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持續三十年的經濟增長,給了中國人一種幻覺:苦難是短暫的,熬熬就可以過去;經濟是越來越好的,未來一定會更好。

中國例外主義(china exceptionalism)的思潮,充斥在整個社會中。

很可惜,再美好的黃金時代,也很難一直持續。

據某網紅經濟學家的說法,好消息要乘以0.8的系數,不好的消息要乘以1.5的系數,才更接近真實情況。

照這樣算。

2023年公布的青年失業率約爲20%,若乘以1.5倍,那就是30%左右,這還不包括很多在家復習考研的、开順風車、送快遞、跑外賣的。

畢竟按照我們的統計標准,你一周只要工作一個小時以上,就不算失業。

而今年,又有1179萬畢業生。更難頂的是至少未來十年,全國每年依然有千萬以上大學畢業生。

這些數字令人窒息。

我們的社會有足夠多、足夠好的崗位給他們嗎?

再看城鎮總體失業率,統計值是5%左右。

假如乘以1.5,失業率達到7.5%,那就意味着超過城鎮7000萬的勞動人口失業,差不多每12個勞動人口中就有一個失業。

這個比例應該是比較客觀的,也與我們的真實感受較爲吻合。

難堪的是,在中青年的生存越來越艱難的時候,從2024年开始,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上調3%。

意思就是,從明年开始,你的社保又要多交錢了,部分和你沒關系的老人活得越來越滋潤了。

更難堪的是什么呢?

我們拼了命給上一代人養老,卻並沒有足夠的下一代給我們養老……

只能說人世間的悲歡並不相同。

80、90、00乃至10後,這幾代人的出路,究竟在哪?


01

未來的劇本


也許是受夠了內卷的殘酷。

這些年,不斷有媒體鼓吹“逃離北上廣”。

好像只要你回去了,不僅能享受生活,更能振興家鄉。

對此,我只能說,如果你不是想躺平等死,如果你家境一般,最好別回去。

一切,要從最根源的人口講起。

中國目前的人口分布如下圖,主要集中在胡煥庸线以東,西北大部分地區並不適合人類居住。

而在適合居住的這片廣大地區,又呈現出一個特點:四大直轄市+四大一线城市+成都圈,人口加起來超過1.5億,佔全國人口10%以上。

既然如此,我們要討論的是什么?

大城市的虹吸效應,是會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未來人口是否會更往大城市集中?

我認爲,很可能是越來越強的。

這種趨勢,將影響無數人的命運。

我們現在的很多現象,可以說都是在復刻當年日本的劇本。

據日本總務省的數據,2023年日本人口爲12435.2萬人,比2022年減少59.5萬人,是連續第17年負增長。

但這只是總體情況。

日本總人口是在減少,但核心都市圈的人口,卻在不斷增長。

比如東京都,一年增長了7萬多人,已經連續28年爲正。

與之相對的,絕大多數非核心區域的城市、鄉鎮,人口老齡化極其嚴重、年輕人不斷流失、經濟發展喪失活力,荒涼程度遠超平均水平。

許多地方自治體,比如北海道,一年就減少了4萬人。

時至今日,東京都的居民接近1400萬人,整個“東京圈”的人口超過3700萬,佔全國人口的30%。

僅次於東京圈的“京阪神都市圈”,人口超過1900萬;名古屋都市圈,人口超過900萬。

日本一半的人口,都擠在這三個小點裏。

即便在“失去的二十年”中,社會進入低欲望,“上京”一詞,依然代表着希望。

年輕人懷揣對大都市的憧憬,前僕後繼擠在東京闖蕩。

但繁華與冷清,是同時存在的。

在三大都市圈之外,尤其是地方小鎮和農村地區,盡管遠離了都市的勞碌,風景怡人、看似非常適合居住。

但若真的定居在那裏,你很難忍受荒涼。

日語中有個詞叫シャッター通り,意思是曾經繁華的商業街开始凋敝,逐漸關門。

沒有商業,就意味着沒有就業。

按照日本各地政府公布的最低時薪標准,人口集中地區的收入水平明顯更高。

而在鄉鎮,不僅更難找到工作,收入也低。

更難頂的是,隨着城市的基礎設施跟着癱瘓,支出可能反而更高。

以日本第一座破產的城市夕張市威力,10所中學、20所小學,最後都只剩下唯一一個,甚至連公共廁所都不能幸免。

如此的結果是什么呢?所有的公共服務費用上漲。

當地居民收入普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水電費卻是東京的2倍,還額外增加垃圾處理稅和溫泉稅……

你這樣搞,當然沒人愿意留在這生活。

人口外流,便越發不可收拾。

到2022年底,夕張市常住人口6830人,男女各半,平均年齡65歲,老齡化率超過50%,生育率無限接近於0。

這裏,年齡在80歲以上的市民,比40歲以下的還要多。

每一個嬰兒出生,對應着12個老人去世。

人口分布過於兩極分化,當然是不好的。

日本政府一直致力於減緩這種趨勢,比如地域おこし協力隊、ふるさと納稅等政策,其目的都是鼓勵年輕人留在家鄉、促進地方經濟再生。

很多小鎮爲了吸引、留住人口,大量增加买房補貼、生娃補貼、兒童每月補助金等等……

看看日本很多地方的房價,簡直便宜到令人發指。

在農村,100萬日元买一棟二層破小樓,送幾畝地;在山區,买幾千平地,也就兩三百萬日元……

但無論如何,人群的自發選擇是無法阻止的。

在鄉下,雜草叢生的大街兩邊到處是廢棄的空房,早些年興建的設施,也早就破敗不堪。

偶爾見到行人出沒,也都是銀發的老人。

通過日本的經歷,我們能看到,人口過於往大城市集中,對小地方的傷害,可能遠遠超乎想象。

中國會走日本的老路嗎?

如果會,我們又是怎樣的劇本?


02

難解的困境


即便不談文化上的相似性。

不論是中國還是日本,乃至世界上任何地方,隨着城鎮化推進,大城市的虹吸效應都是相似的。

比如,A、B兩市都有2萬人口,C市有20萬。

同樣10萬元,在兩個人手裏、在20個人之間交易,流通的速度相差非常之大。

人口少,錢的流通速度,即經濟效率就低。

同樣一個人,在A市10年賺100萬,在C市3年就能完成。

就算出去生活开銷,也是賺的。

既然如此,A市、B市的勞動力,自然會向C市靠攏。

結果是,C市人口越來越多,經濟越來越繁榮,資產價格越來越高,比如房價。

A、B兩市的人口,越來越少,經濟效率越來越低,進而導致槓杆收縮,隨之而來的就是融資困難,資產價格下跌。

然後,人們更想逃離,加速以上的惡性循環。

不論經濟是否景氣,道理都是一樣。

這種現象,在中國的四五线城市、廣大鄉鎮地區,具體會有怎樣的表現形式?

有人將其總結爲“東北化”,主要有四大特徵:

1.人口不可避免加速下降;2.高等教育過剩;3.公衆對風險的偏好減少(所以考公才會流行);4.營商環境的極度惡化,一改之前分蛋糕式的政商經濟分成,變成了殺雞取卵式的喫拿卡要(俗稱刮地皮)

爲什么會出現這些特徵?

因爲地方人口減少,必然會導致博弈策略,從合作轉向背叛。

在人口急劇衰退的地區,有三大預期:

1.消費力不可避免下降。

沒有人就沒有預期需求,自然就不會有投資。

沒有投資就沒有就業,沒有就業會立刻影響到現在的消費。

2.從無限局變成了有限局

政經兩界都出現殺雞取卵式的背叛行爲。

比如:XX市出現大面積「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問題,67天罰了6700萬……

發生這種事,正常的投資者都會謹慎考慮這裏。

很明顯,刮地皮對未來有莫大損傷,可爲什么還是要這么做?

以他們的視角看,這是理性的:地方人口流失嚴重,根本就沒有未來,當然也不用考慮未來。

下圖是2021年中國主要城市罰沒收入佔比前TOP20和後TOP20。

很明顯,排在前面的,很多都是人口流失最嚴重的資源型城市。

隨着地方人口加速流失擴大,類似依賴罰沒收入的城市,想必會越來越多。

而一般來說,一個城市,如果罰沒收入比超過5%,就需警惕。超過10%,就已接近經商的垃圾填埋場了。如果超過20%,那就不是經商填埋場,而大概率是常態化糞池了。

3.當上面發生的事情,搞的當地大多數人都混不下去的時候,他們會开始跑路或者瞎搞。

這就讓未來預期立刻實現,也就是博弈論中所謂“預期會自我實現”。

所謂東北化,其實就是地方人口減少後,面對不可避免的衰退預期,而發生的現象。

東北人口下降始於多年前,華北地區剛剛开始,華中地區稍稍有點苗頭。

再過十年,全國除了少有的幾個大都市圈,大概率都不可避免陷進去。

看到這裏,你真的還想回鄉嗎?


03

尾聲


常常說有人,人口減少是好事,每個人能得到的會更多。

我不能肯定,只能說有可能,未來與多數人的期望相反。

人口適度減少,對個人而言確實是好事。但過了度,只會像日本農村那樣,走向毀滅。

舉個側面例子。

我還在上大學的時候,暑假呆在學校,天真的以爲,暑假人少圖書館就應該空闲了。

終於沒人和我搶位置了。

但是,學生放假,老師也放假,圖書館沒幾個人值班。

而且學校爲了省電費,直接把二三四層都停了,只留了一層的兩個教室,位置一樣難搶。

我個人分配到的資源變多了嗎?

並沒有。

人雖然少了,總資源也變少了,大家依然那么卷。

甚至,比以前更卷。

個中滋味,我們這代人就能嘗到。

不要以爲東北化是未來的趨勢,就影響不到我們。

中國的養老金是現收現付的,現在交的養老金養現在的老人,我們的養老金由兒孫輩繳納。

但未來每年增加的退休人數,大概在2000萬以上,而新出生的人口很可能不到800萬。

這結構一看就是玩不下去,有兩件事一定會發生:延後退休年齡;減少養老金。

如果不去卷,不去自己掙養老錢……

我們的晚景會如何呢?(全文完)



標題:前所未有的難題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2037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