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內部創業,互聯網公司如何重拾創新?
“一個人選擇遠行,並不一定是馬雲說的錢給少了或心委屈了,也可以是爲了遠方有西湖般的美景。”
這是今年4月底,曾爲阿裏內部創業項目(後屬於螞蟻集團)的語雀創始人王保平(花名:玉伯)在朋友圈官宣離職時的表示。業內人士紛紛對此感慨:互聯網大廠內部創業創新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內部創業,曾被大廠大力鼓勵。有不少公司甚至設立過專門的部門或團隊,鼓勵內部創新創業。內部創業也爲大廠貢獻了不少爆款產品,釘釘就是典型。但近幾年大廠內部創業已經鮮少跑出明星產品。內部創業乏善可陳,今年以來,大廠陸續將創新部門合並、裁撤。
過去,內部創業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推動大廠創新的角色,如今內部創業遇到瓶頸後,大廠也需要找到新方式來重拾創新能力。
本文持有以下觀點:
1、大廠內部創業告別黃金時代。近幾年,互聯網公司內部創業的新項目大多沒有跑出來。在今年大廠將創新事業部調整甚至解散後,一些資深的技術大牛也开始紛紛出走。部門被撤、人才流失後,大廠內部創業將走向下坡路。
2、內部創業走下坡路受互聯網內外部雙重因素的影響。降本增效大背景下,大廠回歸財務核心,給內部創業的試錯和支持空間越來越小。與此同時,外部湧現出AIGC等新賽道,新賽道不乏資本及產業大佬支持,資深員工爲了更大的想象力,开始加入AI創業潮。
3、大廠需要更全面的組織變革來找回創新力。過去,大廠獨立的創新事業群或部門在創新中扮演了重要作用。但參考谷歌等創新能力較強的公司,通過機制與組織變革,激發整個公司的創新能力才是始終維持創新力的最好舉措。
01 內部創業告別黃金時代
內部創業,最早是由美國學者吉福德·平肖三世(Gifford Pinchot III)在其著作《創新者與企業革命》中提出。內部創業,通常指由員工提出創意、主導推進的項目,公司提供資金資源、生產設備、銷售渠道等,讓員工從系統中的螺絲釘變成有主動權的主導角色。
爲推動內部創業、大廠都曾設立過專門的部門或團隊。阿裏曾單獨設立創新事業群。騰訊創造營自2019年成立後,大多數時間在持續招人,員工規模從十幾人最高擴充到400人。
內部創業曾爲大廠的業務創新起到了重要作用。阿裏創新業務事業群成立後,一度成功孵化出釘釘、VMate、天貓精靈、誇克、唱鴨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明星產品。而騰訊的王炸產品微信實際上也是內部創業的傑作。
但如今,大廠內部創業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返。內部創業項目已經很久沒有跑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明星產品。字節內部員工提到,“字節一直以來都有很多小的創業項目,絕大多數都沒跑出來,團隊成員有的繼續做新項目,有的離職,有的轉去穩定業務。”
騰訊創造營員工也表示,從每年誕生的新產品數量來看,創新事業部成立第一年時孵化的產品最多,之後慢慢縮減。
內部創業鮮有成果,大廠的創新事業部大多沒能躲過調整甚至解散的命運。今年年初,阿裏在創新業務事業群的基礎上成立了智能信息事業群,原創新事業群不復存在。而騰訊PCG創造營,也在成立四年時間後,部門被拆,重組進社交线。
創新事業部被拆後,資深員工和技術大佬开啓了新一輪的離職創業潮。AI視覺大牛陶大程將離職京東,卸任探索研究院院長。阿裏巴巴VP賈揚清、達摩院自動駕駛負責人陳俊波先後被傳出於近期離職創業,前騰訊區塊鏈業務負責人蔡弋戈也在年初離开騰訊自主創業。
那么,大廠內部創業爲何越來越難走了呢?
02 內部降權、外部搶人
內部創業告別黃金時代,與大廠的發展階段息息相關。
在過去相當長時間裏,互聯網行業一片欣欣向榮,爲大廠的成功帶來了時代機遇。隨着新賽道不斷湧現,爲大廠們提供了業務擴張、內部創業的客觀條件。而大廠此時的發展邏輯也更注重追求規模的增長。
欣欣向榮的環境與大廠對增長的追求,使大廠給內部創業提供了較好的環境,大廠不僅會給資源也會給內部創業者多次的試錯機會。
釘釘創始人陳航就是典型。陳航在阿裏失敗過多次,創辦釘釘之前,陳航先後負責的“一淘網”、“來往”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後者斥資10億資金後甚至沒有聽個響。但之後陳航仍獲得內部創業機會,並靠釘釘逆襲翻盤。
但如今,在未來的不確定性面前以及存量市場競爭加劇的情況下,超級爆款產品幾乎不再湧現,新做的項目也成爲了企業的負擔。比如,字節旗下的內涵段子、皮皮蝦已經算是近幾年中大廠內部創業的較好的項目,但結局要么關停、要么整合,最後都漸漸沒了聲量。
大廠自身對待創業項目也已經沒有當年的那種勇氣、信心和耐心了。目前,大廠正回歸財務核心,對內部創業的支持也越來越少。比如,達摩院自動駕駛業務和部分人員轉入菜鳥。某種程度上,這意味着達摩院未來的業務將向商業化和業務實战看齊,不再是象牙塔般關注“未來”的支持性機構。
雖然大廠對內部創業的支持在減少,但外部創業卻湧現出了新機會。最典型的就是AIGC等富有想象力的新賽道且這些新賽道中不乏資本和產業大佬支持。
比如王慧文發布AI“英雄榜”,並先掏出5000萬美元,帶資入組。王小川也召开媒體溝通會,宣告成立百川智能,計劃年底發布對標GPT-3.5的大模型。王興以個人身份投資王慧文的光年之外,宿華則投資了多家生成式 AI 相關公司。
外部機會的湧現,也促使資深員工、技術大牛爲獲得更大的商業可能和回報,开始從大廠辭職,進行外部創業。比如前字節跳動視覺技術負責人王長虎、前京東AI掌門人周伯文都开始跳入AI創業潮。
大廠內部支持度的降低以及人才的流失,決定了內部創業已經重返過去的高光時刻。
03 大廠如何重新激發創新力?
如今的商業策略未必能在未來取得同樣的成功。如果企業不投資於創新發展,便可能迷失方向,與市場脫節。換句話說,在內部創業式微,爲企業帶來創新作用減少後,大廠需要找到新方式重新激發創新活力。
在這一點上,谷歌爲我們做了不錯的表率。谷歌成立後,幾乎在每個時代都拿到了船票,並且搜索、手機操作系統、Youtube、AI等多個領域都做到了行業頭部。
谷歌保持創新的要訣在於,不在於依賴某一個部門或事業群,推動創新和創業,而是通過機制與組織建設,激發了整個公司的創新能力。
自2004年以來,谷歌便提倡“20%時間”的項目,要求員工們用20%的工作時間來思考谷歌的發展以及做員工自己感興趣的事。這個項目賦予了員工們更多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谷歌自己也收獲頗豐,Gmail、Adsense、語音服務Google Now、谷歌新聞和谷歌地圖等都是“20%時間”的產物。
不僅通過“20%時間”的機制鼓勵創新,谷歌也從更深的組織機構調整中激發公司創新活力。2015年谷歌對企業架構進行調整,成立母公司Alphabet,Google變成Alphabet最大的全資子公司,此外,Waymo(自動駕駛業務)、Verily(生物科技業務)、Google Venture(風投業務)等也成爲Alphabet的子公司。
在新架構下,各子公司設立獨立CEO,負責子公司的運作。各子公司獲得了更大的靈活性、自主性。不僅如此,新架構Fiber、Verily等子公司員工獲得子公司授予的期權而非Alphabet股票,價值完全取決於子公司業績表現,子公司員工也就有更大動力去推動業務創新。谷歌創始人拉裏•佩奇發布的公开信中表示,Alphabet的重組是持續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
而類似的改變也已經發生在國內互聯網身上。比如,阿裏的1+6+N變革,即在阿裏巴巴集團之下,設立阿裏雲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字商業、大文娛等6大業務集團和N家業務公司。
與谷歌類似,變革後阿裏旗下的每個業務,會更像一家單獨的創業公司,各板塊將有自己的CEO和董事會,自負盈虧,未來獨立融資上市。阿裏員工也有望重拾創業心態,刺激業務創新。
在大廠依靠創新事業群內部創業越來越難的情況下,進行組織變革,將業務發展與員工利益深度捆綁,解決員工爲誰而战的問題,或許會成爲國內大廠重新找回創新力的一條重要路徑。
標題:放棄內部創業,互聯網公司如何重拾創新?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