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對以往多了很多新的內容,尤其是在“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的背景下,科技創新的內容更豐富了、做好明年經濟工作的任務更多了、抓落實更帶勁了,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更強了。

一個“新”字凸顯了明年工作中“進”和“立”之所在,其中科技創新無疑是重中之重,核心在於通過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新型舉國體制以及推進新型工業化。

其他方面,宏觀政策上要加強“工具創新”,內需上注重“新型消費”和大規模設備“更新”,政府投資支持“新”基建和“新動能”。更加強調培育“外貿新動能”,更加強調推進“城市更新”和城鄉融合“新格局”,更加重視“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那“穩”的是什么、“破”的又是什么?穩的是預期(“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增長(“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和就業(“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同樣穩的還有風險,尤其是地產、地方債務和中小金融機構,這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一脈相承,;而“破”可能指向的是舊動能、“產能過剩”的部分行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又把科技創新和產業政策放到了重點工作的首位。這在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今年4月的政治局會議上都曾出現過,部分說明政策層對於當前的經濟工作基本是滿意的。同時,這也意味着“立”的核心就在科技創新:一方面要大力發掘新產業和新賽道,一方面要用新技術加快傳統產業的升級。

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並舉”,正如我們之前的報告《從政治局會議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中所說,“發展”和“安全”之間的“連接符”就是科技。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似乎更“开門見山”一些,直接點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核心在於“科技創新”。更加強調“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充分體現了政策層對於科技創新的重視和急迫性。在具體內容上,除了2022年提及過的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以外,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新增了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战略性新興產業的表述,同時增加了對於廣泛使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的需求。

財政政策:表述“變”,但核心“不變”。12月政治局會議中將財政政策的表述由“加力提效”拓展爲“適度加力、提質增效”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指明方向”——如何“適度加力”?一是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尤其針對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二是擴大專項債用作資本金的範圍(支持推進“三大工程”)。如何“提質增效”?一是增強財政可持續性;二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其實這些提法並非“新鮮出爐”,或許國家對財政政策範式轉換仍持謹慎態度。

貨幣政策:“價格”與“結構”隱含的兩條线索。相比去年,本次貨幣政策的表述新增兩點:一是更加注重與“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延申了央行此前更長視角跨周期理解匹配的思路,一方面在貨幣供應和信貸擴張上,可能更加突出逆周期性和對通脹目標的引導,避免出現“通脹疲軟——名義GDP走弱——信貸增長匹配放緩”的緊縮循環;另一方面在利率上,後續利率調控或對低通脹、實際利率高企現象更加關注,而非單純錨定名義GDP 增速,明年降息的仍有想象空間。

二是重視“結構”和“存量”,提升效能。這意味總量增速不再是唯一的抓手,央行結構性工具以及商業銀行信貸結構的優化也會成爲重點。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金融高質量服務實體”的定調下,貨幣投放注重資金直達實體,支持特定的行業(科技、綠色、普惠、數字經濟),這也有利於在保持總量合理增速的情況下通過結構優化來達到降低融資成本的目的。

地產:穩妥推進金融“去地產化”。穩地產聚焦長短期目標並舉,短期注重房企面臨的流動性問題——“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近期多家銀行密集與民營房企座談調研;中長期注重轉型,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範圍推進“三大工程”,構建保障房+商品房的地產新模式。

外貿的“新動能”更加注重“引進來”。除了拓寬出口的種類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打造“投資中國”品牌,以及打通外籍人員來華的堵點。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外資和外需是必不可少的助力、也是經濟的重要彈性所在。因此穩定外資、吸引外資依舊會是未來一段時間對外政策的重心,而通過引入海外購买力、支持國內消費、零售也成爲明年的重要看點,近期增加國際航班、對衆多國家實行免籤以及向萬事網聯公司(MasterCard在中國境內的合資公司)核發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都是重要的鋪墊。

風險提示:美國經濟超預期提前衰退,導致經濟動能不穩,政策可能會更加強調穩經濟;地緣政治形勢緊張,導致穩定外資外貿的政策碰到阻礙。

注:本文來自東吳證券與2023年12月13日發布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的深意》;陶川/邵翔/李瀟宇/鐘渝梅



標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的深意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6100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