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摩托車返鄉大軍
每逢過年,春運無疑是最被人關注的話題。成千上百萬的異地打工人,在忙碌了一年之後,期待着能夠在過年期間回到家鄉和家人團聚。
而在遭遇凍雨和暴雪等極端天氣導致高鐵、飛機大量延誤,高速大面積擁堵的情況下,今年的春運,無疑又是相當艱難的一年。
綠皮火車、高鐵動車乃至飛機甚至自駕,春運返鄉的方式越來越多樣,曾經高達上百萬人的摩托車返鄉大軍,卻逐漸銷聲匿跡。
01
2011年,曾經有一部紀錄片,叫做《1350KM》。
1350KM,對現在的很多人來說意味着什么?也許是飛機上輕松自在的兩三個小時,也許是高鐵上安然入睡的不到半天。
但是對這部紀錄片裏的主角汪正年來說,是摩托車上顛簸的5天4夜。
對於家在貴州石阡縣,身在廣東肇慶打工的汪正年來說,夫妻二人都坐火車回家,一趟旅程需要換乘多種交通工具,還要花上兩千多塊,但是騎摩托車只需要六百多。
中間一千多的差價,是他辛辛苦苦半個多月的工資。
於是,他成爲了摩托車返鄉大軍中的一員。
“騎摩托車手和腳都很痛,但沒辦法,現在車費太貴了。”
沒有智能手機的他們,沒有GPS,只能通過飯店裏的中國地圖和手機裏簡易的路线圖確認回家的方向,在各種指示牌和路牌的提示下彎彎繞繞找到回家的方向。
每到一個地方,他們也會打電話給家裏人報個平安,但是每次打電話都不得不“少說幾句”,因爲,漫遊費一分鐘一塊五。
遇到大雨,衣服會淋溼甚至結冰,遇到道路結冰,摔跤也是常有的事,大多數時候,這些摩托車返鄉大軍只能在路途當中風餐露宿。
這也導致,摩托車返鄉大軍中意外頻發。據統計,2014年春節前20天,摩托車返鄉的農民工造成的交通堵塞每天就有30多次,最多的一天釀成交通事故50多起。
2013年,這部紀錄片被濃縮成公益短片搬上春晚,而2013年也是摩托車返鄉大軍數量達到頂峰的一年。
數據顯示,2013年春運期間,騎着摩托車返鄉的大軍超過110萬輛。但此後,摩托車返鄉大軍的人數逐年銳減。
2013年,單單是從廣東進入廣西的摩托車返鄉大軍,就達到了25萬輛次。到2019年,這個數據已經下降到了5萬輛。
作爲勞務輸出大省,廣西每年有近700萬務工人員前往廣東、四川、浙江等地區務工經商,廣西籍務工人員也成爲了 “摩托車大軍”的主力。
同樣構成摩托車返鄉大軍的,還有貴州、雲南和四川等地的農民工。
選擇摩托車返鄉,主要是這些農民工的家鄉往往比較偏遠,換乘不便的同時,多次切換交通工具也會擡高票價成本。
這種現象在2014年得到了改善。2014年底,貴陽至廣州、南寧至廣州的高鐵开通,此後,務工人員回家开啓了新的篇章。
隨着鐵路網絡的逐漸完善,過去的十幾年間,能夠坐上高鐵的人越來越多,票價佔月工資的比例也越來越少。
2010年,鐵路客運量僅爲16.76億人,2018年,客運量就達到了33.75億人次,在8年的時間裏,就翻了一番。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9年,外出農民工月平均收入爲1417元,其中從事建築業農民工月均收入爲1625元。而2022年,伴隨着票價的輕微上漲,農民工的平均收入也增長到了4615元。
隨着當初那批騎摩托車回家的農民工年級逐漸變大,現在還在騎摩托車返鄉的,已經變得零零散散。
很多騎行在路上的,成爲了裝備精良、享受騎行的“摩旅”人士。這些騎行在路上的人,手機隨時可以用來和家裏聯系,也不再會在彎彎繞繞的路上迷失方向,更不會在荒無人煙的高速公路上席地而睡。
時間發生了改變,大家的心態也發生了不小的改變。
過往,不少人心中過年的氣息,就是從這些摩托車返鄉的大軍开始的。這些騎着摩托車跨越山海的人,是人們心裏對於團圓這個詞最好的注解。
但隨着摩托車大軍一起消退的,還有不少人對於年味的感受。
02
年味到底是什么,沒人能說出具體的感受,但不少人普遍覺得,年味越來越淡了。
就像《1350KM》的結尾,汪正年經歷了5天4夜回到家裏,是迎上來拿起行李的父母,是牙牙學語的孩子,是宰掉養了一年的豬,和歡聚一堂的年夜飯。
爲什么年味越來越淡?
某種意義上來講,年味掌握在大家的感受裏。
以往過年,一大家子人從很早就要开始准備。
曾經有一首《過年歌》,是這樣唱的:
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豬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大年初一蹶着屁股亂作揖。
從小年开始,祭拜“竈王爺”、大掃除、准備各類食材,還要趕大集、辦年貨,爲了迎接新年,大家要做的事情非常之多。
春節過得如此隆重,很大程度上是因爲過往的物資匱乏、交通不便,所以過年,是平時難以見面的人聚到一起,喫着平時不舍得喫的食物,這樣的氛圍中感受到的情緒,和平時不同。
然而隨着社會發展,社會的進步使得大家對於傳統迷信祛魅,物資的充沛使得對於過年的幸福感降低,科技的發展使得團圓也不再盛大。
年味,就在這些悄無聲息地轉變中慢慢失去了原本的味道。
整個社會的觀念越來越進步,大家對於傳統習俗的信任感越來越低,就算貼春聯、掛燈籠,大家也不會再提起年獸的傳說,也再沒有以往的儀式感。
同樣改變的,還是對於新年的期待。
人們不再需要趕集,在熙熙攘攘滿臉喜氣的人群中擠來擠去,忙忙碌碌一上午才能採購接下來好一陣子的食材,也不再需要提前半個月开始親手准備一些傳統的食材,臘腸、豆腐、年糕\餈粑,都變得觸手可及,更不再需要從半個月之前,就开始期待年夜飯上的雞鴨魚肉,喫完年夜飯,還要對於不能喫掉的那條魚念念不忘。
物資的充沛,使得新年的期待感大幅下降,那種過年穿新衣、喫好喫的、拿壓歲錢的幸福感,變成了日常觸手可及的新衣服、好喫的和零花錢,過年的感覺也因此變淡。
改變更多的,是大家對於團圓的認知。
春運之所以會成爲春運,就是因爲大量在外地打工的人,希望能夠趁着新年這個長假,好好地和家人團聚。
但是隨着科技的進步,想見的人更容易見到了,電話、視頻,甚至交通也變得更加容易,回家的時間不再局限於每年過年,各種小長假,都成爲了回家的時機,過年在團圓中的意義,也在逐漸削弱。
人們感慨於摩托車大軍的的消失,也是感慨於那些曾經不辭辛苦也要團圓的心態的消散。
“年味”變淡,事到如今已經成爲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鞭炮、習俗、氛圍,都成爲了年味變淡的原因之一。
大家希望年味回歸,但是又不可避免地成爲了讓年味變淡的其中一份子。
對於中年人來說,年味是闲話家常,對於小孩子來說,年味是收壓歲錢,但對於年輕人來說,是團圓變成了相親局,自己從收壓歲錢的人變成了給壓歲錢的人,年味就在這樣的氛圍中慢慢變淡。
因此,年味已經很難拯救。
但是同樣,年味也很難消散。
不管過年最終剩下的是什么,它始終是所有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節日。
就像春晚,盡管關注的人越來越少,但她仍是過年期間大家最爲期待的節目之一。大家雖然吐槽春晚難看,但是每年還是會放着春晚,玩着手機。
永遠不會消散的年味,存在於每一個過着春節的人心裏。
03 結語
每年春運,都會留下不少的經典照片。
從久未見面、有些生疏的父子,到站台之中匆匆一面的軍人和列車員,再到車窗上的“保重”。
爲什么春運的故事永遠如此動人,永遠如此讓人熱淚盈眶,因爲春運代表的是每個人對於親人的愛與思念。
當表達愛和思念變得容易,春節的意義也逐漸變淡。
但是永遠不會變的,是春節的團聚背後的愛和陪伴。(全文完)
標題:消失的摩托車返鄉大軍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80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