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穩就業“組合拳”
報告正文
事件:4月2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穩就業穩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
穩內需、穩就業相輔相成。促消費政策側重改善服務消費供給,穩投資側重既有政策落地
消費方面,除了繼續撥付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資金外,政策後續還將通過建立育兒補貼制度、創設專項再貸款工具等多維發力。發改委副主任趙辰昕透露第二批以舊換新補貼資金已撥付到位,後續仍有1400億元待分配額度。服務消費方面聚焦供給側,央行副行長鄒瀾表示“着重從服務消費供給側發力,聚焦文旅體育、餐飲住宿、教育培訓等重點領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預計配套再貸款工具將加快落地。值得關注的是,趙主任明確表示“將建立實施育兒補貼制度”,此舉既可穩定人口長期趨勢,又能短期提振相關消費。
投資方面,政策着重加快項目落地,通過政策性开發性金融工具破解資本金缺口問題。本本次發布會實質是對4月政治局會議決策的深化落實:一方面,發改委提出“力爭6月底前下達2025年‘兩重’建設和中央預算內投資全部項目清單”;另一方面,爲解決項目建設資本金不足問題,發改委表示“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從投資方向看,政策重點支持工業軟件更新、消費基礎設施、充電設施、停車位建設等方面。
多維度挖掘穩就業空間。就業公共服務加碼,以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爲重點精准施策
會議部署的穩就業舉措以 "擴容" 與 "增效" 爲核心,既注重傳統領域挖潛又着眼新動能培育。在就業空間拓展上,政策通過新質生產力、消費熱點、重點工程、民生服務四大領域政策激勵,同步推進城鄉基層、中小微企業崗位开發與大企業集中招聘。政策落實上,既加速兌現穩崗返還、費率降低等存量政策,又以 667 億元中央補助資金強化保障,更通過提高專項貸款額度、擴大穩崗返還比例等增量政策精准滴灌。
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困難人員三大群體爲穩就業保障重心。針對青年就業,17 條專項措施與就業服務攻堅行動着力破解結構性矛盾;面向農民工群體,以工代賑、外出務工與就近就業並重,目標鎖定 3000 萬脫貧人口務工規模;困難人員幫扶則通過 “兩優惠三補貼”政策,包括貸款優惠、稅收優惠和培訓補貼、崗位補貼、社保補貼等兜牢就業底线。
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更加精准、完善,通過專場招聘、技能培訓方式等助力勞動者精准對接。就業公共服務方面,動員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人力資源服務企業,面向受關稅影響的城市、園區等,組織專場招聘,定向投放崗位,幫助勞動者轉崗就業。在能力建設層面,"技能照亮前程" 行動創新 "四位一體" 培訓模式,推動培訓與崗位精准對接,尤其針對受關稅影響企業开展在崗轉崗培訓,既提升勞動者競爭力,又助力企業穩崗留工。
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央行繼續強化民營經濟金融支持和融資配套機制建設
作爲市場經濟重要組成,民營經濟對經濟短期修復、長期轉型均影響較大。2023年,民營企業佔全國企業總量的比例已達92.3%,貢獻超五成進出口規模和九成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且我國民營企業與中小企業互爲主體,民企90%以上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中90%以上是民企,均指向民營經濟是我國穩就業、促內需、推動經濟轉型的重要參與主體。
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強有力的金融支持或是後續重點。會議中,央行指出運用科技創新再貸款等結構性工具,持續加大對科技、綠色低碳、消費等領域民企的信貸支持,同時要求金融機構穩定信貸投放,避免抽貸斷貸,保障外貿民企資金需求。直接融資領域,央行提及發揮債券融資支持工具作用,推廣 "兩新" 債務融資工具擴大發債規模,推出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服務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並完善跨境投融資政策提升外資利用效率等。
融資配套機制建設方面,央行提出推廣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研究建立民企增信制度。針對民企融資面臨的信息不對稱與信用不足難題,信息平台整合稅務、交易等多維數據信息共享,或可降低金融機構風控成本;同時,增信制度通過政府擔保等機制提升企業信用等級,破解 "不敢貸、不愿貸" 難題。同時,金融與財政、產業政策加強與金融工具聯動,從制度層面重塑銀企信任關系,爲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制度基礎。
注:內容節選自申萬宏源宏觀2025年4月28日發布的《打好穩就業“組合拳”——穩就業穩經濟新聞發布會學習理解》,分析師:趙偉、賈東旭、侯倩楠
標題:打好穩就業“組合拳”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6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