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 筆

說 酒

胡孝友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是曹操借酒抒懷的憂思。李白則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狂放,以及“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傲,展現了酒中的豪情。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與“但愿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則透露出對人生的豁達與豪邁。而李清照的“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與“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則展現了女性在酒中的柔媚與哀愁。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對酒的描寫不勝枚舉。從哲學角度看,酒是一種平衡劑,能夠調和各種社會關系,甚至在國際事務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從《易經》的角度,酒能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疲憊時飲上一杯,可使人神清氣爽,陽氣上升;而當陽氣過盛時,酒又能讓人胡言亂語,昏睡至平衡狀態。

從化學角度看,酒是一種高分子化合物,名爲乙醇(CH3CH2OH)。從生物學角度看,酒通過刺激味蕾,經數百種蛋白質傳遞至大腦,刺激記憶中樞,微醺時,連多年前的瑣事都能清晰記起。難怪許多千古流傳的佳作,如《滕王閣序》《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等,都是在酒後誕生的。

酒從制作工藝上可分爲釀造酒和蒸餾酒;從顏色上分爲色酒和白酒;從香型上則分爲茅香型、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曲香型、米香型等十多種。值得一提的是,茅台酒的香型與普通醬香型有所不同,如今市場上大力推廣的醬香型酒,正是以茅台爲標杆。

從原料上,酒可分爲果酒和谷物酒。例如,葡萄酒和安徽懷寧的黑加侖酒屬於果酒,而潛山的封缸酒則是谷物酒的一種。南美的杜松子酒以其濃烈著稱。葡萄酒經過發酵、除渣後,儲存在橡木桶中,置於恆溫恆溼的地窖中陳釀數年,隨後裝瓶並傾斜放置一年,最後更換軟木塞。去糖去色後,便成了幹紅、幹白。葡萄酒經蒸餾後可制成威士忌或白蘭地,其中XO爲最高品質。

中國白酒在世界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從古代王侯將相的宴飲到如今尋常百姓的餐桌,白酒始終是烘托氛圍的佳品。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俗稱酒精。它是一種極性分子,既能與水互溶,也能與脂肪互溶,這便是“喫肥肉能解酒”的科學依據。

展开全文

酒是一種水火相融的物質。根據能量守恆定律,酒精燃燒的能量與體內生化反應的能量相當。酒看似如水,入腹後卻如“鬧鬼”般令人難以捉摸。

酒的度數分爲低度、中度和高度,以53度爲最佳。53度的酒與水分子結合最爲緊密柔和,口感最佳。低於53度的酒可能顯得寡淡,而高於53度的酒則可能過於濃烈。啤酒嚴格來說不能算作酒,更多是一種含酒精的飲料。香檳則是一種含氣的酒精飲料,常用於重大慶典,如F1賽車頒獎儀式上,冠軍車手噴灑香檳以示慶祝。

白酒,即蒸餾酒,通常需要勾兌。谷物與酒曲發酵後蒸餾,初餾出的酒精濃度較高,可達7080度,後續餾出的酒精濃度較低。要達到特定度數,需進行勾兌,而最佳的勾兌方式是用原漿酒相互調配。

飲酒的場合與禮儀也頗有講究。除了飯桌上的餐前酒、敘談酒,長時間會議間的茶歇酒,以及會見前的酒,多以白蘭地爲主。飲用時,使用小口大肚的高腳杯,斟酒量以覆蓋杯底三分之一爲宜,用手掌的溫度加熱酒杯,使酒香四溢。

古時君王飲酒,以樽盛酒,除君王外,其他參與者皆以袖遮樽,場面宏大,笙簫伴唱,舞姿翩翩。在正式宴席上,晚輩或職位較低者敬酒時,需右手執杯,左手托杯底,低頭仰飲。通常,喫白肉配白酒,喫紅肉配紅酒。民間飲酒則常見劃拳猜令,北方則有“端酒”的禮儀。

飲酒應量力而行,通常以不超過個人酒量的三分之二爲宜。酒量大小與體內脫氫酶的含量有關。乙醇經脫氫反應生成乙醛,乙醛再脫氫生成乙醚。乙醛對人體傷害較大,而乙醚易揮發,傷害較小,但具有致幻作用,這便是過量飲酒後昏睡的原因。若需大量飲酒,建議飲前喝杯酸奶,以保護胃黏膜。醉酒後喝醋並不能解酒,因爲醋中的乙酸與乙醇反應生成乙酸乙酯,乙酸乙酯不被胃腸吸收,反而可能引發嘔吐,使人感到短暫舒適。

中國人一生與酒相伴。出生酒、上學酒、結婚酒、生子酒、踐行酒、歡聚酒、懷念酒、歸去酒,酒貫穿了人生的每個重要時刻。“生兒父悅盡歡顏,把酒迎客窮天豔”“春分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些詩句無不體現了酒在中國文化中的深遠意義。

據考古發現,早在三千五百年前,中國便有了釀酒工藝。酒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傳承,一種文化,一種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生活中的文化符號。

後記:前幾日看到杭州防控指揮部發文建議市民適當飲酒以輔助防疫,激動之余動念作此文。然才疏學淺,所學知識已有三十余載,記憶難免有誤,文中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胡孝友,已退休,愛酒,好旅遊,偶爾動拙筆寫寫自己所感興趣的幾個文字。



標題:胡孝友:說酒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97408.html

轉載僅爲傳播優質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