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走向世界的路還有多遠
白酒全球化不是什么新鮮話題了,白酒進軍國際市場的步伐從未停過,但是,“零敲碎打”式的試探,始終未成規模。
中國酒業近兩年處於調整周期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從需求端來看,人們的收入預期不樂觀,因此當下就選擇降級消費,疊加對健康觀念的追求,從而減少了對煙酒的需求;房地產行業不景氣使得白酒消費場景減少;再有就是白酒消費群體迭代,年輕人對白酒的態度尚不明朗。種種因素共同促成了國內白酒需求不足,銷量不振的局面。
供給端和渠道方面,據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2024中國白酒產業發展年度報告》指出,國內從事酒類流通行業的注冊企業多達940萬家,另根據相關財報數據顯示,多數上市白酒企業2024年營收增速放緩,個別甚至負增長,上市頭部企業業績尚且如此,就更別說中小企業了。
概括起來就是國內市場飽和,市場競爭激烈,在這種情況下酒企的目光自然就向國外轉移,因此全球化和年輕化就又提上了議程,因爲全球市場和年輕市場還是兩片藍海,只要能打开,就有無限可能。
白酒全球化現狀
增速較快,但佔有率很低。2024年1月-10月,中國酒類出口總量爲6.2億升,出口總額爲14.9億美元,同比增速均超6%。其中,白酒是出口酒第一大品類,出口額爲7.2億美元,同比增長14.1%;出口量爲1275萬升,同比增長3.3%。
再看往年白酒出口數據,2022年白酒出口量約爲1.6萬千升,出口額超6億美元;2023年出口額則達到了8.05億美元,近兩年白酒出口額平均增速約15%,增速是比較快的,但和其它知名烈酒相比,差距還是很大,2022年威士忌在全球酒精飲料所佔份額爲15.27%,而白酒卻不足1%。
向頭部集中,兩級分化嚴重。國內的白酒市場已經出現了向頭部集中的趨勢,國外上兩級分化的格局則更加嚴重。僅茅台、五糧液、瀘州老窖三家酒企的海外營收就佔到白酒總出口額的70%以上,中小酒企國際化參與度不足5%。
之所以會形成這種格局,主要還是企業實力層面的原因,受資金、技術設備等硬件條件的限制,中小酒企在海外渠道建設有相當的難度,因此只能把經營重心放在國內。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頭部酒企都加緊了國際化布局。
貴州茅台加速了國外渠道建設,2024年上半年,茅台國外經銷商數量達到106家,公司營銷網絡覆蓋國內市場及五大洲64個國家和地區。五糧液的產品出口覆蓋全球100余個國家和地區,並在亞太、歐洲和美洲設立三大國際營銷中心。汾酒海外市場覆蓋亞洲、歐洲、美洲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00余家海外經銷商,設立超9000家終端店和180多家國外免稅店及中國離境免稅店。洋河產品已覆蓋區域涉及六大洲、80個國家和地區,並在多個國家建設白酒文化體驗中心。瀘州老窖設立了瀘州老窖國際發展(香港)有限公司等三家境外子公司。
由政府主辦的推廣活動也給白酒出海提供了契機。2023年,四川省經信廳主辦了“川酒全球性”活動,以五糧液、瀘州老窖爲代表的川酒先後走進澳大利亞、日本以及歐洲等地進行產品宣傳和品牌推廣。次年,貴州省商務廳主辦了“黔酒全球行”活動,茅台、習酒、珍酒、國台等黔酒品牌相繼走進韓國、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此類活動有助於加強企業與當地組織和經銷商的合作也能幫助企業,了解當地的消費習慣和飲用偏好。
白酒出口地目前以發達國家和地區偏多。2024年1月至10月,白酒共向93個目的地市場進行出口,以出口額爲標准,前三甲爲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美國。其中香港出口量較往期增長2.4%,出口額爲2.09億美元,同比增長43.4%,保持穩定增勢。香港和澳門不僅自身是重要的白酒消費地,也是白酒銷往其他地域的踏板。
香港在白酒出口過程中起重要的橋接作用,去年10月份香港大幅下調了烈酒稅,新的關稅政策爲進口價200港元以上的烈酒,200港元以上部分的稅率由100%減至10%;進口價在200港元或以下的烈酒,稅率則維持不變。關稅的下調預計,會大幅提升白酒在香港的出口份額。
除了中國香港,在2024年1月-10月中國白酒出口的前十大目的地中,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法國等發達國家的出口額也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美國的出口額、出口量雙增長,出口額直逼中國澳門,位列第三。法國的出口額同比增長127.8%,出口量增長47.1%,兩項指標增幅均位居首位。
白酒海外消費群體中華人、亞裔和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其中華人和亞裔的佔比要超過外國人。原因在於華人和亞裔對中國白酒文化有一定的認同感,消費場景也集中在節日慶典之時,如春節和中秋,並常與中餐搭配飲用。外國消費者對白酒更多的是嘗鮮的態度,或拿白酒來調試雞尾酒,如用汾酒調制的“中國馬天尼”,但還沒有培養起日常消費白酒的穩定習慣。和相聲的境遇一樣,走出國門,但是聽相聲的也還是華人,白酒目前也還是沒有做到“破圈”,跑到海外,但依舊賣給華人,只有打通外國人的味蕾,可能才真的算出海成功。
白酒全球化遭遇的障礙
白酒全球化進程中面臨着文化認同、貿易壁壘、渠道建設、標准制定等多方面的障礙。
首先在文化認同方面,白酒自身帶有較爲強烈的文化屬性,地域色彩濃厚,普適性較差。想要外國消費者認可白酒,首先就要講好白酒故事,成功佔領國外消費者心智。其實相比低度酒,烈酒普遍更難走向世界,因爲各國都有當地認可度較高的品類存在,如英國的金酒、俄羅斯的伏特加、美國的威士忌等,外來品類很難代替本土酒在心目中的地位。
另外白酒通常和中餐搭配出現,中式餐飲文化與西方存在較大差異,還有一些飲用習慣的不同,比如西方消費者習慣於飲用酒精度數在40-46度之間的飲品,而白酒的主流酒精度數在52-53度。
高額關稅也給白酒出海加大了難度。一些國家針對烈酒設置了多重稅收,以美國爲例,白酒在美國進行出售不僅要繳納關稅和所得稅,還要繳納社會保障稅等多種稅種,這嚴重影響白酒在當地市場的推廣。據茅台和汾酒的內部工作人員透露,在目前涉及的出口地國家中,大多數關稅都在50%以上,少部分國家的關稅甚至超過了200%。這不僅提高了白酒的出海成本,也削弱了其價格競爭力。
各國針對烈酒也都有不同的政策法規,如沙特地區禁止飲酒,超市出售飲品均不含酒精;美國多州的普遍飲酒年齡爲21歲;新加坡禁止在公共場合飲酒等。白酒企業在產品銷售時需要根據出口地的法規政策作適應性的調整。
在渠道方面,海外渠道建設要比國內難度要更大。國外的分銷體系與國內不同,白酒企業出海需要找到當地的經銷商或者建立自己的銷售網絡,這就涉及到物流、倉儲、合作夥伴的選擇,鑑於白酒在海外市場的开拓尚處於品牌先行的初級階段,銷售前景不明確,國內知名品牌,如茅台、五糧液在國際的知名度不如國內,所以白酒企業較難與當地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從而導致渠道建設的難度較大。
白酒出海的一些建議
盡管白酒出海面臨多重阻撓,但也有新的機遇,全球酒精飲料市場龐大,目前仍有發展壯大的趨勢。據Statista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烈酒市場規模已增長至4844億美元,且規模在擴大,預計2025年將達到6031億美元。中國作爲世界三大烈酒生產國之一,白酒出口的潛力巨大。
白酒若打破海外銷售瓶頸,可以向以下幾個方向轉變。
不僅要“走出去”,還要“走進去”。打造全球可感知和認同的價值體系,深入調研國際市場,了解當地消費習慣,讓白酒文化、飲用白酒獲得當地消費者的認可,通過本地化運營,實現在當地市場扎根。
白酒的全球化推廣路徑可參考白蘭地和伏特加。伏特加幾乎是全國各地酒吧調酒消耗量最大的酒,白蘭地也作爲調酒基酒在世界流行。而平時很少看到原產地之外的人單獨喝白蘭地和伏特加。這就給了白酒出海以啓示,但不是讓白酒去和白蘭地、伏特加去競爭調酒的名額,而是結合海外市場消費者需求和人群特點調整產品結構,推出更多適合國際消費者的新產品,如低度化、多樣化的白酒產品。當然調酒也可以嘗試,可以與國際烈酒或其他飲品混合調制的創新產品,如白酒雞尾酒、醬香拿鐵等。
借助數字營銷創新,白酒企業可以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場。TikTok等社交媒體平台的興起爲白酒海外直播帶貨提供了新的渠道。企業可以通過直播展示白酒的釀造工藝、文化內涵及與美食的搭配方式,吸引海外消費者的關注和購买。
從現實來看,白酒的全球化還有較漫長的路要走。白酒目前仍處於地域色彩濃重,全球市場的認可度不高的階段,對白酒企業來說,初期开拓市場、培育消費的階段是最爲艱難的,但只要跨過艱難,就能迎來一片坦途,帶領白酒走向絢麗的世界舞台。
標題:白酒走向世界的路還有多遠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0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