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开啓平權,AI生成內容如洪水猛獸吞沒互聯網,信息不再稀缺,真正稀缺的會變成什么?普通人的“諾亞方舟”又會在哪裏?

知乎近日披露的最新財報中,或許我們能得到一些啓示。

01

首次單季全面盈利,高毛利背後的“專業溢價”

財報顯示,知乎2024年全年營收36億元(人民幣,單位下同),其中第四季度營收8.6億元,經調整淨利潤9710萬元,經調整經營利潤2310萬元,實現全面利潤轉正,遠超市場預期。

這也是知乎上市以來首次實現單季全面盈利,這既是知乎在商業模式、战略判斷和執行能力方面的一次充分自證,也代表着堅守專業價值的內容公司的一次战略性勝利。

付費會員業務作爲知乎的第一大創收支柱,去年全年貢獻17.6億元營收,佔總收入比重已接近一半;同時,月均訂閱會員仍保持着良性增長態勢,從2023年的1450萬增至2024年的1500萬,再度證實了專業內容的吸引力。

截至第四季度末,知乎累計內容創作量達到8.7億,同比增長12.9%,超過7700萬創作者持續引領各行業專業討論風向。知乎的付費閱讀業務也根植於平台優質內容,以“鹽選會員”爲核心,邊際成本較低,毛利率相對更高。因此隨着付費會員業務收入佔比的提升,知乎的毛利率也隨之擴大。數據顯示,Q4毛利率擴大至63%,印證了“專業內容”的變現效率。

“套路化”、“幻覺化”的AI內容越泛濫那些經過時間淬煉的原創/專業內容反而越稀缺。例如,近些年崛起的海外網課平台Coursera、以及有“美版公衆號”之稱的Substack等都是主打優質專業內容、付費訂閱模式。

而素有“高知人群聚居地”之稱的知乎,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其多年來積累起的專家網絡和內容庫,以及形成的交流氛圍,無疑是知乎獨特的內容護城河,也是其堅守這么多年的底氣。

然而,長期以來,這些專業“資本”的商業價值並未得到充分的體現,甚至有被洶湧的AI浪潮所吞沒的隱憂。但事實證明,現階段加速爆發的AI技術,不僅未能如市場猜疑的顛覆知乎,反倒被其抓住這波機遇,加速奔向盈利,並逐步修正市場對於知識社區商業天花板的認知。

但正如公司CEO周源所言,“AI放大專業內容的價值,而非取代它,知乎的未來在於將專家網絡與技術深度融合。”

財報顯示,截至第四季度末,知乎累計內容創作者達7770萬名,同比增長約9%;累計創作量達到8.7億,同比增長越13%。與此同時,第四季度的營運开支則同比下降38%,其中銷售費用同比減少40%,說明內部管理效率顯著提升。

當然,平台能留住內容創作者,並激發他們持續輸出優質內容的動力,根本上需要靠內容投入產出比來拉動。數據顯示,2024年在知乎上獲得收入的內容創作者總數同比增長20%。

02

社區與AI加速融合,打开商業化新空間可期

如果說專業內容是“發動機”,那AI就是“渦輪增壓”。

從國內首批發布自研大模型、拿到備案,並在自研大模型“知海圖AI”基礎之上不斷迭代各項模型能力,包括开源自研大模型推理框架ZhiLight,到卡位AI搜索賽道,再到接入“滿血版”Deepseek-R1,基本勾勒出了知乎在AI战場差異化的路线。

(信息來源:公开資料整理)

過去這一年,知乎已基本跑通了從模型層、應用層再到實際業務層的完整鏈路,並完成了以“知乎直答”爲核心的AI工具的多次迭代。尤其是前幾日剛發布的最新版,直擊AI幻覺這一大行業痛點,給出了自己的最優解。

AI的大規模應用也面臨着普遍存在的AI幻覺問題。對此知乎基於自身優勢不斷提出和優化解法。前不久,知乎直答接入了DeepSeek-R1模型,融合專業內容和推理能力兩大優勢,優質答案產出效率或將提升40%。

AI“能說會道”,但常常胡說八道。目前主流大模型的幻覺率在10-35%之間。而根據斯坦福大學AI倫理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知識類AI幻覺率平均達23.7%。這若是發生在醫療、法律等對准確性要求極高的領域,誤導公衆,後果將不堪設想。

(來源:公开資料)

AI高幻覺率的背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模型是基於概率預測,當信息密度不夠,或者訓練數據比較少的情況下,AI就容易產生幻覺。

反觀知乎直答,因爲背靠知乎,有內容社區作後盾,尤其是匯聚內行人士的專業討論更是知乎的核心優勢和壁壘。比如在AI、數學、機器人等前沿科學技術領域,持續引領專業風向,像馬化騰、張益唐、王興興、DeepSeek等一线從業者和企業大佬都在知乎分享和討論。不誇張地講,知乎不僅是“學術後花園”,現在也成了技術趨勢最前沿陣地。

(來源:知乎APP)

也正因手握豐富的“專業資本”,知乎直答在有效緩解AI幻覺方面具備天然優勢。另外,再加上有Deepseek-R1這樣高性能、低成本的大模型加持,可謂“如虎添翼”。

機構認爲,由於DeepSeek-R1模型邏輯推演與結構化輸出能力見長,在問答等文字生成場景中的表現矚目,同時知乎直答擁有社區龐大的優質語料和超過5000萬篇中英文文獻數據。二者結合之後,模型推理過程在社區專業可溯源語料加持下,將更加准確精密;社區專業內容會通過更強大的推理能力得到結構化輸出,實現搜索結果和解答質量的全面提升。

根據公开資料顯示,知乎通過DeepSeek-R1來進一步盤活其內容生態,短期將優質答案的產出效率或大幅提升40%。而這一效率的增益將轉化爲更高的內容生態活躍度和更大的商業化潛力,例如廣告、付費咨詢等場景的優化。

事實上,知乎已經开始嘗到甜頭了。

在用戶增長層面,過去半年間,知乎直答的月活已從百萬飆升至千萬,增長近10倍;在內容創作方面,到2024年底,知乎社區中的AI相關討論及創作者數量也以兩位數的同比增速快速增長。

而在內容營銷層面,得益於專業討論的“土壤”,知乎成了家電、消費電子行業的重要營銷和消費陣地。根據艾瑞報告顯示,知乎產品的推薦轉化率(從閱讀到消費)達到了50%。同時,考慮到近期知乎亮相AWE2025,進一步預示其將借助AI爲家電消費“內循環”助力,並有望喫到增長紅利,從而爲其營銷服務收入重拾增長奠定了基礎。

而在社區生態和商業化潛力展現出新活力和更大的商業想象空間的同時,知乎也逐漸形成了穩固的模型+優質數據+應用場景能力三角。

財報顯示,到去年第四節度末,知乎的現金類資產(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定期存款、受限資金及短期投資)余額合計約49億元。顯然,大量的現金儲備既是“安全墊”,也爲知乎AI的進一步商業化提供了試錯空間。

03

AI時代的“知乎範式”:重構信任機制和價值再分配

AI泛化,“無AI認證”內容可能變成稀缺高端產品,類似當今的“有機食品”認證。根本上可能在於虛擬世界越繁榮,人類追求真實體驗的渴求越強烈、價值也就越大。因此主打“保真”和“確權”作用的各種內容溯源技術或功能正悄然興起或上线。最新上线的知乎直答就是一個縮影。

不過從這個角度來看,知乎直答的新版本所帶來的意義,或許不止是停留在技術層面,更可能是一場社區生態的重塑和價值的再分配。

(來源:知乎直答最新版界面)

所謂“溯源答主”,意味着通過將創作者個體知識庫納入系統,平台實質上賦予了答主對其內容的“數字主權”。知乎管理層曾坦言,此舉意在“讓知識貢獻者的專業價值獲得更精准的量化與回報”,暗示未來可能基於溯源數據推出創作者收益分配機制。這一變革與Web3.0時代的內容權屬理念不謀而合,或爲知識付費模式开闢了新維度。

據業內人士分析,在信息爆炸與AI泛化的當下,知乎直答的溯源技術實驗,本質上是知識生產信任機制的重構嘗試。通過將“人”重新嵌入AI知識網絡,平台不僅回應了用戶對可信內容的需求,更在技術維度爲創作者權益提供了新型保障。這一路徑或成爲知識社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範式,但其長遠價值仍需在技術迭代與倫理調適中持續驗證。

另外,知乎管理層的話中還道出了一個關鍵變化,即AI時代的知識定價將變得十分精確。而這場以“知識定價權”爲中心的爭奪战,表面是流量和技術的爭奪,實則是“誰值得用戶信任”的競爭。最終勝出者,或許是能同時解決“可信度+可持續性”的生態構建者,而非短期流量贏家。

04

結語

知乎不僅用業績自證了商業模式,也證明專業內容在AI時代不可替代的價值,或許也算是爲擔憂走向“數字楚門世界”的人帶來了一些覺醒和光亮。

靠着在專業內容生產一线陣地長期精耕細作,再加上有AI火種助力知乎總算要“熬出頭”了。如同深海中的珊瑚礁,知乎用十年沉澱構築“內容護城河”,並迎來AI浪潮煥發新活力。

當然,這或許恰恰說明內容公司想要真正長成“參天大樹”,可能需要放在更長周期內來評估和審視,因其核心資產的積累需要時間,而短期財務指標可能無法反映其長期壁壘和變現潛力。最典型例子可能莫過於有百年IP沉澱的迪士尼。

而當知乎的商業天花板被打开,同時伴隨“春天”的到來,價值有望迎來重估。而那些堅守專業內容價值的公司可能最終也會在AI浪潮中迎來屬於自己的“主升浪”。(全文完)



標題:單季首次全面盈利、AI價值釋放:知乎(2390.HK/ZH.US)專業內容成“硬通貨”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0646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