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藍賞冬丨冬日漫長,美食滋養
醃
秋去冬來
歲暮天寒
歲末冬初,萬物終成,這是人們最有成就感的時候,一整年的奔波終於換來寒冷冬季的幾日清闲,尋覓些好味道犒賞一下自己顯得尤爲必要。一道道溫暖的美食不僅滿足了味蕾的需求,更成爲了人們對健康美好生活的追求。今天,大家一同探尋冬日食味中那份獨特的溫暖與幸福。
壹
冬日美味,一鍋盡端
冬天裏最幸福的食物,總和溫暖有關。而幸福感排名第一的,當屬熱騰騰的火鍋了。
鮮濃醇厚的湯底裏,食物或是軟爛、或是爽脆,或是飽吸湯汁,或是骨酥筋糯。既烹煮方便,也恆溫保暖,從第一口到最後一口都是熱滾滾、香噴噴的,將溫暖和滾燙傳遞到身體的每一寸。
在北京,涮火鍋必須用銅鍋。銅鍋得是高座圓肚、帶着銅柄的,中間煙囪高聳,四周沸水環繞。當底下炭火燃起,銅鍋升溫快,溫度也穩定,使肉片一“涮”即熟,鮮美即刻入口。羊肉,則是北京火鍋的主角,其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的功效。在寒冷的冬季食用,不僅能有效抵御寒冷,還能增強身體抵抗力。
火
鍋
而對於北京人來說,涮鍋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社交方式。大家同處一室,圍坐在熱氣騰騰的銅鍋周圍,看着鍋中翻滾的羊肉和升騰的熱氣,一種溫暖而熱鬧的感動油然而生。這種熱鬧不僅僅是因爲火鍋本身的熱氣騰騰,更是因爲人們在共同分享美食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交流和互動。
貳
“看家菜”大白菜登場
“白菜豆腐報平安”,“百菜不如白菜”,這是藏在中國人心中對白菜的熱愛。在溫室蔬菜落地之前,北國千裏冰封,只有大白菜經霜而立,一身風骨,憑一己之力拯救冬季北菜市場。
所以,在北方人的冬日餐桌上,可以看到拌菜裏有它,炒菜裏有它,燉菜裏有它,醃漬的酸菜是它,包的餃子包子裏的還是它,就連老舍家最愛喫的也是以白菜爲原料的芥末墩兒。正因爲大白菜有多種喫法,還耐寒耐儲存,一度成爲冬儲菜中的首位。
而它如此頻繁地出現在生活中,早已超出食材本身的意義。形容一件東西物廉價美,就說這是“白菜價”;嚼白菜根可以是君子安貧樂道,也可以是官員兩袖清風;玉白菜,與“遇百財“同音,是普通人心照不宣的祝禱吉物,也是一件故宮珍藏的無價之寶。
大白菜既可以霸氣地鋪滿街頭巷尾,也可以溫和地容納無數風味,給這落寞的季節平添了許多生氣,也悄悄填滿了北方人的記憶。時常想起來,那一抹綠色,也是一份湧上心頭的溫情。
叄
冬日快樂“薯”於每個人
一塊烤紅薯,在兩只手裏倒騰來倒騰去,在能適應滾燙溫度的第一秒剝开灰黑焦糊的皮,一口咬上去,馬上就开始“哈”熱氣,紅薯在嘴裏打着滾,下咽,熱乎乎的一直甜到心裏。
紅薯這個食材,直到明朝萬歷年間,才由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從呂宋(今菲律賓)帶回中國。俗話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當時的中國處於“明清小冰期”,天氣寒冷,五谷歉收,百姓生活貧苦。
適應性強的紅薯,與中國的沃土可謂一見如故,產量高達“一畝數十石,勝種谷二十倍”,而且喫起來“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薺”,所以迅速在各地推廣。
紅
薯
隨着食材的傳播,各地研究出了不同的喫法,但最美味的食物,往往誕生於不經意間。
大概是一日秋收過後,農民伯伯順手將紅薯扔進了還未燃盡,帶着些火星的煤灰中。在高溫的浸潤下,紅薯發生劇變,燒黑的表皮裏面竟紅得發橘、甜得流油。於是,這口樸素又甜蜜的美食,借着紅薯本身的普及,被推到了每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在北風裏,在路燈下,在飄着雪花的街頭……一顆烤紅薯就能讓人們和冬天和解。
其實,我們追溯這些食物滋味的來路和歸途時,就是在追溯冬天裏最簡單的幸福,那是一家人分餐而食,在霧氣蒸騰間看見彼此嘴角的笑,發亮的眼。
美食的發明與傳播,不僅體現了勞動人民的生存本能、生活智慧,也寄托着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它們一同在物資匱乏,運輸緩慢的古代,撐起了中華的精神與肉體,讓華夏文明有着永不斷絕的脊梁。而今,我們更應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豐饒,杜絕浪費每一粒糧食,讓美食文化,不僅滋養我們的身心,更成爲我們傳承美德、守護家園的見證!
本期有獎答題
標題:V藍賞冬丨冬日漫長,美食滋養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82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