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的臉被拼多多扇腫了。

按照分析師們以往對電商平台的判斷,你燒了這么多錢,用補貼換增長,利潤總會下滑吧。

結果並沒有。

收入狂飆,利潤也在狂飆。

三季度總營收688.41億元,同比增長93.89%;歸母淨利潤155.37億元,同比增長46.74%。

確實燒錢換增長了,但燒完了還比以前賺更多。

主要是海外業務Temu支棱起來了,收入暴漲了300%還不止。

股市立刻做出反應,拼多多市值居然超越了阿裏巴巴。

想必很多人都料到了這一刻會到來。

只是沒想到,來得這么快。

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拼多多的模式,沒什么好說的,就兩個字:便宜。

但爲什么能這么便宜?

因爲商家的命根子,都攥在它手裏。


01

成功的必然性


拼多多的成功,根子上,源於國內產能過剩,內部又不能很好地消化。

我們從最底層講起。

可能很多人都想不通,憑什么每當出現經濟問題,美國都是直接給平民發錢,中國則是優先給企業減稅、貼現、降低融資成本。

憑什么?!

因爲咱們的稅收制度,從根本上反映了,中國當前是生產型社會、而不是消費型社會。

美國徵收的主要是“終端稅”,即消費稅,終端產品賣出去才有稅收。

所以才會想盡一切辦法促進消費,直接給消費者發錢是最簡單粗暴的手段。

而中國企業交的基本都是“增值稅”,從原材料到終端產品,每流通一次就得加一層稅。

不管這個產品最後賣不賣得完,上頭都已經收到了足夠的稅。

這就導致,政府有巨大動力給企業各種優惠政策,讓工廠拼了命的造,通過提升規模來增加稅基。

這也是中國成爲世界工廠的重要內部驅動力。

但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對市場經濟危害非常嚴重,產品賣不出去會使得大量企業和個體戶無法償還銀行貸款,由滯漲走向通貨緊縮,引爆經濟危機。

歐美的歷次經濟危機,都是產能過剩導致的。最慘是1929年那次,全世界工業產量下降了44%,貿易總額下降了66%。

經濟危機爆發,死掉一大批企業,消滅掉過剩產能,整個社會經濟才恢復過來。

90年代末,咱們也遭遇過類似問題。當年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大量國企陷入產能過剩和虧損,不得不裁員和改革,導致大規模下崗潮。

唯一的解決方法,是向海外銷售商品,讓全球大市場來消化咱們的產能。

2001年,中國爲了加入WTO,做出很多犧牲和讓步,爲的就是解決這一燃煤之急。

所以你能看到,過去20年,中國制造不僅沒有停下擴張的腳步,反而創造了一個舉世震驚的經濟繁榮周期。

過去,國內老百姓雖然沒錢消費,但歐美人有錢。我們把產品出口到歐美,產能過剩問題並不大。

而現在全球經濟都進入衰退周期,對商品的需求呈現下降趨勢,無法像以前那樣消化越來越龐大的中國制造業產能。

更關鍵的是,地緣摩擦越來越激烈,全球保護主義盛行,出口生意也明顯越來越難做。

30年前的老問題,似乎又擺在面前。

另一方面,國內乃至全球民衆的消費熱情下滑、消費降級,也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市場少、產能多,怎么辦?卷吧。

只要能出貨、去庫存,只能把利潤率越壓越低,越來越沒得賺。

有客人就不錯了,萬萬不能像以前那樣擺個臭架子。

以上所有因素,共同催生了拼多多這種平台的壯大。

在拼多多开店的商家,主流群體是各個產業帶的工廠店,用拼多多消化產能,去庫存,養工人。

這年頭,就別想着喫香喝辣了,能墊肚子就不錯了。

三條腿的蛤蟆難找,等着出貨的商家遍地都是。


02

消費者終於活成了爹


當代人,尤其是年輕人,是最喜歡口嫌體直的一代人。

嘴上說單身才是正義,實際上各種社交軟件逛得比誰都溜,各種土味情話短視頻刷得停不下來。

嘴上說熬夜嗨到天明,實際上啤酒杯裏泡枸杞,還沒入冬秋褲已經穿起來。

嘴上說消費要高端,要對自己好一點,私下裏卻悄悄用上了拼多多。

沒有人可以擺脫真香定律。

大家一邊喊着不要,一邊喊着不要停,加速衝進去。

除了便宜,更因爲購物體驗,實在不一般。

拼多多可以說真正做到了用戶至上。

在拼多多上購物後,有一個“退款不退貨”的售後選項。

你點了,有概率直接退款,貨還在你自己手裏。

甚至很多時候,你還在跟賣家正常溝通,客服直接亂入聊天框,直接給你退款、不用退貨。

接下來的事,拼多多和商家自行解決。

你是消費者,你喜不喜歡這個平台?但商家們估計直接想罵娘。

不過,鬧事的商家自己也是消費者,他們买東西的時候也會優先考慮拼多多。

因爲真的痛過,才知道這個平台的對消費者保護得有多變態。

爲什么商家如此沒有地位?根源當然是上文說的產能過剩問題。

早期的電商平台,大約是拼多多還沒誕生的時候,最核心的問題是供給,是要有貨賣。

那個時候,平台無論對商家還是供應鏈上的任意一環,都是非常舔的。當時开網店,還是非常賺錢的。

但到了今天,供給算什么?都嚴重過剩了。

需求才是最核心的問題,即消費者。

只有展現出足夠的善意,讓消費者爽了,才能在越來越萎縮的需求市場分一杯羹。

只要能賣出貨,自然就會有更多中小商家貼過來。

所以平台就算保護消費者再狠一點,中小商戶就算再怎么到處吐槽,後者還是離不开前者。

沒辦法,命根子在人家手裏。

消費者,已經真正成了電商平台真正的爸爸。

拼多多只要咬死了“便宜”,咬死了對消費者的變態保護,那就只有小贏、中贏、大贏,無論如何不存在輸的。

當然,國內再怎么消費,也不可能消化掉這么多過剩的產能。

所以這幾年,出海才是電商平台的主旋律。

海外版拼多多Temu的邏輯,比國內更硬,簡直頂中頂。

上面咱們也說過了對吧。歐美遇到經濟問題,政府第一想法是給民衆發錢,讓他們多多消費,自己才能多多收稅。

美國平民是有錢消費的,雖然購买力沒以前那么強。

而中國這邊的商品,急於去庫存、消耗產能。僅從購买力而言,可以說正處於史上最便宜的時期。

求求你快买吧,我只求不虧。

所以你能看到,在Temu上,3美元的手表,4美元的t恤,沙發、數碼相機、智能家電等不到10美元就能拿下,老外們哪見過這場面。

這不白送嗎?

Temu官網首頁

相比亞馬遜上的那些牌子貨,這些商品質量可能差點,但幾乎沒有品牌溢價,傻子都知道怎么選。

2018-2020年,短短三年,Temu用戶就突破一億。

盡管2021年的時候,被美國本土企業針對,營收連續半年下滑。

但這玩意,禁你是禁不住的,誰能抵擋便宜的誘惑?

大家應該都記得,拼多多最早是怎么火起來的吧。

和最初的中國消費者一樣,Temu在美國爆火,也是美國消費者你傳我、我傳他的結果。

在薅羊毛這件事兒上,全球人民都一樣。

有人批評說,這些電商平台出海的本質,就是把本國勞動力賤賣了,就該嚴懲。

但問題是,我國在很多方面的工業產能很早就處於過剩狀態。

現在不是賤不賤賣的問題,是我們需要一個足夠大的渠道,去消耗這些過剩產能。

一切吵吵都是虛的,大家的目的是做生意。


03

尾聲


產能過剩的問題,當然不是僅靠電商出海就能解決的。

就算再出幾個拼多多,也無法完全解決。

怎么徹底解決?最有效的當然是產業升級。

如果我國是資源、科技、品牌產能過剩,那還愁什么?怕不是做夢都要笑醒。

但我們過剩的,是工業品產能。

工業品產能過剩的結果是,商品廉價,但會擡高資源價格,壓低工業品的利潤。

工業利潤減少,意味着資本家和打工人的總收入減少。如果減少的是資本家,那連資本都吸引不到了,所以只能犧牲打工人。

意味着,打工人會很累。三班倒,996,內卷就是最好的形容詞。

打工人可支配時間、收入減少,消費力降低,惡性循環中,遲早有一天連拼多多都玩不轉了。

但在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產業升級,又有兩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1. 一個是既得利益者的阻撓,包括國內的老資本,以及國外人爲制造的學術、技術瓶頸。

2. 高端就業崗位擴大,低端就業崗位縮小,數以億計的“低端”人口該怎么安頓,失業潮怎么解決。

資本的原始積累是殘酷的,中國作爲後發工業化國家,沒辦法像歐美人以前那樣直接壓榨殖民地,所以……

言盡於此吧。

這兩年,大家都不容易,錢包更不容易。

理性消費,但別自虐,對自己好一些。(全文完)



標題:消費者終於活成了爹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5758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