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逼盡頭誰爲峰,一見馬斯克道成空。

馬斯克吹牛,與常人不同。

首先他吹得很有水平,沒點知識儲備,真聽不懂說什么。

其次非常高尚,引領能源革命的宏圖計劃、人類延續的火星殖民計劃、腦機接口技術等等。

更厲害的是,他吹過的牛,基本都能實現。

特斯拉電動車就不細說了,即宏圖計劃的一環。

火星殖民計劃,也有新的進展。

周六,鐵皮飛船—星艦再次升空。

太空艙完成了與助推火箭之間重要的 "熱分期 "分離,而這在4月份的試飛中未能完成。

眼看着,飛船就要被推入近地軌道,甚至實現軟着陸!

可惜意外降臨,8分鐘左右,火箭輸出信號突然失聯,計算機做出自毀決定。

夜空中的煙火,引燃了所有人的熱情。

看老馬那激動的雙眼和雙手,明顯是對結果非常滿意。

一小時後,他在 X 上寫道:"祝賀團隊 @SpaceX 團隊!"

這一次,離星艦1.0發射的全部目標,也就是實現軌道級的重復使用,已經非常接近了。

下一發SN26,大概率是進行加油版測試不降落。

而SN27,也許就能執行第一次星鏈2.0任務。

以SpaceX的效率,搞不好明年就整活了。

到那時,馬斯克曾經吹的牛逼,將开始真正兌現。


01

馬斯克:烏拉!


早些年,NASA要發射衛星,主要靠洛瑪和波音提供火箭。

這兩兄弟,心都是黑的。

每次跟NASA合作,起碼都要坑你一大筆。

看我不順眼?要不你找別人合作去?別人能幹這事兒嗎?

不能。

但長期這么搞下去,實在頂不住。

想當年,德爾塔IV型中型火箭把11噸貨送上近地軌道,花了1.6億美元;人家中國的長徵三號乙,同樣送11噸貨,報價才6000萬美元。

地主家也沒余糧啊。

2008年,NASA推出“商業運輸服務”項目競標,給場外人一個機會,降低一下成本。

當時,美國已經有不少航空公司,大多是頂級富豪想圓自己的航天夢,搞的一些私人機構。

比如谷歌創始人的行星資源公司,英國符號布蘭森的維珍銀河公司,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公司,等等等等。

當然,還有馬斯克的SpaceX。

最終,是SpaceX和軌道ATK公司拿下訂單。

NASA要求兩家都送20噸貨到近地軌道去。

SpaceX需要發射12次,花費16億美元;ATK需要發射8次,花費19億美元。

前者成本相對低點,後者效率相對高點,相差不大。

兩者差就差在,馬斯克這個人,太能吹牛了。

ATK的技術雖好,但不會畫大餅,很快資金就出了問題。

老馬一頓忽悠,可重復使用的獵鷹火箭名聲大噪,資本家們排着隊跑來送錢。

包括NASA本身,早在2006年,一看到馬斯克寫的PPT,馬上拍手叫好,拿出3.96億美元。

小老弟,我看好你!

總而言之,SpaceX的崛起,離不开NASA的扶持,更離不开資本的支持。

否則就NASA的錢加上馬斯克自己的2億美元,哪裏夠燒的。

邏輯很簡單,連NASA都看好他,咱還有啥不認的呢?

錢就這么譁譁來了。

有錢好辦事。

馬斯克拿着錢到處挖人,特別是NASA的研發人員,蹭蹭一個接一個跳槽。

SpaceX的技術水平,蹭蹭一節接一節上漲。

當然,資本家和科學家們並不傻。押寶的背後,除了信任,更因爲馬斯克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航天路线。

馬斯克這個人吧,雖然滿嘴跑火車,但他吹的牛,基本都實現了。

就算他再腦洞大开、點子再奇葩,也未必沒有搞頭!

就拿不鏽鋼造宇宙飛船這事兒來說。

不鏽鋼是個好東西:易加工、強度高、耐高溫,最關鍵是便宜。

唯一的缺點,就是太重了——這在航天領域是致命的。

所以這么優秀的材料,一直被各國航天局冷落。

但並不是不能用。

想當年,美蘇搞軍備競賽,鉚足了勁造战鬥機。

因爲空氣摩擦力太猛,飛行器耐不住高溫,速度一直就上不去。

毛子腦門一拍,直接用不鏽鋼造了一批米格25。

什么?太重了?我直接把馬力加到MAX,就是幹。

雖然空重過大,載不了多少東西,但速度輕松甩开同時代的導彈。

什么空氣阻力,你盡管摩擦,斯拉夫人那是出了名的不怕死。

美國人一度被嚇得夠嗆,但還是不敢嘗試。

咱們啥體質,俄國人啥體質,能比嗎?

蘇式暴力美學代表作——米格25战鬥機

同樣不怕死的,還有印度三哥。

印度教講究的就是修來世,今生的命算個球。

看到蘇聯大哥的米格25威震全球,三哥立刻就悟了。

於是,爲了省錢、爲了雄起,印度用不鏽鋼造出GSLV-MK3大型運載火箭,亮瞎世人的眼睛。

三哥的火箭,跟SpaceX的星艦,不能說有點相似,簡直一毛一樣。

講究的就是一個字:大。

缺點也都是一個字:重。

別看粗大又笨重,印度牌火箭射了幾次,穩穩當當的,表現真不錯。

雖然有效載荷低了點,大不了多射幾發嘛,最終效果一樣的。

未來,三哥還打算坐這玩意上天,去找梵天大神聊天。

GSLV-MK3(LVM3-M4)運載火箭

不鏽鋼能造战鬥機,能造大火箭,憑啥就不能造大飛船?

馬斯克:我(的員工)也不怕死,幹他丫的。

說幹就幹。


02

Boom!Boom!Boom!


馬斯克的一貫風格就是:帥氣+低成本。

帥就不說了。

成本要是太高,不僅自己虧出血,投資人也必罵娘。

更關鍵的是無法商業化,沒幾個人能消費起。

總之,就得用不鏽鋼,而且還是各位廚房裏刀叉鍋鏟用的那種,最最最普通廉價的304不鏽鋼。

這玩意,买幾百噸,也就馬斯克一頓飯錢吧。

具體思路也不復雜,就是復制毛子那套玩法:大力出奇跡。

管你多重,我多裝幾台發動機,照樣送上天。

別看SpaceX只有一款小型發動機技術,但它的並聯技術屬實牛逼。

中型火箭用9台,大型用27台,不夠就再加。

今年上天爆炸的那個大火箭,就用了33台發動機。包括24個猛禽發動機、3個助推器和3個主發動機,馬力達到7.6萬噸。

總之上天是沒啥問題。

印度人都行,有NASA背書的SpaceX,沒道理不行。

既然能行,那就开幹。

馬斯克就是馬斯克,不僅想法奇葩,做法也跟鬧着玩似的。

很多人都好奇,爲啥星艦的研發速度那么快,一年可以飛那么多次。

因爲人家野啊。

SpceX的研發模式,又叫“快速失敗”模式。

即生產大量的原型機進行測試,邊測試邊改進,用硬件成本換取時間。

直接大棚焊接,現裝現改,大膽設計。

和咱們的建築工地,估計都沒啥區別。

反正是露天的,隨便操作,隨便炸。

整個SN系列,就是一路炸過來的。

2020年2月28日,SN1地面壓力測試,boom。

2020年3月9日,SN2通過壓力測試。

2020年4月3日,SN3低溫強度測試,boom。

2020年4月27日,SN4通過低溫耐壓測試,靜態點火試驗,boom。

2020年8月4日,SN5完成150米跳躍飛行。

2020年9月3日,SN6再次完成150米跳躍飛行。

2020年9月22日,SN7破壞性測試。

2020年11月10日,SN8完成12.5公裏高空飛行,落地時,boom。

2021年2月2日,SN9再次高空飛行,落地boom。

2021年3月3日,SN10再再次高空飛行,成功落地,但幾分鐘後boom。

2021年3月30日,SN11下降時就boom。

短短一年,一口氣炸了11個,馬斯克炸出了心得,認爲沒必要再搞SN12-SN14,反正都要炸的。

直接從SN15搞起,炸了再改進!

2021年5月5日,SN15完成10公裏高空飛行,並成功着陸。

既然成了,那SN16-SN19也不用再搞,一步到位上太空,SN20直接上。

於是,SpcaX开始一遍又一遍刷新人類歷史最高火箭記錄。

整個SN20,50米的飛船,70米的火箭,一共120米高,有效載荷超過100噸,直接刷新了土星5號的記錄。

然後,又炸了。

今年4月炸的那款,已經是SN24,上周末炸的是SN25。

就像前11代一樣,每一次爆炸,都有很大價值。

就拿這次說吧。

如果不是最後失去了聯系,這次很有可能實現了近地軌道飛行,甚至實現軟着陸。

先不說火星移民那些。

只要星艦能成功把飛船送上近地軌道,現代社會的商業格局就會改變。

此前,把一公斤貨物送上太空,成本是2萬美元。

而根據馬斯克的估計,一旦鐵皮星艦形成規模,每公斤的成本甚至能降到13美元。

13美元是什么概念?

屆時,普通人實現航天夢,就完全成爲現實了。

同時,洲際旅行也將變得非常方便。

比如,我要去加拿大,現在的民用飛機至少要12個小時。

但從太空去,時間將縮短到1個小時。

既便宜,又快。

再比如物流。

我人在廣東,上午下單一桶德國黑啤,下午就到了,晚上直接上餐桌喝起。

想想都美!

到那時,地球村才叫“地球村”。

等太空飛機取代部分低空飛機,不斷賺取利潤,企業就有足夠的錢去改進飛行器。

不斷試錯,不斷爆炸。

直到某一天,其動力足夠在行星之間穿越。

這不是科幻。

這一天,不會太遠了。


03

尾聲


想必不少人都費解,爲啥馬斯克那么急,非得趕着這兩年上太空。

除了商業因素,也有人生苦短的無奈。

馬斯克1971年生,今年已經52歲。

美國的平均壽命是76.6歲,一般富豪的壽命會更長些,就算他能蹦躂到100歲,也還就剩40多年光景。

按正常發展速度,他到死都不可能看到登陸火星。

他沒有時間等技術逐步完善,必須盡快推動技術迭代,盡可能獲得更多數據,加速研發。

即便飛船沒問題了,從地球飛到火星,至少要半年,還得驗證這半年的補給問題,以及宇航員培訓、前哨基地建設等一系列問題。

時間真的太倉促了。

我們的時間,又還剩多少呢?

近十年,SpaceX布局星鏈時,國內互聯網大廠一邊布局PDD,一邊說衛星手機通訊是假消息;當馬斯克、黃仁勳押注OpenAI時,國內一邊布局社區團購,一邊說我們的人工智能獨步天下,大洋彼岸20年都無法超越。

如今被啪啪啪打臉。

講真,造火箭,尤其像馬斯克這樣用鐵皮造火箭,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

但是,只有一個人去做,他就成了最特別的那個——某一種可能的未來,被掌握在他手中。

等別人成功了,再幻想着像特斯拉那樣,人家开源技術,跟着喫肉。

萬一他說不呢?

電車有油車做對手,才需要小弟打开市場。

未來的太空市場,目前來看就SpaceX一家,誰跟他競爭?

後來者,連湯都沒得喝。

這僅僅只是選擇上的區別。



標題:馬斯克吹的牛,即將實現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5436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