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公報的五大信號
雖然會期有所推遲,但今天公布的三中全會公報的發布時間(16點30分)比往屆都要早,比如比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後公報的發出早了一個多小時,可見中央對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與定力。鑑於從《公報》到《決定》的全文還要等待幾天,我們仍然可以從本次會議的公告一窺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五個重要信號:
一是海外形勢更復雜。相對十八屆三中全會聚焦國內的“全面小康”、“中國夢”,本次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國際國內形勢描述爲“嚴峻復雜”,改革立意中對海外因素的考量明顯更多,這也是在系統部署上提高“安全”順位,進而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战,引領全球治理,主動塑造有利外部環境的出發點。
二是目標導向更明確。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到7年後的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而本次二十屆則要求到5年後的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奠定了本輪改革“時間緊,目標重”的基調。
三是市場:從效率到公平、效率的轉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爲“決定性作用”,沿用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效率優先、把蛋糕做大的思路。而隨着改革進入深水區,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市場的定位又有了微妙的變化——市場功能的定位變成了“ 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相比去掉了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定位、更加突出要“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
從“決定性作用“到”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之間差了什么?讓市場起到”決定性作用“,是實現效率最大化的捷徑。而通過制度性的管理,讓更多的人受益成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重要的使命,在此基礎上盡量避免對市場機制的扭曲,激發各方活力。從邏輯上來看,目前是先要有更爲成熟的制度管理、從而才能使市場更公平化、最終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
四是科技與安全“含量”更高。在系統部署上,本次公報與十八屆三中最大的不同在於加入了“新質生產力”與“全面創新體制”。在面臨當下國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無疑是發展的首要,而這又需要“教育-科研-人才”體系,以及國家安全、產業安全的支撐。
五是宏觀政策的系統化轉變。從之前更多強調財稅體制,到現在強調“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完善國家战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這說明往後將更加注重宏觀政策之間的協調性、以及財政、貨幣、金融的統籌。譬如央地之間的財稅體制改革,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僅僅涉及到央地財權和事權的劃分,還要與央地之間債務的分配、地方隱性債務的處理相結合,可以說財稅體制不單單是財政的改革、更是一個系統性工程。
公報往往“指方向、定框架”,而後續的《決定》則明確細節。以十八屆三中全會爲例,大會閉幕當天發布的公報一般確定了大會的總體目標,內容則高度概括,不少細節與詳盡的展开則會在3天後的《決定》中公布。不僅如此,後續總書記關於《決定》的說明、以及會後的部長答記者問,還能給我們提供分別中央與部委的視角,進一步理解學習三中全會精神。
風險提示:政策力度變化超預期;經濟基本面變化超預期。
注:本文來自民生證券於2024年7月18日發布的《三中全會公報的五大信號(民生宏觀陶川)》,證券分析師:陶川 趙宏鶴
標題:三中全會公報的五大信號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28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