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市場需要一個“流量魔方”
2024年的經濟目標,內需和消費仍是重中之重。
去年,吳曉波老師發文,提出了消費池需具備的幾個條件,總結起來是:第一,規模達到5萬億元;第二,符合產業或消費升級的趨勢;第三,牽一發而動全局。
盤一下,如今符合三個條件的,似乎依然只有房地產、汽車產業以及由家居、家電、家裝構成的“三家”產業。如今火爆的人工智能,盡管前景巨大,但尚未落地。
今年,這三大行業出現了一些利好,也出現了一些變數。
1
先說房地產市場。除了政策對房企融資放寬和支持,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和廉租房建設、保交樓三线同時進行,是一個撬動萬億需求的大工程。然而,商業地產持續低迷,商場空置率仍逐年遞增,承載居民消費的場所陷入掙扎。
第二,家電、家裝、家居“三家產業”。“三家”產業的需求,一方面是由城市更新和保交樓帶來的,另一方面是由改善型消費帶來的。
汽車產業,尤其是新能源車不用多說,2023年新能源車滲透率已達到34.68%,並進入“肉快分完,只剩湯”的階段:整車制造的格局基本已定,但像車機芯片、线控底盤、傳感器等零部件領域都有重塑的可能性。
新能源車制造
同時,車企的市場份額爭奪和價格战仍將繼續,一定程度上會刺激消費者的購車欲望。由此看來,汽車依舊是促消費中“全村的希望”。
無論如何,2024年宏觀經濟的需求端仍需看得見的“三大件”來撬動。
2
內需和消費是一個很宏觀的詞,但是在微觀層面,卻是每個普通人真實的生活百態。
如何讓更多的人去商場購物,去更新出行方式,去改善生活,其實並不是國家的刺激政策或小恩小惠就能立竿見影的——至少在行爲學中,洞察需求和消費決策是一個復雜的活兒。換言之,消費這件事,最終還是要依靠企業在商業模式和營銷上的創新。
因此,從政策的層面看,是刺激這三個產業的需求,引導人們去消費;但在這之下的商業世界,研究的卻是如何獲得消費者流量,並最大程度實現轉化。
這幾年行業的普遍做法是:整合消費者流量,即行業和行業之間流量的交換。一時間,“聯名跨界”似乎成了靈丹妙藥。當然,流量的整合也發生在“三大件”中。
最典型的就是商業地產和汽車一起發起的“圈地運動”。
從2013年特斯拉在北京芳草地开設首家門店开始,新能源汽車品牌紛紛搶佔二三线城市核心地段的購物中心。據統計,其總數已佔新能源汽車渠道網點1/3以上。
新能源汽車在商場內展示銷售
跨界能夠實現的原因在於,車企想獲得商圈客流和增加曝光度及展示品牌形象,商場面對較高的空置率和不斷下滑的租金,也非常歡迎一些酷炫且自帶流量的造車新勢力。
然而,這一模式的开創者特斯拉卻先不玩了。從2022年开始,特斯拉开始了一波集中關店,僅保留少部分客流量大的中心店,轉而不斷向租金相對便宜的外圍商圈擴展,設立更多4S店形態的網點,以提高體驗和首付能力。
之後,不少車企也撤掉固定的體驗店,取而代之的,一方面是移動展台和快閃店,另一方面是傳統經銷體系的“回歸”,像小鵬、蔚來、極氪等新能源車品牌先後擴大經銷商的招募。
有一些商場調整了思路,嘗試過新的整合模式:把新能源車品牌集聚起來,打造成一個“汽車集市”。比如北京合生匯的五樓,匯集了主流的新能源車品牌,相當於是一個小型車展,消費者不用費勁四處跑,車企獲得了更集中的流量,租金更低了。商場也可以將一些邊緣地段,如中庭整合起來,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北京朝陽合生匯的新能源汽車展廳
但這並非最優解。從最早的汽車銷售漏鬥來看,一家單店銷量=進店量×留資率×試駕率×成交率,如果跨界的新模式沒有在這四個節點上進行優化,解決轉化問題,最後大概率會被品牌拋棄。
商業地產和汽車“聯名跨界”的模式似乎漸行漸遠。原因無非兩點:汽車畢竟是低頻高價品,對於商場而言,流量遠不如星巴克或網紅餐飲等高頻低價品。而汽車品牌經歷了吆喝期後,便會務實起來,更加注重成本和投資回報率。
3
事實上,這還涉及一個更深的問題:商業地產和汽車看似是流量互換,但兩者實際上是獨立和割裂的。
盡管商場流量大,但客群實際上和購車客群並不相匹配。一個消費者在商場喫過晚餐,捧着一杯奶茶就能拐進一家店,看車確實很方便。但是,試圖把新能源普及給一個路人的時代其實已經結束了。
大多數情況下,买車是一件慎重的事。不少汽車經銷商表示,許多購車者基本在事前就做過大量攻略或早已有意向車型,進店大都是衝着深度試駕體驗和砍價來的。
選購汽車的消費者們
然而,商場空間局限,難以爲走進體驗店的真正潛在用戶,提供類似試駕的深度體驗的場景。更致命的是,沒有一套數字系統將二者鏈接起來。
所以,流量和場景不僅需要更進一步的整合,理性的消費者更需要深度的體驗,“跨界”模式也有待創新。
2024年,有兩家企業做了一場新模式的試驗。
一家是建發汽車,它是廈門建發股份的子公司,已有23年的經營史。建發汽車主營業務是高端車和豪華車經銷代理,旗下有賓利、保時捷、路虎等22個品牌;一家是紅星美凱龍,它是家居賣場的龍頭,擁有400多家商場,相當於宜家經營總面積的6倍以上。
紅星美凱龍近幾年頗爲坎坷:疫情對线下賣場的衝擊,疊加线上平台的影響,如何做品類差異化和場景創新,成了一道現實難題。
建發汽車做豪華車代理,受到的衝擊相對做入門剛需乘用車的經銷商小,但近幾年裏,憑借資金和自有供應鏈物流優勢,建發汽車开始在金融、保險、二手車、汽車出口布局,謀求從經銷商向全鏈服務商轉型。
而這一合作新模式便是,兩家聯手打造一個“π空間”。簡單來說,就是在每個紅星美凱龍的商場裏,規劃一萬平方米的空間,專門做展廳,尤其是汽車展廳,實現十多個汽車品牌的聚合。
你可能會問:這和之前的汽車集市模式不是差不多嗎?
這個模式的特殊之處在於場景和流量匹配。
紅星美凱龍的優勢在於空間,廣場和地下停車場,可以集銷售、交付和售後服務三個模塊爲一體,每個模塊既相互獨立,又協同運營。因此當消費者進入π空間後,可以進行多個品牌的體驗和深度試駕。
其次是解決商超和購車客群不匹配的問題。紅星美凱龍的消費者以高淨值、新中產,以及新婚家庭爲主。一般而言,有裝修需求的人大多爲新婚或置換改善,同時會有強烈的購車意向,這和長期經營高端車的建發汽車的用戶群體高度匹配。
值得一提的是,新空間不僅具備普通商場的休闲功能,在汽車展區旁另設一個展區,家裝、家居、家電都整合在一個空間裏,基本上以展示和銷售家用電梯、智能穿戴、掃地機器人等高端生活電器爲主,而商場頂樓,則被打造成一個家裝設計中心。
π空間 圖源:網絡
這意味着,5萬億的“三家”產業和5萬億的汽車產業疊加在了商業地產中——它或許是中國第一個整合了地產、汽車和“三家”產業流量的渠道模式。
不過,新模式還缺了最重要的一環。
早些時候,紅星美凱龍嘗試過獨立引進新能源汽車品牌集合館業務,雖然個別品牌已落地進駐,但並沒有形成規劃中的聚合場效應。而建發汽車的加入,在雙方業務優勢的互補下,這一痛點便有了解決方案。
從“π空間”的招商方案來看,目前建發汽車线上智能管理系統,涵蓋“洞見”智慧決策平台、建發汽車大會員數字化體系解決方案、二手車流通全鏈路數字化交易平台和私域運營。
其實從2008年开始,建發汽車便自主研發CAM系統,實現了車輛、金融、保險等22項管理;2012年建立汽車經銷商第一個BI系統,可見數字化基礎深厚。而建發的另一大能力是私域流量運營,目前已爲旗下13個豪車品牌賦能,客戶轉化率是行業2倍以上。
這意味着作爲中國汽車百強零售商,建發汽車沉澱了30萬高端客戶資源,這些用戶數據將和紅星美凱龍的會員體系互通,並實現多渠道的引流和運營。
總的來說,新模式集合了三個條件:整合跨界渠道的流量,流量之間能匹配或者互補,在一套數字系統裏打通流量。再憑借建發汽車的供應鏈資源和紅星美凱龍的網絡,模式一旦在一兩年內跑通,復制就不是難題。
這也讓建發汽車和紅星美凱龍信心滿滿:一個要做汽車產業優秀的綜合服務商,一個要成爲最大的新能源連鎖平台。
4
2024年的中國消費市場就像是一個魔方,它的四個面分別是地產、汽車產業、“三家”產業,以及那個未知的X,它有可能是文旅,有可能是加速的人工智能,也有可能是一個突然冒出來的潮流。
總之,一個理想的狀態是,魔方的四個面相互交錯,相互影響,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性。而那個把玩魔方的,既是宏觀政策的操盤手,也是推動商業和營銷模式進步的創新之手。
標題:中國消費市場需要一個“流量魔方”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76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