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雲:“百草回芽,百病引發”。人體機能在春季开始活躍,新陳代謝旺盛,這個時候很容易腸胃不適、肝火旺溼熱等。

圖片來源於版權圖庫,請勿轉載

春季飲食原則是:省酸增甘,甘入脾而能補。

爲了生發肝氣,春季飲食應以清淡爲主,避免油膩生冷的食物,建議大量攝入營養豐富的新鮮時蔬。“蔬”即爲疏通、通利之意,春季多喫蔬菜更被視爲養生的道理。

節令時蔬,益健五髒

韭菜、茼蒿:增食欲,養脾胃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韭菜最爲鮮美的時候,有“早春韭菜一束金”的說法。

韭菜作爲开胃的一道下飯菜,不僅入口鮮嫩,還含有植物性芳香揮發油,散發出獨特的辛香,能夠增進食欲。

食用韭菜應選用新鮮嫩韭,老韭菜含有大量粗纖維,不易消化,一次不可食用過多。

展开全文

圖片來源於版權圖庫,請勿轉載

除了韭菜,茼蒿也是一種養胃好菜,研究證明,茼蒿含有豐富的鉀,能調節體內水液平衡代謝,利尿消腫;其內含的膽鹼具有降血壓、補腦的作用;大量的膳食纖維也有利於幫助糖尿病人穩定血糖

圖片來源於版權圖庫,請勿轉載

茼蒿莖葉同食、鮮嫩可口,其含有一種特殊香味的揮發油能起消食开胃的作用,不過在烹飪茼蒿時要注意務必用旺火快炒。這是由於茼蒿含有芳香精油遇熱易揮發,會減弱健胃作用。

同時要注意,茼蒿香辛滑利,脾虛泄瀉者不能喫太多

菠菜、香菜:解膩开胃

圖片來源於版權圖庫,請勿轉載

菠菜富含植物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清爽解膩,是標准的低熱食品。

同時,菠菜是葉黃素的最佳來源之一,這種營養素對於預防眼睛衰老導致的“視網膜黃斑變性”十分有效。

圖片來源於版權圖庫,請勿轉載

香菜是一種調味蔬菜,含有黃酮類多酚類、揮發油、維生素、蘆丁綠原酸等,帶有特殊的香氣,能促進胃腸蠕動,具有开胃醒脾的作用。

香菜不適合大量食用,容易氣虛的人,或服用含白術、牡丹等藥物時,不適合食用香菜。

豆芽、西蘭花:補營養,疏肝氣

圖片來源於版權圖庫,請勿轉載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裏誇贊豆芽“清心養身”,有着利五髒、清熱毒、祛溼氣、健脾胃的作用。我們常喫的有黃豆芽和綠豆芽

黃豆芽含蛋白質、脂肪、糖、粗纖維、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可以爲人體補充多種營養。

綠豆芽,則有利於肝氣疏通,其中的葉綠素能分解人體內的亞硝酸胺,進而起到預防直腸癌等多種消化道惡性腫瘤的作用。

圖片來源於版權圖庫,請勿轉載

西蘭花富含維C成分,這種物質在人體內能有效促進肝髒的排毒功能。中醫認爲它有益肝氣循環、代謝,經常食用西蘭花對保護和滋養肝髒具有積極的效果

此外,西蘭花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多種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是日常生活中飽受大家喜愛的減肥佳品。

早春野菜生,喫這一口鮮

只喫時令蔬菜不夠過癮?其實春季還是摘食野菜的好時機,俗話說“春食野,夏喫苦”,這個時候的野菜肥厚、鮮嫩,大家不妨試試下面三種早春野菜,它們的營養價值不亞於時令蔬菜哦~

薺菜:補虛健脾

圖片來源於版權圖庫,請勿轉載

薺菜葉嫩根肥,具有誘人的清香和美味。中醫認爲薺菜味辛甘、性涼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功效,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適宜消化不良、體質衰弱的中老年人。

馬蘭頭:鮮嫩俱齊

中醫認爲馬蘭頭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經常喫馬蘭頭對高血壓、咽喉炎、急性肝炎、扁桃體炎等許多疾病都有好處,而且它的維生素A的含量超過番茄,維生素C含量超過柑橘類水果。

在烹飪手法上既可炒食或涼拌,也可曬成幹菜備用。用嫩馬蘭頭與嫩筍片同炒,其味清香;馬蘭頭氽後切末,燒制肉菜時,用其墊底,可以使菜的色香味俱佳,鮮美爽口,清香誘人。

蒲公英:護肝養胃

圖片來源於版權圖庫,請勿轉載

《本草綱目》中提到:“(蒲公英)解食毒,散滯氣,化熱毒,消惡腫、結核”,蒲公英除了觀賞價值外還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膽鹼、有機酸、菊糖等多種健康營養成分。

蒲公英可生喫、炒食、做湯,是藥食兼用的植物,具有消滅幽門螺杆菌的功效,胃熱體質的人可以喝點蒲公英茶,葉子能用來熬湯,味道與菜湯無太大差別,注意在烹飪時要多放點油,煮久些才能祛除苦味。

圖片來源於版權圖庫,請勿轉載

食用春菜的小貼士

➤ 最好保證每天攝入300-500g蔬菜,深色蔬菜應佔1/2

➤ 用沸水燙一燙蔬菜再食用,雖會令蔬菜失去一些營養,但能去除超過90%的殘留農藥。

➤ 擇菜時要丟棄變質、腐爛的部分,但小心誤丟營養價值高的可食部分,如富含鐵、胡蘿卜素的芹菜葉、萵筍葉等。

➤ 炒蔬菜時,要記得鍋中水开後,蔬菜再下鍋,減少損失加熱過程中的水溶性維生素

  • 供稿:杭州市中醫院

  • 轉載請注明“健康杭州”

供稿:杭州市中醫院

轉載請注明“健康杭州”



標題:清明寧可不喫肉,這些春菜也不能少!養肝、潤腸又護心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0879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