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降息,未來有望跟進哪些有效政策?
近期市場對實體數據鈍化,交易主线落到了政策預期博弈。周三國有大行啓動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股份制銀行跟進。市場隨機交易LPR以及MLF利率調降,股票、債券和大宗均迎來漲價,市場完成了一波貨幣寬松預期交易。
銀行下調存款利率,只爲緩解銀行淨息差壓力,還是說預示了新一輪降息开啓?目前市場對此存在分歧。分歧主要緣自兩點觀點差異,第一,降息是否會加重人民幣貶值壓力;第二,有效需求不足情景之下,降息實際效果是否有限。
假如降息,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如何化解?
匯率能否成爲貨幣寬松的決定因素,我們不妨先看事實。歷史上人民幣匯率貶值較快時期,往往都對應降息。甚至人民幣貶值越急,當時降息動作偏快,降息幅度也偏大。典型時期例如2014年-2015年,2022年。
歷史經驗數據證明一點,匯率不是貨幣寬松的決定因素。
人民幣匯率走貶原因衆多,歸根結底與國內增長預期有關。當國內增長疲弱,貨幣未能及時調適,這將無助於經濟修復,匯率貶值壓力自然也無法消解。
邏輯上我們不難得到結論,匯率貶值時期貨幣有必要寬松,降息往往是有利選擇。
雖然匯率不構成貨幣松緊的決定因素,但每當人民幣匯率交易進入到關鍵點位博弈,例如人民幣匯率交易已經來到了6.8、7.0、7.2、7.3這些關鍵點,則降息會選擇避开這些關鍵點位的交易博弈期,以免引發短期內交易情緒宣泄。
綜上,人民幣匯率貶值時期反而有必要开展降息等貨幣寬松操作。只不過降息時間窗口選擇上,盡量避开匯率交易關鍵點位。
假如降息,有效需求不足能否因此改善?
目前中國經濟面臨有效需求不足,對此市場達成一致共識。緊接着的問題是,降息能從根源上解決有效需求不足么?
以往中國常見的周期是庫存周期。庫存周期時間跨度短(3-4年一周期),周期波動伴隨着當期生產、消費、投資等變量起伏;庫存周期中資產負債表穩定。
有效需求不足落在庫存周期討論範疇之外。有效需求不足意味着私人部門不僅面臨當期收入、消費、生產、盈利走弱,私人部門還面臨存量債務償付壓力。
區別於庫存周期下行階段,有效需求不足對應縮表壓力且風險偏好收縮。
今年居民部門提前還貸並大量持有存款。提前還貸是居民縮表選擇;存款利率低,收益不高。故而居民偏好持有現金,體現居民風險偏好收斂。
打破有效需求不足,降息等貨幣寬松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在有效需求不足大環境下,降息有助於維持債務償付比(債務付息支出/當期收入),進而穩定產負債表。可見降息可延緩縮表節奏,爲後續的需求擴張政策贏得時間緩衝。
假如降息,未來有望跟進哪些有效政策?
可以有三類政策針對有效需求不足。
一是緩解縮表壓力。具體操作有降息、地方債務風險控制。
二是提振預期。重點操作在於穩定風險資產價格。
三是改善就業,根本上改善企業生產、經營的壓力,以及居民消費和收入壓力。
按此框架推演,未來可以期待四類政策:
(1)不止一次降息(MLF、LPR等利率調降)。
(2)地方債務風險化解。政策重點是拉長債務久期、降低負債利率、地方資產盤活。
(3)穩定房地產爲代表的風險資產價格。
(4)穩定民營及外資企業營商環境,修復民營外資企業的生產和投融資信心。
風險提示
內需擴張政策不及預期;海外衰退超預期。
注:本文來自民生證券研究院於2023年6月11日發布的報告《宏觀事件點評:假如降息》,欲了解具體內容,請閱讀報告原文。周君芝 S0100521100008。
標題:假如降息,未來有望跟進哪些有效政策?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3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