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PEEK材料繼續領漲兩市,中欣氟材6天4板,聚賽龍漲超10%,新瀚新材、同益股份漲超5%,沃特股份、華密新材、凱盛新材、肯特股份等跟漲。

機構表示,PEEK材料憑借其優異的性能,廣泛應用於多個領域,未來有望成爲人形機器人減重的重要材料,帶動千億級市場空間。國內企業如中研股份、沃特股份、凱盛新材等在PEEK產能和技術上取得突破,未來有望加速國產替代,佔據更多市場份額。


​​需求邏輯的重構​


當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概念持續發酵時,一種名爲聚醚醚酮(PEEK)的特種工程塑料近日正成爲機構研報中的焦點。機構的測算模型揭示了一個關鍵轉折——PEEK正從“高性能選項”變爲“不可替代的剛需”。

以特斯拉Optimus爲例,其傳動系統的齒輪、軸承等核心部件必須使用PEEK材料。原因在於,傳統金屬無法同時滿足輕量化(比鋁輕50%)、高強度(比鋼高8倍)、耐高溫(260℃持續工作)三重極限要求。更關鍵的是,機器人關節需承受200萬次以上的動態負載,而PEEK的耐疲勞性是尼龍的10倍以上。

東吳證券預測,單台人形機器人將消耗6.6-8公斤PEEK,按2030年全球150萬台產量估算,僅此領域將帶來1.2萬噸年需求,相當於當前全球總產能的80%。這種需求邏輯的質變,正在重塑整個產業鏈的價值分配。

此外,新能源汽車與半導體設備的需求同樣不容小覷。比亞迪已在其800V高壓平台中使用PEEK材料絕緣部件,而阿斯麥極紫外光刻機的真空腔體密封圈也开始採用PEEK替代金屬。

華泰證券指出,這些應用場景的疊加效應將在2025年後形成規模爆發,預計到2027年全球市場規模將突破85億元,中國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4%。


產業狂熱背後


全球PEEK產業格局的顛覆性變化,成爲機構看多的底層邏輯。

回顧過去十年,英國威格斯、德國贏創、比利時索爾維三巨頭壟斷80%的市場份額,但這一局面正被中國企業打破。中研股份自主研發的5000升反應釜技術,使PEEK樹脂純度達到99.99%,成本較進口產品降低40%,直接打入特斯拉供應鏈。

更具战略意義的是上遊原料的自主可控,PEEK的核心原料氟酮(DFBP)曾被日本企業以每噸25萬元高價壟斷,如今新瀚新材、中欣氟材等企業已將氟酮產能擴張至全球70%以上,並將價格壓低至12萬元/噸。這種“釜底抽薪”式的突破,使得國產PEEK不僅實現自給自足,還开始反向供應海外巨頭。

政策層面,“十四五”新材料產業規劃將特種工程塑料列爲重點發展方向,技術攻堅和產能擴張迎來政策紅利期。

據機構預測,中國PEEK產能將從2023年的7000噸增至2025年超1萬噸,全球佔比由15%躍升至40%。中信建投指出,產能擴張伴隨技術代際跨越,碳纖維增強型PEEK彎曲強度達500MPa(較基礎型提升3倍),其高端產品毛利率超60%,目前國內僅少數企業掌握該技術。技術壁壘促使產業鏈利潤向上遊集中,氟酮生產商毛利率45%-50%,改性制品環節則約35%。

但產業狂熱背後亦有隱憂。當前國內規劃的PEEK產能已達2.3萬噸,而2023年實際需求僅2000噸,階段性過剩可能引發價格战。此外,技術替代的陰影始終存在。德國贏創最新研發的PEKK材料採用低溫成型工藝,可能衝擊PEEK在復雜結構件中的應用。

有機構進一步指出,更值得關注的是標准缺失帶來的不確定性,醫療級PEEK需3-5年臨牀驗證周期,而人形機器人材料尚未建立統一的疲勞測試標准,這可能導致商業化進程延後。



標題:輕量化浪潮,PEEK板塊迎風起勢,中欣氟材6天4板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6230.html

轉載僅爲傳播優質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