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疫後槓杆特徵,映射怎樣的經濟线索和政策思路,往後或如何演繹?本文梳理,敬請關注。

一問:疫後槓杆變化?“N”型走勢,政府槓杆放緩、企業內部分化、居民轉向穩槓杆

疫後實體槓杆整體擡升超 35 個百分點,走勢呈現出“N”型特徵CNBS 公布的實體槓杆率,自 2020 年初的 246.6%、擡升至 2023 年二季度的 283.9%,其中,2020 年實體槓杆整體擡升 24.3 個百分點至階段性高點的 270.9%;2021 年實體槓杆整體回落超 8 個百分點;2022 年以來,實體槓杆再度擡升 21 個百分點以上。

分階段看,2020 年各部門整體加槓杆;2021 年槓杆整體收縮、企業部門拖累明顯,居民部門开始穩槓杆。2020 年,政府、企業和居民部門分別貢獻實體槓杆擡升的 30%、44%和 26%。2021 年實體槓杆整體收縮 8.1 個百分點,企業部門拖累明顯、回落 8.6 個百分點,居民部門槓杆回落 0.4 個百分點,政府部門槓杆仍是支撐力量、擡升 0.9 個百分點。

2022 年來,實體槓杆再度擡升,驅動力量轉向企業部門、尤其是產業類企業,政府部門依然是支撐力量,居民部門槓杆小幅擡升。2022 年來實體槓杆擡升 21.1 個百分點,企業部門貢獻 65%以上,但內部有所分化;城投平台擡升幅度佔比較 2020 年回落 14 個百分點,而產業類企業成爲加槓杆主力。在此期間,政府、居民部門均小幅加槓杆。

二問:槓杆映射的經濟线索?地產周期向下,債務壓力凸顯,產業“超前”投資對衝經濟壓力

线索一:政府部門槓杆持續擡升、但幅度邊際放緩,或與地方債務率攀升、付息壓力凸顯等有關疫後穩增長下政府槓杆明顯攀升,但驅動力量向分母端切換,例如,2022年來政府槓杆擡升的3.6個百分點中、債務貢獻不足0.1個百分點,或與債務擴張受付息壓力約束等有關,例如,2023年前5月專項債付息佔政府性基金收入比重創新高至15.2%。

线索二:居民部門槓杆小幅回升,與購房行爲改善關聯不大,或與“提前還貸”、疫後個體經營活動修復等有關2022年來,支撐居民槓杆回升的力量主要是居民經營貸,或與部分資金“提前還貸”等有關,也可能和部分行業疫後修復等有關,例如,文體娛、住宿餐飲一季度新設個體工商戶同比分別增長39%和19.8%,高於整體增速的14.3%。

线索三:企業部門槓杆整體擡升、內部分化,驅動力量由城投企業向產業類企業轉移,或與地方債務監管收嚴等有關,也是政策引導產業“超前”投資的映射伴隨地方債務監管收嚴,城投平台融資有所走弱;同時,政策支持信貸等資源向制造業、科技創新等傾斜,直接表現爲高技術制造業中長貸增速自2022年來持續回升、並維持40%以上的高位。

三問:槓杆或將呈現怎樣特徵?政府槓杆主力或轉向中央、居民槓杆或受限、企業內部或延續分化

政府部門:付息壓力加大等約束地方債務擴張空間,加槓杆主力或以中央爲主。疫後地方債務加快累積推升付息壓力,疊加地產降溫拖累政府性基金收入、專項債項目收益相對較弱等,或帶動地方債務率攀升至115%左右,對地方加槓杆的空間和效力形成制約。地方債“加力”有限下,預算內加碼或以中央加槓杆爲主。

居民部門:地產大周期逆轉下,總體修復空間或有限,或約束槓杆空間。需求端上,盡管按揭利率已降至歷史最低、4.14%,但商品房銷售仍低迷;部分受疫情等影響擾動較小的城市,銷售依然低迷,或反映人口、債務等“慢變量”影響已开始加速暴露。除需求端外,新房供給放量約束、交付擔憂等也一定程度上約束居民加槓杆的空間。

企業槓杆:內部分化延續,驅動主力或是產業類企業、引導培育新動能。傳統引擎走弱下,“重基建輕地產”仍或是穩增長重要特徵、尤其產業層面對新基建的支持。同時,產業與財政金融政策協同發力,直接表現爲信貸等金融資源向高技術制造業等領域傾斜。政策支持下,以新能源爲代表的中國制造已开始突破,電氣機械等投資、生產表現亮眼。

風險提示

經濟修復和政策效果不及預期,統計過程中可能的偏誤和遺漏。

報告正文


一問:疫後槓杆有何變化?


疫後實體槓杆整體擡升超35個百分點,走勢呈現出“N”型特徵,其中2020年加槓杆、2021年槓杆回落、2022年槓杆再度擡升。CNBS公布的實體槓杆率,自2020年初的246.6%、擡升至2023年二季度的283.9%,其中,2020年實體槓杆整體擡升24.3個百分點至階段性高點的270.9%;2021年實體槓杆整體回落超8個百分點;2022年以來,實體槓杆再度擡升、從262.8%擡升21個百分點以上至283.9%。

分階段來看,2020年各部門整體加槓杆,政府、企業、居民部門均有貢獻。2020年實體槓杆整體擡升24.3個百分點,其中,政府、企業和居民部門分別擡升7.3、10.8和6.2個百分點。拆分來看,若按照上一年名義GDP推算,2020年實體槓杆擡升幅度中一半以上由債務擴張貢獻,分部門來看,2020年廣義財政赤字率明顯擴大,專項債、一般債、國債和特別國債合計達8.51萬億元、較2019年增加3.6萬億元;基建中長貸、城投債等融資也大幅擴張,同比增長35%以上;居民信貸自2020年3月後一度明顯修復、單月新增規模較2015-2019年同期增長35%以上。

2021年實體槓杆整體收縮,企業部門拖累明顯、居民部門槓杆邊際放緩。2021年實體槓杆明顯回落、主因分母端拖累,分子端內部呈現明顯分化。其中,企業部門槓杆回落明顯、8.6個百分點,除貸款維持平穩外,債券融資同比收縮超25%,非標融資收縮規模翻番至2.7萬億元左右。與企業部門類似,居民部門槓杆也有所回落、自62.3%回落至61.9%;政府部門槓杆仍是支撐力量、擡升0.9個百分點。

2022年來,實體槓杆再度擡升,驅動力量轉向企業部門、尤其是產業類企業,政府部門依然是支撐力量,居民部門槓杆小幅擡升。2022年來實體槓杆擡升21.1個百分點,企業部門貢獻最大、擡升幅度佔比達65%左右。企業部門內部,城投平台槓杆擡升幅度佔比較2020年回落、由56%降至40%左右;產業類企業成爲加槓杆主力,貢獻企業槓杆擡升的60%左右、較2020年擡升超16個百分點。在此期間,政府部門、居民部門槓杆分別小幅擡升5.8和1.6個百分點。


二問:槓杆變化映射的經濟线索和政策思路?


线索一:政府部門槓杆持續擡升、但幅度邊際放緩,或與地方債務率攀升、付息壓力凸顯等有關。疫後穩增長下地方性債務擴容、加碼基建等,帶動政府槓杆明顯攀升,自2020年初的38.6%、擡升14個百分點至2023年二季度的52.6%,但驅動力量自2022年向分母端切換。若按照上一年名義GDP推算,2022年以來政府部門槓杆擡升的3.6個百分點中、債務貢獻不足0.1個百分點,一定程度上反映債務擴張受付息壓力制約,例如,地方債付息佔廣義財政收入比重自2015年持續擡升至2023年前5月的6.4%,專項債付息壓力尤其突出,2023年前5月專項債付息佔地方本級政府性基金收入比重創新高至15.2%。

线索二:居民部門槓杆小幅回升,與購房行爲改善關聯不大,或與“提前還貸”、疫後個體經營活動修復等有關。2022年來,居民部門槓杆邊際回升1.6個百分點。拆分來看,就業壓力、對房價的預期偏弱下,與居民購房行爲相關的消費貸增速延續回落。支撐居民槓杆邊際回升的主要力量來自於居民經營貸、增速由16.5%回升至2023年二季度的19.5%,或與部分資金“提前還貸”等有關,也可能和疫後部分行業個體工商戶經營活動邊際改善等有關,例如,文體娛、住宿餐飲一季度新設個體工商戶同比分別增長39%和19.8%,高於整體增速的14.3%。

线索三:企業部門槓杆整體擡升、內部分化,驅動力量由城投企業向產業類企業轉移,或與地方債務監管收嚴等有關,也是政策引導產業“超前”投資的映射。伴隨地方債務監管收嚴,城投平台融資有所走弱,例如,城投債全年淨融資自2020年的17.7萬億元下滑至2022年的11.4萬億元,2023年上半年融資創近年同期新低至4.9萬億元。與此同時,政策支持信貸等資源向制造業、科技創新等領域傾斜,直接表現爲高技術制造業中長貸增速自2022年來持續回升、並維持40%以上的高位。


三問:往後來看,槓杆或呈現怎樣的結構特徵?


付息壓力加大等約束地方債務擴張空間,政府部門加槓杆主力或以中央爲主。疫後地方債務加快累積推升付息壓力,疊加地產降溫拖累政府性基金收入、專項債項目收益相對較弱等,或帶動地方債務率攀升至115%左右,對地方加槓杆的空間和效力形成制約。地方債“加力”有限下,預算內加碼或以中央加槓杆爲主(詳情參見《地方債務的“近憂”與“遠慮”?》、《財政穩增長,還有多少“彈藥”?》)。

地產大周期逆轉下,總體修復空間或有限,或約束居民的槓杆空間。需求端上,盡管按揭利率已降至歷史最低、4.14%,但商品房銷售依然低迷;部分受疫情等影響擾動較小的城市,銷售依然低迷,或反映人口、債務等“慢變量”影響已开始加速暴露,例如,我國婚姻登記數量同比自2014年开始連續8年負增長,粗結婚率也由2013年的10%下降至2021年的5.4%、幾乎腰斬。除需求端外,供給端方面也有一定掣肘,房企拿地低迷下,新房或面臨供給放量約束,影響新房銷售修復彈性,而低能級城市新房交付擔憂仍待修復,也一定程度上約束居民加槓杆的空間。

企業槓杆內部分化延續,驅動主力或是產業類企業、培育增長新動能。近年,企業槓杆雖整體擡升,但內部分化明顯、城投平台爲主要支撐力量,產業類企業槓杆整體平穩低位。往後來看,傳統引擎走弱下,“重基建輕地產”仍是穩增長重要特徵、尤其產業層面對新基建的支持。同時,產業政策與財政金融政策協同發力,加快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直接表現爲信貸等金融資源向高技術制造業等領域傾斜。政策支持下,以新能源爲代表的中國制造已开始突破,電氣機械、汽車、有色等行業的投資、生產表現亮眼(詳情參見《》)。

經過研究,我們發現:

1. 疫後實體槓杆整體擡升超35個百分點,走勢呈現出“N”型特徵。分階段看,2020年各部門整體加槓杆;2021年槓杆整體收縮、企業部門拖累明顯,居民部門开始穩槓杆。2022年來,實體槓杆再度擡升,驅動力量轉向企業部門、尤其是產業類企業,政府部門依然是支撐力量,居民部門槓杆小幅擡升

2. 槓杆變化映射的經濟线索和政策思路:①政府部門槓杆持續擡升、但幅度邊際放緩,或與地方債務率攀升、付息壓力凸顯等有關;②居民部門槓杆小幅回升,與購房行爲改善關聯不大,或與“提前還貸”、疫後個體經營活動修復等有關;③企業部門槓杆整體擡升、內部分化,驅動力量由城投企業向產業類企業轉移,或與地方債務監管收嚴等有關,也是政策引導產業“超前”投資的映射。

3. 付息壓力加大等約束地方債務擴張空間,政府部門加槓杆主力或以中央爲主。地產大周期逆轉下,總體修復空間或有限,或約束居民的槓杆空間。企業槓杆內部分化延續,驅動主力或是產業類企業、引導培育新動能。

風險提示

1、經濟修復和政策效果不及預期。

2、統計過程中可能的偏誤和遺漏。

注:本文節選自國金證券2023年08月07日研究報告:《經濟“透視”,基於槓杆的視角》,分析師:趙偉S1130521120002、馬潔瑩S1130522080007



標題:疫後槓杆有何變化?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36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