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被一條重磅科技消息刷了屏:高通公司已經與英特爾接洽,討論全面收購事宜。

講真,被各種行業信息轟炸了一周,本來很難有什么新聞稱得上是重磅了,但這條消息一出卻引得業內人士和喫瓜群衆紛紛側目,並且反應不一:前者紛紛表示“不意外”,一位硬科技投資人甚至在朋友圈表示,“英特爾20年前就‘死’了”,被賣掉不冤;而更多人的反應則是驚訝和咋舌。

雖然高通和英特爾都對報道不予置評,但細究下來,這場可能的交易的確有點意思。

一來,兩家都是芯片公司,以2B的生意爲主,但品牌知名度卻着實不低,尤其是英特爾;二是,交易被描述得有鼻子有眼,先是“華爾街日報”報道,盡管交易離成交還遠,但兩家公司已經就收購事宜進行了談判,隨後CNBC證實並表示接觸“就在這幾天”;

三是,交易潛在規模大,英特爾目前市值約930億美元(約合6550億元),一旦成交就是史上最大的科技並購,比微軟买動視暴雪、戴爾收購EMC、博通收購VMware的600多億美元量級都大不少;

四是,兩家都是上市公司,高通市值目前約是英特爾的2倍,超過1800億美元,兩家合計接近3000億美元市值,還有不少共同股東,比如先鋒領航、貝萊德、道富、富達等國際知名財富管理機構同時位列二者前十大股東之列;

最後,英特爾從當年絕對的芯片“一哥”,到現在傳出要被曾經的小弟收購,要說裏頭沒有戲是不可能的。但實際上,無論是英特爾還是高通,乃至於一旁喫瓜的AMD,現在都被英偉達擠兌的不太好受。

而從股價反應上看,英特爾的投資人顯然要比高通樂觀一些,但也就僅此而已,“強強聯合”無論如何也談不上,英特爾面臨的問題根本沒法通過交易解決,一旦真的被並購,迎接英特爾的恐怕只有被拆分的命運。而且以目前英特爾已經跌回十年前的股價,股東和管理層很難就此甘心。

高通也不太可能從這場並購中獲益。英特爾近些年的战略顯示,公司已經越來越偏離賴以生存的技術創新,而將公司的希望寄托在地緣政治緊張帶來的供應鏈轉移上,甚至於去賺補貼。今年3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將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給予英特爾85億美元的補助以及110億美元的貸款。

當一家因爲市場經濟和技術創新而興盛的公司,开始主動背叛它引以爲傲的東西,這意味着什么?

英特爾成立於1968年,是硅谷第一代創業公司,風險投資也隨之誕生。創始人戈登摩爾和羅伯特諾伊斯不光主導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更深刻影響了硅谷乃至全球科技產業的發展方向。高通公司成立於1985年,一开始就專注在無线通訊行業,推出過3G行業標准CDMA技術,但因爲市場容量的原因,可以說高通一直是英特爾跟AMD的小弟。

轉折點發生在2007年。隨着移動通信市場容量的逐漸擴容,加之移動互聯網的興起,2007年一季度,高通成爲全球最大的無线半導體供應商,並且在此後一直保持在這個地位。而英特爾則拿着所有老牌公司的通用劇本——應對乏力、轉型遲緩,一直捏着從設計、制造到封裝的IDM模式,相比於高通只做芯片設計,顯然太“重”了。

隨着移動互聯網愈演愈烈,PC也愈發疲軟,此消彼長之下,2012年11月,高通市值達到了1057億美元首次超越英特爾。屋漏偏逢連夜雨,英特爾後面也一直不順,比如2020年,蘋果也放棄了X86架構轉而採用ARM架構,英特爾由此也失掉了蘋果這個大客戶。

在這個過程中,你也不能說英特爾沒有努力,探索新業務、做投資並購、業務剝離、裁員等等,總之該做的、不該做的都做了,也沒能挽回頹勢。2021年,英特爾新的CEO帕特·基辛格走馬上任,推出了一系列战略計劃,但效果真是一言難盡。

上任伊始,帕特·基辛格就提出了IDM 2.0的战略藍圖,包括英特爾優化內部工廠網絡、擴大第三方代工產能,以及構建英特爾代工服務(IFS)等關鍵主題。通俗點說就是除了把老的IDM模式做得更好一點,再去搶一搶台積電這些芯片代工廠的生意。爲了與台積電競爭,2023年英特爾還試圖以54億美元收購高塔半導體公司(Tower Semiconductor),但最終未獲監管部門的批准。

總之,高端乙方沒那么容易幹。據華爾街見聞,IFS業務三年虧了175億美元,不光拖累了本就岌岌可危的主營業務,也用事實證明了台積電、三星們的生意不好搶。

在近期的德意志銀行會議上,基辛格表示,“代工業務比預想的更具挑战性……其他芯片公司似乎愿意繼續與亞洲制造商合作,而不是將他們的產品送到我們在美國的工廠。我想說,這令人驚訝,也令人失望。”

基辛格曾說,IFS到2030年才能實現盈利,這點可能沒法現在證實。但感性的角度來看,基辛格的驚訝和失望毫無來由,畢竟你自己背叛市場,還指望別人來迎合,這怕不是政治幼稚病犯了。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一位Seeking Alpha的分析師認爲,盡管在長期下跌後,英特爾已經非常便宜,下行的風險有限,但因爲沒有催化劑,“很難看到強勁上行的可能”。

也許是不想受困於市場愈發悲觀的預期,英特爾最近動作也相當頻繁。

本周初,基辛格曾向全體員工發出一封內部信,公布了下一個階段英特爾的衆多計劃,包括將IFS業務設置獨立的子公司,計劃到2025年削減100億美元成本、年底前裁員1.5萬人、出售不動產等。

計劃趕不上變化,這邊英特爾忙着改革,那邊小道消息一路瘋傳。

比如此前有消息稱,英特爾打算出售可編程芯片子公司Altera,隨後基辛格對外否認了該消息,並重申將繼續推動Altera2026年完成IPO。緊接着,市場又傳出了英特爾即將出售自動駕駛系統提供商Mobileye部分股權的消息,公司又不得不出面否認,目前未有此計劃。

另外,8月底本來傳出高通准備收購英特爾的PC芯片設計業務,市場顯然認爲這是個好消息,當天英特爾股價還大幅上漲了超過9%。並且這是有先例的,比如2019年,蘋果以10億美元,收購了英特爾的調制解調器部門。

那么整體打包收購過來,再拆着賣出去,有沒有可能呢?這種操作是存在的,比如就在今年年初,同行博通就給出了示範性的操作。

2月26日,KKR 宣布與(博通公司)Broadcom籤署最終協議,收購其最終用戶計算部門(“EUC 部門”),交易價值約40億美元。交易完成後,EUC部門將以公司形式獨立運營。

而EUC最初又是虛擬軟件服務商VMware的一個部門,2023年11月,博通正式宣布完成對VMware的收購,交易規模約爲690億美元,包括610億美元的協約收購價及80億美元債務。2004年,VMware曾被EMC收購成爲其全資子公司,後在2016年ECM被戴爾收購後又將其剝離。

總之這種收購後再拆分出售的操作也算正常。但博通跟高通雖然都是通字輩兒,可沒法放在一起比較。博通靠着並購發家,六年前還曾向高通提出了130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要約,只不過最終交易被美國監管機構否決。

上面說了這么多對高通收購英特爾的不看好,可能都是偏見,更何況看好這場交易的,也不是沒有。

有市場分析人士就指出,高通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機處理器設計商,但它一直在努力擴展到更多領域,包括個人電腦的芯片設計,而英特爾仍然是這行的主導者。而且收購英特爾也會爲高通有了能在美國本地生產芯片的機會,並使其成爲PC和傳統服務器計算機市場上最大的品牌,這在政治上和市場競爭中都有益處。

Futurum集團首席市場策略師Cory Johnson則認爲,“英特爾有制造能力;它在數據中心和個人電腦中佔有一席之地。高通圍繞個人電腦有一些計劃,但高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家智能手機公司。他們的大部分業務都是爲智能手機制造芯片......這是英特爾幾十年來一直錯過的事情,”他說。如果高通接管英特爾,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該公司的業務。”

最後,收購必須得到監管機構的批准。但有美國的战略家認爲,在這種情況下,“安全利益可能勝過反壟斷的擔憂”。



標題:“史上最大科技收購案”的不傳之祕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4986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