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1、宏觀政策會加大力度保障實現5%的經濟目標。一季度來看,政策節奏並不快;隨着對等關稅落地,政策加碼時刻已經到來。3月23日李強總理指出將在“必要時推出新的增量政策,爲經濟持續向好、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已到“必要時”。

2、政策關鍵在3個問題,即節奏、力度、方向

從政策節奏來看,4月政治局會議是重要的時間窗口。一方面,政策出台越早,經濟的損失越小,所以儲備到下半年出的政策可能會提前到二季度;另一方面,參考去年924後的一攬子政策,穩增長是涉及各個部門的系統性政策,需要一定時間研判形勢、確定政策。

從政策力度來看,必然會加大力度穩增長,但政策思路仍然遵循高質量發展的邏輯。保障實現5%增長目標可能並不意味着大放水式的強刺激,堅持高質量發展仍然是主要思路和邏輯,在穩增長的同時,仍然會兼顧債務風險的平衡,並通過結構性改革釋放經濟活力。

從政策方向來看,按照潛在空間從大到小排序:消費>房地產>基建投資>制造業投資。今年1-2月制造業投資增長9%,基建投資(含電力)增長10%,進一步擴大基建和制造業投資的空間並不大,而年初社零增速只有4%,消費的潛在空間都比投資要大得多。另外,房地產銷售和投資仍然偏弱,也存在一定的潛在空間。

3、我們認爲穩增長的政策選擇很多,接下來的系統性政策可能會有三個重點:①防止出口風險擴散→②調整需求結構→③擴大政策規模。下面我們將討論這三個方向裏,可能的政策選擇:

(1)防止出口風險擴散,主要是穩定出口鏈企業和就業,減輕關稅衝擊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可選的政策包括:

①擴大出口退稅規模,參考2017-2018年出口退稅率提高0.6個點,對應出口退稅增加近1700億,達到2萬億左右。

②降低非美國家的進口關稅、提高對非美國家的出口補貼(要在避免貿易摩擦和反傾銷調查的前提下),鼓勵企業擴大非美市場。如上輪貿易战期間,2018年對美進口加徵反制關稅,同時降低非美國家的進口關稅,全年我國關稅總水平下降近四分之一,從上年的9.8%降至7.5%。

③促進出口轉內銷,部分產品可以給予一定補貼,比如按出口退稅的標准補貼,或是參與國內市場的“以舊換新”補貼。

④加大財政補助失業保險的力度,讓參保的失業人員都能順利領取失業金,減輕出口鏈失業帶來的消費衝擊。從調查失業率口徑來看,2023年末2400萬城鎮調查失業人員裏,只有352萬人領取失業保險,受益率只有14.7%。

⑤參考2020年,可能會有階段性的出口企業稅費緩繳,減輕流動性壓力,支持企業渡過難關。

(2)調整需求結構,主要是激發國內需求,外需走弱、內需接力。可選的政策包括:

①現有的消費補貼可以提高幅度。舉例來說,可以把目前家電汽車手機等產品的補貼力度上調10個點,如手機補貼15%、至多500元,可以上調至25%、至多1500元,其他產品以此類推。

②將補貼範圍擴大至服務消費。可以考慮交通出行(如公交地鐵、鐵路等)、餐飲、酒店住宿、旅遊景點等方面,參考家電“以舊換新”,對這些服務消費給予10%-20%的消費補貼,並且提高頻次,比如可以考慮每月(或季度)每人每類服務消費一張補貼券,擴大補貼人群的覆蓋面。

③允許合理用途提取公積金、醫保個人账戶資金。許多城市對公積金提取和醫保個人账戶使用有較大限制,應該允許合理用途的提取,以減輕居民收支壓力。公積金方面,所有租房、購房、裝修等相關用途都可以允許提取;醫保個人账戶可以允許各地借鑑2021年之前北京市的政策,個账資金存至個人銀行账戶,不限制使用方向。

④擴大貨幣化安置規模,並加快落地。去年10月通過貨幣化安置的方式支持100萬套住房改造,可以考慮擴大規模,如擴圍至200萬套。另外,前期貨幣化安置落地較慢,需要加快政策的落地。

⑤其他房地產政策,一方面,常規的降低公積金貸款利率、降低商貸利率還有空間;另一方面,專項債收儲商品房加快推進。去年10月提出專項債收儲商品房,時隔半年,進展偏慢,可以加快形成方案推進,必要時加大收儲力度,促進各城市供需平衡。

⑥擴大投資的兩個方向,一是支持人工智能等新質生產力方向的投資布局,二是在養老和醫療等領域的“補短板”投資。

(3)擴大政策規模,主要是財政和貨幣等總量型政策的擴張

①財政方面,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是調整支出結構、提高穩增長效率。在出現極端壓力之前,可以調整現有財政資金的使用結構,如8000億用於“兩重”的特別國債,可以調整用於產業投資、促消費、穩定出口就業等方面,提高現有政策的穩增長效率,如去年7月調整3000億超長期特別國債用於設備更新和以舊換新。第二步,財政政策加力,如4月6日《人民日報》指出“財政赤字、專項債、特別國債等視情仍有進一步擴張空間”。

②貨幣政策方面,及時降准、適時降息,穩定社會信心和金融市場預期,引導融資成本繼續下行。此外可以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精准支持受關稅衝擊的出口企業,如擴大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規模和覆蓋面、引導金融機構提高對出口企業的信貸投放比例等。

風險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預期;政策調整風險;政策理解偏誤。

注:本文來自東吳證券發布的《應對關稅衝擊,逆周期政策還有哪些可選項?》,報告分析師:蘆哲 S0600524110003,佔爍 S0600524120005



標題:應對關稅衝擊,逆周期政策還有哪些可選項?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0965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