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爲何這么慘?
前幾天,黎巴嫩BB機集體爆炸事件,掀起全球熱議。
經過這么久發酵,真相逐漸被解开。
數年前,摩薩德特工在匈牙利注冊了幾間殼公司,給普通客戶提供正常產品,給敵對勢力則專門研制了一批能引爆的傳呼機。
問題是,全世界供應商那么多,真主黨爲什么要專門跑去歐洲採購?
利誘。公司給出的產品實際價格只相當於市場價的20%,其余全部以回扣形式變相賄賂給採購官員。
天下沒有白喫的午餐。黎巴嫩雖然沒有這句諺語,但類似的道理肯定有。
明顯是個坑,還是踩了。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這可能就是一起簡單的貪污案。
相關信息來自紐約時報中文網,不一定100%是事實,但總比一些匪夷所思的陰謀論和黑科技可信。
不過,現在再追究這些意義已經不大。
導火索點燃後,9月23日,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正式爆發全面战爭。在狂轟亂炸中,當天就有492人死亡、1645人受傷……
其實,世上哪有那么多離奇的事,說穿了,底層仍然是那些腐朽的陳年舊事。
對金錢的追逐、對土地的渴望、對信仰的分裂……永遠在這片土地上演。
01
中東明珠
黎巴嫩的歷史,和古埃及一樣久遠。
最初,當地人自稱“迦南人”,希臘人稱其“腓尼基人”,泛指地中海東岸一系列城邦的居民。
在上帝把應許之地迦南“賜”給猶太人之前,這裏早就有族群定居了。
腓尼基人精通航海和貿易,早在公元前20世紀,就幾乎控制了整個地中海的貿易,是財富的代名詞。
但是,盡管擁有肥沃的土壤,他們卻不擅長農業和軍事,對宗教信仰也頗爲开放,可以說處處受制於人。
空有財富卻沒有守護的力量,在弱肉強食的黑暗叢林中,結局是注定的。
從波斯到馬其頓,再到羅馬、阿拉伯,腓尼基文明在長矛和鐵蹄下逐漸消亡。
具體的,可以參考《天國王朝》劇情。
雖然電影主要講的是耶路撒冷,但作爲三教共同的聖地,整個“迦南”地區的情況其實都大同小異。
十字軍東徵期間,黎巴嫩地區的基督徒建立的黎波裏伯國,配合作战了近2個世紀。
基督徒與穆斯林鏖战之際,蒙古人突然崛起、擴張到東歐腹地,十字軍被迫返回歐洲防御。
的黎波裏等十字軍國家立刻孤立無援,被阿拉伯人控制,並合力擊退了遠徵埃及的另一只蒙古軍團。
战後,穆斯林雖然沒有完全改變腓尼基人的信仰,卻成功推廣了阿拉伯語,取代腓尼基人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自此,腓尼基這個族群徹底除名。
不論信不信伊斯蘭教,他們都被認爲是阿拉伯人。
混亂的歷史,是現代黎巴嫩一切不幸的根源。
進入19世紀,黎巴嫩地區仍有70%居民信仰基督教,因此與歐洲保持大量商貿往來。
1860年,爲了換取英法出兵,奧斯曼帝國把黎巴嫩的保護權賣給法國,並讓基督徒出任黎巴嫩總督。
十字軍退回歐洲幾百年後,黎巴嫩控制權再次回到基督教徒手中。
就如同多年前的“聖战”一樣,作爲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交鋒的最前线,完成了基本工業化的法國爲黎巴嫩輸送大量金錢、物資,並大力推廣法語和法式教育體系。
核心城市貝魯特,也因此被稱爲中東小巴黎。
一战後,奧斯曼帝國被肢解。
1926年,黎巴嫩成立共和國。1934年進行人口普查:總人口130萬,主體民族爲阿拉伯人,穆斯林佔45.5%、基督徒佔52%。
隨後不到6年,法國恥辱投降,失去靠山的黎巴嫩政府被迫向伊斯蘭世界妥協。
以6:5來分配議會權力,佔上風的馬龍派基督徒當總統,遜尼派穆斯林當總理,什葉派穆斯林當議會議長。
但雙方差距並不大。衆所周知,穆斯林生育力極強,一旦他們的人口反超了怎么辦?
矛盾遲早有爆發的一天,不過一开始,不同信仰之間還能和平共處。
爲什么?有錢分!
法國人走後,當地各大家族迅速掌握基層政治力量。比如馬龍派的奧恩家族、德魯滋派的阿爾斯蘭家族、什葉派的巴齊家族……
他們統稱爲祖阿瑪,每個選區都有一個,在奧斯曼甚至更早時期,就牢牢掌握着基層話語權。
和伊朗的教士地主階級類似,也可以簡單理解爲中國曲阜的孔家,不論怎么改朝換代、是不是漢人王朝,世家們不過是換了個磕頭對象而已。
擁有這種身份,做什么都很便利。但問題也恰恰如此,小國寡民,做什么好呢?
種地?辦工廠?那是老實人才幹的事。
和猶太人一樣,腓尼基是天生的商業民族。盡管改了名,但他們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技能。
他們邏輯也類似,都選擇了搞金融。
說起這個,猶太人還是腓尼基人的學生。
處於三洲交匯之地,黎巴嫩是天然的貿易中心,也是天然的資金窪地。
各國銀行紛紛赴次設立分支,黎巴嫩的銀行業开始野蠻生長,成爲中東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
比如1951年成立的Intra Bank,趁着伊斯蘭聯軍與以色列的大战,瘋狂吸收石油美元和外逃的權貴資金,儼然整個波斯灣諸多大人物的錢包。
……
金融服務業帶來了大量收入,往來的富商越來越多,自然而然也推動了旅遊業,兩者貢獻了超過70%GDP。
貝魯特逐漸成爲中東的金融、旅遊和新聞中心,繁榮、开放程度還在伊朗巴列維王朝之上,是名副其實的中東明珠。
作爲一個沒有石油的中東小國,到1973年,黎巴嫩人均GDP高達1466美元,接近部分西歐老牌發達國家。
和平而充滿銅臭味的生活,令所有人陶醉。
但正如他們的祖先腓尼基人一樣,生在這片四战之地,財富是很難守住的。
战亂從未離去,它只是稍微打了個盹。
02
繁華易逝
第一次中東战爭,阿拉伯多國聯軍战敗,超過100萬巴勒斯坦難民背井離鄉。
其中40萬,湧入黎巴嫩南部,立刻就改變了教派格局,穆斯林人數徹底反超基督徒。
1969年,穆斯林要求政府進行新一輪人口普查。
言外之意顯而易見:頭把交椅該換人了!
1970年,黎巴嫩總統換屆,基督教馬龍派再也無法取得共識,新總統只贏了1票。
恰逢此時,巴解組織在約旦奪權失敗,殘部也逃至黎巴嫩南部,將這裏打造成反以基地,穆斯林勢力進一步加強。
馬龍派要求消滅巴解,雙方矛盾一觸即發。
1975年,黎巴嫩正式爆發內战,基督徒和穆斯林开始了長達15年的相互廝殺。
繁榮的都市被打成殘垣斷壁,商業和社會秩序幾近崩壞。
至少有15萬人喪生,90萬人變成難民、逃亡世界各地,共佔战前總人口近40%。
比如一度成爲世界首富的墨西哥電信巨頭,卡洛斯·斯利姆·埃盧,就是黎巴嫩後裔。
直到1990年,伊拉克佔領科威特,海灣战爭爆發。敘利亞趁機出兵支援伊斯蘭勢力,擊潰基督教軍隊,黎巴嫩內战才宣告結束。
在美國、敘利亞和沙特主導下,兩大教派籤署塔伊夫協議,重新分配利益,議會中基督徒與穆斯林席位對等,穆斯林富豪哈裏裏成爲總理。
新政府上台後大幅減稅、吸引外資,並爭取到了44億美元國際援助重建繁榮。
大體邏輯與战前相似,是以國外資本輸入和國內精英分配爲“雙重鉗制”的自由經濟模式。
強力的銀行業开始恢復,貝魯特也一度再現中東小巴黎的風採。
比如中國的銀聯卡,就是通過黎巴嫩的渠道,才能順利進入伊拉克、埃及等20多個中東國家。
不同點在於,長期內战崛起的各路軍閥、民兵政黨,參與進了分蛋糕的餐桌。
分蛋糕的人多了怎么辦?當然是把蛋糕做得更大,總不能一人少喫一口。
1992年,總理哈裏裏开始對內舉債、拉動資本內流,以實現自肥。
但這必然會導致通脹飆升、貨幣嚴重貶值。
爲了穩住匯率,1997年开始,實行黎磅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政策;同時,央行通過出口以黎鎊計價的高利率國庫券,來平衡政府財政。
這種國庫券,主要出售給本國商業銀行,再以稍低的利率吸引海灣僑民、民兵領袖、宗教精英等階層儲蓄,從利差中牟取暴利。
同時,財富也從納稅人向特權群體加速轉移。
到2013年,有政治背景的個人佔據了全國銀行業總資產的43%;哈裏裏本人家族控股的4家銀行,佔全國商業銀行總資產50%以上。
盡管看着有些離譜,但不得不承認,這些舉措確實維持了近20年的穩定,在國家重建時期也滿足了政府的資金需求。
但其中的隱患,也非常明顯。
既得利益群體不僅吞噬國家財富,對權位的控制也越來越誇張,各政府部門“領地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爲了擴充本派的勢力,黎巴嫩的公共部門迅速變得臃腫,黎巴嫩公務員佔全國勞動力比例2004年上升至12.5%,到2017年甚至飆升至25%。
如此龐大群體的工資、退休金、部門債務开支,佔黎巴嫩政府支出比重平均高達81.6%。
這簡直是想都想不出的極端魔幻劇情……但現實中,它就是存在。
更關鍵的是,黎巴嫩雖然自古就擁有肥沃的土壤,但主旋律永遠是第三產業,能提供給普通人的就業機會十分有限。
國內缺少就業,目光只能轉向海外。
战後的黎巴嫩之所以能相對穩定,僑匯等自我保護機制,增強了平民家庭的抗壓能力。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海灣產油國的收入每增加1%,黎巴嫩的商品出口和旅遊業就能增長約4400萬美元,僑匯收入也能增長4000萬美元。
彼時,黎巴嫩超過三分之一的勞動力,都都在臨近的海灣國家謀生,僑民資本回流是維持經濟穩定的支柱之一,僑匯收入佔GDP比重高達21.4%-26.4%。
但無論是銀行業,還是僑匯收入,都非常依賴外部環境穩定。
2011年,阿拉伯之春席卷中東,徹底打破了黎巴嫩穩定社會的政治根基,隱藏了20年之久的缺陷空前凸顯。
油價急劇下滑,產油國經濟疲軟,黎巴嫩的僑匯、服務業收入乃至流入銀行業的石油美元,都驟降。
隨後多重原因發酵下,黎巴嫩政府與海灣盟友、尤其是沙特關系破裂,石油美元开始加速外流。
兩大支柱都倒了,直接導致其脆弱的經濟秩序开始全面崩潰。
2019年,經濟危機徹底爆發。
據世界銀行估算,2019-2021年,黎巴嫩經濟縮水了60%,貨幣貶值一度達到95%。
主權債務超過900億歐元,平均每個人都背負了1.3萬歐元的公共債務。
被稱作19世紀以來全球最嚴重危機事件前三名。
很難想象,兩年前還相對富裕的黎巴嫩國民,有36%突然陷入無法維持溫飽的極度貧困。
2022年4月4日,僅僅堅持了18個月後,黎巴嫩政府和央行宣布破產。
……
原本,各個宗教勢力能相對和平共處的條件,是大家都有好處拿。
如今蛋糕沒了,會發生什么顯而易見。
時至今日,黎巴嫩仍未找到讓各派都有好處拿的新辦法,他們也無暇去想。
因爲新的战爭又开始了。
03
尾聲
透過黎巴嫩種種,我們似乎能看明白一些事情——它的一切矛盾,依舊停留在千年前的宗教战爭、家族爭鬥方面,毫無現代性可言。
不論是過去、現在甚至是可以預見的未來,不論哪一方成爲主導,其本質從來沒有變過,一直是分蛋糕的政治模式。
所謂的內战,乃至各種打着冠冕堂皇旗號的運動,也永遠是分贓不均導致的。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即便達成和解,相似的劇情也必然會無限重復上演。(全文完)
標題:黎巴嫩爲何這么慘?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5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