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一杯水,是許多人堅持多年的“養生儀式”。但近年來,網絡上關於“空腹喝水危害大”的爭議屢見不鮮,甚至有說法稱其危害超過不喫早餐。真相究竟如何?

一、有人說早上空腹喝水比不喫早餐危害大,是真的嗎?

答案:二者危害不可直接比較,但空腹喝水≠“毒藥”,不喫早餐的短期風險更明確。

1. 不喫早餐的危害

  • 代謝紊亂:早餐缺失可能導致血糖波動,影響胰島素敏感性,長期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風險。
  • 認知下降:飢餓狀態下大腦能量不足,注意力、記憶力顯著下降,尤其影響學生和上班族。
  • 膽囊疾病:空腹時間過長可能使膽汁淤積,增加膽結石風險。

2. 空腹喝水的“危害”爭議

  • 常見誤解:有人認爲“晨起唾液未吐、喝下細菌”或“稀釋胃液影響消化”。實際上,口腔細菌經胃酸環境後難以存活,且胃液分泌具有調節機制,適量飲水(200ml以內)不會顯著改變胃酸濃度。
  • 特殊人群需注意:胃食管反流患者空腹大量飲水可能加重反酸症狀,但屬於個體差異,非普遍現象。

結論:空腹喝水是安全行爲,不喫早餐的危害更需警惕。

二、早上空腹喝這“三種水”,才真正對健康有害 1. 冰水(低於10℃)

  • 刺激胃腸道:低溫會引發胃黏膜血管收縮,導致痙攣、腹痛,長期可能誘發慢性胃炎。
  • 影響代謝啓動:晨起體溫較低,喝冰水可能抑制交感神經興奮,延緩身體進入活躍狀態。
  • 升高血壓風險:中國居民日均鹽攝入量普遍超標(建議<5克/天),額外喝鹽水可能加重高血壓、腎病風險。
  • 誤導性“排毒”說:鹽水無法“排毒”,反而可能因滲透壓升高導致口幹、水腫。
  • 血糖波動:果糖、葡萄糖快速吸收,可能引發餐後高血糖,尤其不適合糖尿病患者。
  • 增加齲齒風險:糖分殘留口腔,爲細菌繁殖提供營養。

替代選擇:白开水、檸檬水(不加糖)或淡茶水更安全。

三、晨起第一杯水,如何喝才健康?

展开全文
  1. 溫度適宜:接近體溫(35-40℃)最佳,減少刺激。
  2. 少量多次:一次性飲用不超過200ml,避免稀釋胃液。
  3. 小口慢飲:大口喝水可能引發腹脹,尤其心髒病、腎病患者需控制速度。
  4. 時機靈活:起牀後、刷牙前/後均可,無需糾結順序。

特殊人群

  • 服用降壓藥的高血壓患者,建議晨起立即飲水,避免夜間脫水引發血液黏稠。
  • 便祕人群可適量飲用溫水,軟化糞便。

四、早晨空腹喝水,對身體有哪些好處?

  1. 激活代謝:補充夜間流失的水分,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身體從“睡眠模式”切換到“活動模式”。
  2. 預防便祕:軟化糞便,刺激腸蠕動,降低痔瘡風險。
  3. 保護泌尿系統:稀釋尿液,減少結晶沉積,預防腎結石。
  4. 改善皮膚狀態:充足水分助力皮膚細胞代謝,緩解幹燥。

科學依據:日本一項針對2000人的研究發現,晨起規律飲水者,尿路感染發生率降低30%。

五、真正養胃的4件事

1.飲食規律,細嚼慢咽

  • 避免暴飲暴食,給胃部充分排空時間(建議每餐間隔4-5小時)。
  • 咀嚼20次以上,減少胃部消化負擔。

2.遠離傷胃“元兇”

  • 高鹽食物:醃制食品、燒烤中的亞硝酸鹽可能損傷胃黏膜。
  • 酒精:乙醇直接破壞胃黏膜屏障,增加潰瘍風險。
  • 藥物: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需遵醫囑,必要時聯合使用溫胃降逆顆粒等胃黏膜保護劑。適用於脾胃虛弱引起的胃脘冷痛、噯氣反酸,尤其適合慢性胃炎患者作爲日常調理。

3.適量運動,增強胃動力

  • 餐後半小時散步,促進胃腸蠕動,避免久坐導致的消化不良。
  • 瑜伽中的“貓牛式”等體式可緩解胃部脹氣。

4.情緒管理,減少壓力性胃痛

  • 長期焦慮、抑鬱可能通過“腦-腸軸”引發胃痙攣、胃潰瘍。
  • 每日10分鐘深呼吸練習,或嘗試中醫艾灸中脘穴(位於上腹部)輔助調理。

結語

晨起一杯水的爭議,本質是科學認知的普及需求。與其糾結“喝不喝”,不如關注“怎么喝”。結合規律作息、健康飲食和情緒管理,才能真正守護胃部健康。記住:養生無捷徑,細節見真章。



標題:早上空腹喝水,比不喫早餐危害還大?勸告:這“三種水”不建議喝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6682.html

轉載僅爲傳播優質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