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過去出現的主要還是需求泡沫化,2021年下半年以來已經在持續和快速地化解,低槓杆、低金融化程度、沒有個人破產制度,是房地產風險傳導的減速器。

在經歷了連續兩年多的調整以後,市場开始擔心中國房地產可能會重演日本90年代或美國2007年的危機。盡管中、日、美房地產市場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但也有諸多本質上的不同。

第一個不同是需求空間。

日本在1960-1975年經歷了快速的城鎮化發展,城鎮化率在15年的時間裏由63.3%提升到了75.7%,年均提升0.83個百分點。1976年則是日本城鎮化的重要拐點,1976年开始日本城鎮化進程顯著放緩,1976-2000年城鎮化率的年均提升幅度僅有0.27個百分點。

2000-2010年,日本推行了市町村“平成大合並”,使得很多“村”建制通過行政力量被撤銷,導致城鎮化率出現了一次統計意義上的非自然提升,並沒有直接帶來人口由農村向城市的快速流入。因此,從人口的角度上來看,日本真實住房需求的增長從1976年以後就出現了明顯的放緩。

但日本的房價在城鎮化進程放緩以後反而出現了大幅的上漲。1978-1991年,日本實際房價指數連續上漲14年,漲幅累計達到80%,而期間日本城鎮化率僅提升了1.5個百分點,房價的上漲缺少真實需求的支撐,地產泡沫由此產生。

在日本地產泡沫破裂的過程中,實際房價指數下跌了18年,直到2009年才开始觸底回升,期間累計下跌44%,實際房價指數基本回到了泡沫之前的水平

與日本當年相比,中國房地產目前仍有真實的住房需求做支撐。截至2023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約爲66.2%,相當於日本1963年的水平,距離日本1975年城鎮化進程由快到慢的拐點仍有10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

更何況,截至2022年,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尚不足50%,與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還相差17.5個百分點。只要戶籍制度改革還在繼續,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提升空間也將是房地產市場的潛在需求。

中國目前約有2.5億人沒有在戶籍地工作和生活。沒有戶籍意味着在一些大城市可能不具備購房資格,這抑制了一部分正常的購房需求。所以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的區域分化較大,有些人口淨流出地區的房地產可能面臨結構性的過剩,而有些人口淨流入地區的房地產可能仍然存在結構性不足。

截至2022年,中國有18個省份的常住人口數量小於戶籍人口,人口呈現淨流出趨勢,其中河南缺口較大約爲1664萬人;其余13個省份的常住人口數量則大於戶籍人口,人口保持淨流入,其中廣東、浙江較爲明顯,常住人口分別超出戶籍人口2607、1466萬人。

第二個不同是槓杆。

中國居民購房的平均槓杆並不高。央行2018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曾提到中國居民購房的平均首付比例在34%以上。因此,即便是在房價最高點購房,房價也需要平均下跌三分之一以上才會使房產成爲負資產。

而房價快速上漲是從2015-2016年开始的,許多人並非在最高點买房,所以即使房價下跌導致財富效應縮水,但房子成爲負資產的比例可能並不高。購房槓杆不高,意味着房價的下跌可能不會太快。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速度之所以很快,原因之一是很多低償還能力的購房人的首付比例較低,甚至約等於零,房價稍有下跌就會使房產成爲負資產。而個人破產制度的存在,又使得購房者可以宣布破產後斷供,將風險轉移給銀行。

結果很短時間內,銀行被迫得到了很多淨值爲負的房產,而銀行又需要盡快折價轉變成流動性,導致房產拋售壓力加大、房價下跌得更多,又使得更多的房子成爲了負資產,最後層層放大爲系統性風險。

而我國目前除了深圳做過試點以外,沒有個人破產制度[1]。因此,即使房子成爲了負資產,斷供後被銀行收走法拍,銀行依然可以向個人追償剩余貸款。也就是說,風險分散在了諸多個體身上,而不會在短時間內集中到銀行和金融系統上,減慢了風險的傳導速度。

第三個不同是金融化程度。

雖然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曾經出現了泡沫化傾向,但是推動泡沫化傾向的依然是實際需求,並非單純的金融泡沫,中國房地產的金融屬性和金融化程度並不高。中國沒有類似美國的復雜的房地產衍生品市場。

美國次貸危機首先是MBS(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出了問題,然後擴散到CDS(信用違約互換)和CDO(債務擔保業務)。而中國沒有這些衍生品,房地產雖然有下行風險,但風險加速擴散的動力受到了抑制。

當然,我們並不是認爲中國房地產的調整已經可以確認結束,而是要理性看待調整過程,經濟背景和體制不一樣,單純的國際比較沒有意義。

從需求上看,中國房地產比日本90年代要好,不會跌那么久、那么深。從風險傳導上看,也比美國次貸危機要小得多。

中國房地產過去出現的主要還是需求的泡沫化傾向,2021年下半年以來已經在持續和快速地化解,低槓杆、低金融化程度、沒有個人破產制度,目前來看是中國房地產風險傳導的減速器。

風險提示

房地產價格下行超預期;房地產調控政策存在不確定性。

注:本文來自天風證券發布的證券研究報告 《中國房地產不會走日本的老路》,分析師 宋雪濤 SAC執業證書編號:S1110517090003

本資料爲格隆匯經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授權發布,未經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事先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方法修改、翻版、分發、轉載、復制、發表、許可或仿制本資料內容。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資料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專家、嘉賓或其他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講、交流或會議紀要等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機構之觀點),亦不構成任何保證,接收人不應單純依靠本資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應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若您並非專業投資者,爲保證服務質量、控制投資風險,請勿訂閱本資料中的信息,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還請見諒。在任何情況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團隊、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本資料授權發布旨在溝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經驗,本平台不是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報告的發布平台,所發布觀點不代表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觀點。任何完整的研究觀點應以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發布的報告爲准。本資料內容僅反映作者於發出完整報告當日或發布本資料內容當日的判斷,可隨時更改且不予通告。本資料內容不構成對具體證券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或投資建議,不能夠等同於指導具體投資的操作性意見。



標題:如何看待中國房地產的調整?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9701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