題。
如何定義銀行高質量發展?——回歸金融服務行業本源:服務實體經濟,“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金融”專業性則聚焦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解決,推動資本資金在時間空間維度的優化配置。疫情之後,傳統經濟發展方式迎來重構,中國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效率提升。銀行或金融行業作爲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如果希望維持甚至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以及保持商業可持續,內部變革是銀行高質量發展的必選項。
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具體表現爲:1)行業層面,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有序處置問題金融機構,行業生態健康化;發揮客群渠道優勢,推動大財富管理轉型,從資金角度推動資本市場發展和融資體系變革;2)順應經濟產業發展趨勢和以客戶爲中心原則,升級迭代產品服務能力以匹配B、C、G端客群核心價值需求。其中,信貸投放呈現更小更輕更新的特徵,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成爲銀行挑战;存量時代銀行需要注重客戶深度經營和投研驅動;把握金融新機遇,推動理財、財富、零售、數字化等業務或战略轉型,這是對業務邏輯以及體制機制的挑战;3)高效的金融產品服務能力需要匹配的上層建築支撐,銀行機構需要針對性的新投入或再優化資本、人力、科技、數據等要素,提升公司治理能力。
風險
地方債務、房地產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經濟復蘇不及預期;財富資管機構轉型不及預期。
正文
又見營收負增長,長期視角看銀行經營
2022年下半年开始上市銀行單季度營收/撥備前利潤增速轉負,是繼2016年之後又一次營收負增長。相比2015年,上市銀行樣本ROE下降5.4ppt至10.5%,另外,2021年以來槓杆率上升與信用成本節約是主要貢獻。從時間維度、跨國別維度分析銀行經營數據的變化,我們認爲,盈利壓力主要來自三方面:淨息差收窄壓力,非息收入貢獻下降,信用成本支出科目。
► 相比2015年,2022年中國上市銀行杜邦分析關鍵數據走弱明顯,直接反映出傳統經營模式面臨的瓶頸,商業銀行可能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2022年息差(淨利息收入/平均總資產)相比2015年下行58bps至1.83%,雖然收益率和成本率都在下行,但是收益率下行幅度87bps明顯大於負債成本下行幅度29bps。2)2022年上市銀行中收佔比穩定在14%左右,較2016年的20%下降幅度較大,主要源自外部環境壓力與客戶服務深度不足。3)雖然2022年上市銀行信用成本相較2015年微降2bps至0.55%,但信用風險調整後收益率爲3.02%,較2015年的3.87%下降。
► 相比境外可比機構,中資銀行非息貢獻較低,負債成本剛性以及基於KYC的風險識別能力不足。與美國四大行相比:主要不足是非息降低,負債成本較高,但費用控制良好。中資銀行較高的資產收益率和同樣較高的信用成本相抵消,但負債成本剛性下息差較低,非息收入差距明顯,美國四大行平均“非息收入/平均總資產”爲1.44%,而中國僅0.62%。與微衆和網商等互聯網銀行相比:商業銀行的主要差距在於下沉的風險管理能力和非息佔比低,2022年微衆銀行信用風險調整後收益率爲4.14%,而上市銀行僅3.02%,同時非息收入貢獻亦較低,微衆的核心優勢可能在於科技能力支撐下的客戶洞察。
圖表1:2022年下半年开始營收和撥備前利潤增速轉負,2/3Q23再次負增長
資料來源:Wind,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我們預計2023年ROE錄得10%~
資料來源:Wind,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3:2022年上市銀行VS互聯網銀行、平台公司、美國機構、2015年水平
資料來源:Wind,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4:存款利率剛性,貸款利率震蕩下行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5:上市銀行中收佔比穩定在14%左右,較2016年的20%有所降低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6:不良貸款淨生成率有所擡升
注:老18家上市銀行爲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郵儲、招行、平安、興業、中信、光大、浦發、華夏、民生、浙商、寧波、北京、南京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經營環境面臨四大變化
從宏觀經濟、產業結構、金融監管和科技應用等角度考慮,相比2008、2016年銀行業營收負增長期間,當下行業經營環境更加復雜,銀行需要積極主動求變,調整經營思路和業務模式,以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
金融監管:金融監管體系重塑,考核體系更加完善
進一步釐清監管框架。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1],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及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進一步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強化金融系統黨建工作。原有的“一行兩會”調整爲“一行一局一會”,中央監管機構包括人民銀行、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及證監會。同時對地方金融監管機構進行改革,建立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地方派出機構爲主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地方政府設立的金融監管機構專司監管職責。我們認爲金融監管機構改革延續此前“分業監管”到“綜合監管”的趨勢,並進一步強化中央金融監管職能,有助於釐清自上而下的金融監管框架,提高地方金融監管效率,降低金融風險(詳見《金融監管機構改革方案初探》[2])。
商業銀行考核體系進一步完善。2021年1月起,《商業銀行績效管理辦法》[3](以下簡稱《績效辦法》)正式實施,《績效辦法》中按照服務國家發展目標和實體經濟、發展質量、風險防控、經營效益四個維度,構建了商業銀行績效評價維度,並對各維度下具體的考核指標給出了計算方式、考核權重及評價方法。相對於此前針對商業銀行的考核辦法,《績效辦法》在考核導向上更加明確,考核指標更加具體,尤其是新增了“服務國家發展目標和實體經濟”這一考核維度,對商業銀行發展的指向意義明顯。在新的考核體系下,商業銀行需要更加重視經營質量而非經營規模,着力提升資本運用效率,實現高質量發展。
圖表7:金融監管機構改革
資料來源:國務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8:商業銀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多元化
資料來源:原銀保監會,中金公司研究部
宏觀經濟:銀行經營進入存量時代
過去銀行業增長主要來自規模擴張驅動,擴表速度與社融及M2增速匹配,隨着GDP增速中樞從10%以上下降至5%左右,社融增速同樣面臨下降趨勢,2023年以來社融增速較疫情期間有所下降,目前增速在9%左右。同時,部分銀行面臨資本充足率約束,內生資本難以滿足資產擴張需要,被動放緩擴表節奏。向前看,我們認爲,銀行業已經從增量進入存量時代,銀行需要提升經營質效,而非單純依賴報表擴張實現利潤增長,對於銀行商業模式轉型升級及精細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圖表9:社融與GDP增速,銀行擴表節奏放緩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0:社融與GDP增速,銀行擴表節奏放緩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產業結構:資產投放有更多新變化
基建、制造、普惠、綠色等新興領域信貸需求提升。我國經濟處於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房地產行業增速貢獻較前期有所下降,1-3Q23房地產業對GDP增速的貢獻爲-1.09%,較2022年有所回升,但距離2016年的高峰仍有明顯距離,房地產行業仍處於風險出清過程中。伴隨產業結構調整的是信貸結構變化,2023年上半年房地產行業貸款佔新增貸款比重爲1.6%,較2016-2017年40%以上的水平下降明顯,新增貸款主要投向基建、制造、綠色、普惠小微等新興領域。同時,各行業信貸風險也發生變化,對公地產成爲新發生風險的主要來源(詳見《再談銀行地產敞口》[4]),過去不良率較高的制造業、批發零售行業資產質量有所改善。信貸結構及風險分布的變化要求銀行調整信貸投放重心,加強對於新興領域風險的識別能力,在信貸投放總量保持穩定的同時,保持資產質量的總體平穩。
圖表11:新增貸款主要由基建、制造、綠色和普惠小微貸款貢獻
注:基建、制造、普惠、綠色貸款等口徑存在重疊部分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2:普惠小微、綠色貸款余額佔比延續上升趨勢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3:對公地產不良率上升,批發零售、制造業貸款不良率下降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科技進步:更新迭代加快,更加考驗跟隨應用能力
隨着數字經濟快速發展,金融科技能力將成爲影響銀行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其作用主要體現在獲客營銷、風險管理、成本控制等領域:(1)獲客營銷:銀行獲客模式從過去廣泛獲客轉向場景獲客,通過數字化能力構建符合目標客群的獲客場景,實現更加精准有效的客戶營銷。(2)風險管理:通過大數據運用加強風險識別、風險計量、風險監測和風險控制全流程管理,實現對信貸資產質量的全流程管控,降低潛在風險。(3)成本控制:業務流程上的數字化、智能化有助於提升銀行經營效率,智能客服的運用幫助銀行降低人力成本,我們預計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未來AI客服效率有望進一步提升。除了銀行內部業務的科技賦能外,一些金融科技實力較強的銀行還能夠通過對外輸出科技能力,拓展新的收入來源,在“節流”之外實現“开源”。
以微衆銀行爲例,2021年起微衆銀行加大理財業務建設力度,基於另類數據與AI算法初步構建起智能投研體系,研發推出十余個AI模型,爲打造科技驅動的財富管理業務模式積累了寶貴經驗。通過團隊整合、聯合研發等方式,進一步推動聯邦學習等先進技術與相關業務場景的深度融合,形成“研發-驗證-應用-優化”的正向螺旋,在提升風險管理、市場營銷、客戶服務等領域智能化水平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詳見《科技改變未來,場景/流量決定差異化模式——互聯網銀行主題報告》[5]。
圖表14:微衆銀行科技領域布局情況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如何定義高質量發展?
如何定義銀行的高質量發展?——回歸金融服務行業本源:(1)服務實體經濟,“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6];(2)“金融”屬性更多聚焦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解決(風險定價能力),實現資本資金在時間空間維度的優化配置。
如何實現銀行的高質量發展?向前看,中國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效率提升,從1990年到疫情之前,中國經濟增長更多依賴於資本的貢獻,疫情之後,傳統經濟發展方式迎來重構。在供給約束增加的環境下,未來效率的提升將體現在技術進步和經濟轉型上,中國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效率提升,主要體現爲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全要素生產率)對GDP增長的貢獻提升。作爲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如果希望維持甚至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銀行機構的內部變革需要更快節奏更高效率。
從行業與機構來看,高質量發展可能具體表現爲:(1)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有序出清處置問題金融機構,建設更爲健康的行業生態,推動行業供給側改革;(2)順應經濟產業發展趨勢和以客戶爲中心原則,升級迭代產品服務能力以匹配B、C、G端客群核心價值需求;(3)高效的金融產品服務能力需要匹配的上層建築支撐,銀行機構需要針對性的投入或再優化資本、人力、科技、數據等要素,提升公司治理能力。
圖表15:全要素生產率(TFP)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情況
資料來源:Wind,Zillow,第一戴維斯,三井不動產株式會社等,中金公司研究部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塑造健康行業生態
主要行業產業的供給側改革必然影響銀行經營,2015年左右周期對應鋼鐵、採礦等行業,本輪周期主要體現爲房地產行業、城投債務的化解。對比2015年時期的息差水平、盈利能力以及相關行業產業的敞口佔比等因素,我們將迎來銀行業供給側改革。2020年以來,問題金融機構處置進度明顯加快,處置方式包括行政接管、增資擴股、股權轉讓乃至破產重組等,區域性銀行合並重組較前期也明顯加速,2020年至2023年5月合計有22例中小銀行合並重組案例,而2020年之前僅有7例。根據《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2)》[7],1H22參評的439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中,366家處於高風險狀態,較4Q21增加50家,高風險機構資產規模佔銀行業總資產比例較4Q21提升0.55ppt至1.55%,風險整體可控(詳見《國內中小銀行化險到哪兒了?》[8])。2019年後,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开始下降,截至1H23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爲4561家,較年初減少6家,較2019年末減少46家,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及“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認爲後續中央將加強對地方金融業監管,中小銀行合並重組工作仍將繼續推進,銀行牌照數量可能進一步下降。
圖表16:高風險金融機構數量和佔比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7:2019年後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开始下降
資料來源:金融監管總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發揮銀行客群渠道端優勢推動融資體系和資本市場發展,投顧牌照廣泛化更具迫切性。截至2023年9月,存量社融中直接融資佔比約爲11%,較2004年5%左右的水平有顯著提升,但較海外仍有明顯差距(美國直接融資佔比超過80%,日本直接融資佔比約65%)。我們認爲,融資體系變革和資本市場發展需要銀行的積極參與,尤其是發揮其強大的客群渠道優勢,做好包括理財在內的大財富管理業務轉型。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相當比例的投資資金期限短,進而影響資管機構行爲,降低了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改變投資者非理性行爲、緩解基金經理的不當激勵是改善我國基金行業收益波動大、持續性差的重要抓手。而財富管理正是直接作用於客戶端,通過投教、陪伴、全委投資等方式拉長客戶持有期限,緩解資管機構負債端焦慮,從而促使其做出真正長期有價值的投資決策,最終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以上方式能同時改善財富客戶收益的三大影響因素(beta、Alpha、情緒反饋)中的後兩者,因此改善客戶盈利體驗亦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我們認爲投顧牌照廣泛化更具迫切性,主要體現在覆蓋資產和機構類別,給予參與機構選擇權(維持銷售驅動或轉型买方投顧),制度層面保證部分轉型成功機構可以依賴投顧收費實現商業可持續性,詳見《投顧牌照廣泛化,买方投顧轉型的制度前提》[9]。
圖表18:社融中直接融資佔比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9:大財富產業鏈示意圖,投顧牌照廣泛化更具迫切性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以BCG客戶爲中心,提升金融產品服務能力
一、以客戶爲中心的綜合化經營策略愈發重要。對商業銀行而言,從經營自身資產負債表到經營客戶資產負債表將成爲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升綜合服務能力是服務實體經濟與自身商業利益的共同要求。具體而言,以客戶爲中心的經營策略需要銀行有深度KYC的能力、有多元化業務布局、相當業務條线的高度專業化、同時具備高效的組織協調能力,具備了這些底層能力方能實現真正的高質量發展。從業務邏輯看,客戶深度經營有助於提升非息收入佔比以及沉澱結算性存款,從負債能力和收入結構層面提升銀行機構核心競爭力,詳見《從 AUM 到 ROE,引入中金零售銀行分析框架》[10]。
►一方面,新形勢下客戶的需求變得日益復雜和綜合化,就對公客戶而言,即使是傳統的融資需求,在產業結構變化下也更加復雜和綜合化,不再適用傳統單一的信貸投放模式和評估方式,需要銀行從客戶的需求出發、協調組織各類資源、調動投行、商行、資管、財富等多業務條线共同服務於一個客戶的融資需求,此外,企業的金融服務訴求可能還包括更高效的現金管理和財富管理工具來提高資金周轉效率和收益、更優質的代發工資和員工金融服務提升員工滿意度、企業發展方向的战略性建議等等。零售客戶端亦如此,非標時代的來臨、房地產行業的調整提升了居民財富管理的必要性以及獲取居民財產性收入的難度,老齡化帶來了養老規劃的需求,科技的進步使得客戶對支付結算的便捷體驗要求更高,而信貸需求可能是融合在以上復雜需求中的一部分。
►從銀行端來看,客戶和規模增量的放緩、獲客成本提升,疊加資產收益率下行,決定了以往靠規模擴張的粗放經營模式面臨挑战,單一的信貸業務的盈利空間收窄,銀行經營進入了存量化、精細化時代,更需要“以客戶爲中心”進行深度經營,主動發掘客戶需求、提升交叉銷售的能力,提升非息收入佔比維持甚至提高盈利能力,同時在信貸業務端也能夠起到潛在風險防控的作用,實現傳統息差業務更高質量的發展。
圖表20:2022年樣本銀行對公、零售客戶數全年增速分別爲10.6%、2.5%
注:採用當年有披露該項目數據的銀行作樣本銀行,故每一年的樣本銀行不完全相同
資料來源:Wind,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1:上市銀行零售客戶數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2:上市銀行對公客戶數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3:中收佔比以及結構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銀行客戶經營深度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二、資產投放呈現三大特徵:越來越新、越來越輕、越來越小。信貸業務面臨多方面變化,一是政策引導銀行信貸支持新興領域,投研能力提升以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緊迫性凸顯,二是小微貸款比重提升,信貸服務對象從大中型企業到小微類或經營戶,對數字化經營要求提升,三是授信方式轉變,信用貸款佔比上升,對銀行風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以上變化要求銀行調整經營模式以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經營成本問題等。
► 新興領域貸款需求提升,投研能力緩解或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迫切性提升。受產業結構調整影響,基建、涉農、綠色、普惠小微等政策支持領域信貸需求有所上升,2023年以來新增信貸投放主要來自這些領域。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表示“把更多金融資源用於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我們預計相關領域信貸需求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政策導向的變化要求商業銀行加快相關領域能力建設,補足能力短板。以綠色貸款爲例,目前國內已經建立了綠色信貸界定標准,但與國際標准相比範圍較窄,同時綠色信貸主要投向基礎設施綠色升級領域,支持行業較爲集中,我們預計未來有望進一步擴大。在科技金融領域,目前商業銀行對新產業、新技術投入的研究資源仍顯不足,對相關領域發展機會及潛在風險認識不足,無法提供較大的信貸支持力度。
► 貸款金額趨於小額化,數字化管理能力要求提升。商業銀行小微貸款保持快速增長,2023年前三季度普惠小微貸款同比增長24.1%,增速顯著高於整體貸款。相對於一般對公貸款,小微客戶戶均貸款規模較小,對銀行經營成本管理提出挑战。同時,小微客戶往往處於企業生命周期的早期,相對於成熟企業,小微企業經營發展的不確定性更大,這要求銀行通過產業鏈或投研方式充分了解小微客戶信用資質,保持對小微貸款資產質量的緊密跟蹤。
► 信用貸款佔比提升,推動銀行強化風控能力,全方位評估信貸風險。2019年銀保監會提出“推動商業銀行貸款方式變革,逐步提高信用貸款佔比”[11],契合2016年以來上市銀行信用貸款佔比提升,抵質押類貸款佔比下降的趨勢。信用貸款佔比提升對銀行風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銀行需要加強對借款人信用資質的審核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對借款人還款能力進行評估,逐步降低對抵質押品的依賴,要實現這一過程,可能的措施包括優化貸款審批流程、提升貸款審批人員專業性、加強對科技工具的運用等。
圖表24:新增貸款主要由基建、涉農、綠色和普惠小微貸款貢獻,信貸投放傾向新興領域
注:基建、制造、普惠、綠色貸款等口徑存在重疊部分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5:大部分銀行普惠小微貸款戶均規模在200萬元以下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6:銀行機構需要通過數據化轉型、投研能力提升提高服務新興領域企業客戶的能力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7:信用類貸款投放更多,2016年後信用類貸款佔比提升,2018年开始抵押類貸款佔比下降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三、加速業務轉型,把握金融新機遇。向前看,傳統金融業務增長放緩逐步進入存量時代,銀行機構需要把握金融新機遇業務的機會,主要包括服務於產業數字化轉型、服務BC端長尾客群融資需求、服務於G端提升治理能力以及大財富管理行業。其中,大財富管理業務是深度經營客戶以及優化收入結構的重要選項。我們靜態測算2022年大財富產業鏈貢獻營業收入1.5萬億元,近期公募經費和保險渠道降費有所影響,但向前看,有望繼續保持年化10%左右的成長速度。
資產管理轉型和財富管理轉型是銀行多元化業務布局的必爭之地,也是銀行參與融資體系改革、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若銀行能夠提升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業務能力,對金融系統及實體經濟也會產生明顯的正外部性。資產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於增強資本市場的專業機構投資者力量,打造一流投資機構,引導金融資源投向新興領域,同時發揮對上市公司的外部監督作用、改善上市公司整體治理能力。而財富管理的买方投顧轉型除了增加居民的財產性收入、服務於養老金融建設外,有助於解決“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痛點,更能夠引導資金端拉長期限,緩解資管市場負債端的焦慮,從而踐行長期價值投資理念,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並最終助力融資體系變革。
資產管理及財富管理轉型要求銀行建立以投研爲基礎的資產配置和客戶服務能力,當然也需要投顧牌照廣泛化支持。從機構自身能力建設角度,資產管理業務的本質是充分發揮智力資本要素、組織資產形成優質產品,個人投資判斷對資管業務的成敗具有關鍵作用,因此要求銀行按照市場化薪酬激勵和晉升機制匯集人才,建立專業的买方投研團隊,早期需要依靠战略性投入快速建立業務壁壘,長期依靠規模效應實現高盈利。而財富管理方面,銀行作爲綜合類財富管理機構,其商業模式可以概括爲中後台輸出勝率更高的金融決策與權益服務,前台依靠高質量的客戶經理與客戶進行有效交互,要求銀行同時擁有投資選品能力和客戶洞察服務能力,以及具備專業能力、能夠將產品與客戶精准鏈接起來客戶經理。而當前中資銀行處於財富管理轉型初期,部分銀行在某一兩個環節建立超出同業的能力,即可獲得較高的市場份額與商業回報,但尚未有建立全方位護城河的機構出現,詳見《中國財富管理行業展望—引入中金分析框架》[12]。除了自身努力外,銀行進行資管財富轉型尚需投顧牌照廣泛化的支持,本質上是給予更多機構按照資產規模收費的選擇權,有助於參與機構更積極推動從“賣方銷售”模式轉型爲买方投顧模式,保證參與機構和客戶利益一致性。
圖表28:財富管理產業鏈覆蓋產品銷售、資產管理、托管業務等,我們測算2022年行業空間已達1.5萬億元,近期渠道降費有所影響,但仍保持巨大成長潛力
資料來源:銀保監會,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基金業協會,證券業協會,信托業協會,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9:財富管理轉型,綜合類機構需要中後台輸出勝率更高的金融決策與權益服務,前台依靠高質量的客戶經理與客戶進行有效交互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30:理財資管轉型,從信貸業務邏輯走向投研驅動的資管業務模式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要素投入再優化,重塑銀行組織力
我們以理財、財富和數字化轉型難易對比角度切入,探討銀行如何投入再優化要素以匹配前一章節提及的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傳統存貸匯,理財資管、財富管理屬於新興業務,業務邏輯差異較大。數字化轉型則是將數據資產作爲新生產要素完全納入業務流程重塑商業模式。
► 理財業務,資產管理業務的一種銀行組織形式,核心目的在於組織資產爲產品,核心考核在於產品收益率。理財子轉型要求銀行更加尊重智力資本要素,建立市場化的激勵機制,組織架構上需要理順理財子和母行的關系,堅持投研風控一體化、保持資管業務的獨立性,同時充分發揮母行的客群優勢,詳見《從“領頭羊”到“追趕者”,財報視角看理財轉型方向》[13]。從人力組織角度來看,理財子轉型是圍繞300-1000人力重新投入再優化的過程,影響範圍相對較小。
►財富管理,銀行作爲中介,鏈接BCGF端客戶和金融市場,基於市場、產品的研究判斷提供符合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服務方案。財富管理轉型涉及到客群的整合經營、行內行外开放公平的產品貨架和生態搭建、信貸存款與財富業務的考核平衡、公私聯動的收益分享機制、總行與分行的職權劃分等,影響範圍擴大。以一家兩萬人股份行爲例,零售財富轉型可能涉及近萬人範圍的人力投入再優化過程。適配財富管理業務的組織架構和體制機制設計影響因素較多,大體可以歸結爲:發展階段、業務定位、發展驅動力,並且是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持續調整優化的過程,詳見《試論綜合類財富管理機構的組織架構選項》[14]、《財富管理轉型,一件難而正確的事情》[15]。
► 數字化,則是將數據資產作爲新生產要素完全納入業務流程重塑商業模式,需要從上層建築(战略及組織架構)、人員結構、前中後台運營方式和展業邏輯上進行全面變革,可能是全行人員參與的轉型過程。數字經濟時代的金融機構競爭不在於單一產品或業務,而是場景/生態的競爭,本質是數據資產作爲生產要素的競爭。過去幾年主要銀行機構紛紛加大相關資金和人力投入,加快推進轉型。但是,目前數字化轉型主要聚焦數據資產的獲取,我們認爲,數字化轉型更重要的是如何高效分析使用數據資產提高銀行經營運營效率的問題,詳見《數字銀行重構金融供給,場景/生態經營提升觸達和洞察力》[16]。
按照業務邏輯差異、組織人力多寡等角度綜合考慮,對於銀行機構而言,理財轉型、財富轉型以及數字化轉型,轉型難度逐級提高,對於公司战略制定和執行能力提出要求。銀行傳統組織架構,尤其是過高的部門/層級間摩擦成本限制了機構對客戶需求響應能力,表現爲客戶獲取產品服務的時間和體驗。我們建議:1)針對業務邏輯,重新調整組織架構,比如理財子更強調投研驅動,財富管理更強調买方投入模式下的組織扁平化,數字化則強調敏捷反應;2)提供與生產要素相匹配的薪酬激勵體系,放开股權激勵相關政策限制,公司業績與員工薪酬呈現正向循環效應。3)保持战略定力和執行力,主要是較長時間維度的投入再優化。
圖表31:要素再組織優化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32:瑞銀業務部門演變歷程,財富管理組織架構調整涉及到零售信貸部門、對公信貸部門、投行部門等多個部門,經歷了從分散到整合過程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33:摩根大通業務板塊經歷了長期的擴張與整合,2019年形成了資管與私行業務在對公業務板塊下的資產與財富管理部門开展,大衆與富裕財富管理在零售業務板塊下的消費金融與社區銀行开展的業務布局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34:數字化轉型本質上是對傳統經營方式的重塑,需要全行參與變革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35:網商銀行的組織架構,與傳統銀行相比更加扁平化,數據和科技相關部門較多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36:中資銀行科技投入佔比
注:中資券商使用2021年數據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風險提示
地方債務、房地產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經濟復蘇不及預期。若地方債務、房地產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擴散,可能會影響銀行相關敞口,資產質量壓力加大。若經濟復蘇進程不及預期,融資需求、居民購房和消費需求較弱,或是銀行負債端定期化現象持續,銀行經營將持續承壓。
財富資管機構轉型不及預期。我國財富管理行業目前處於快速發展時期,同時,由於金融科技氛圍濃厚,高效和適配財富管理業務的公司治理稀缺,未來3-5年行業競爭格局將逐漸清晰,中資機構正面臨關鍵的战略窗口期。如果未能抓住該時期大量投入資源建設投顧團隊和中後台科技能力等,將在財富管理大潮中落後於其他機構,並且財富管理行業的頭部效應決定了落後的機構很難實現趕超。另一方面,財富資管機構轉型不及預期也會影響機構爲客戶創造價值的能力,並最終阻礙客戶信任的形成。
注:本文摘自中金公司2023年11月14日已經發布的《又見營收負增長,探討銀行業高質量發展》;張帥帥、周基明、李少萌、林英奇、嚴佳卉、王子瑜、許鴻明、 呂松濤、侯德凱、陸姣陽
標題:又見營收負增長,探討銀行業高質量發展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51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