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還在喝生力啤酒?
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斑馬消費
在日前香港生力啤披露業績預虧公告之後,很多人不禁想問,這個香港本土啤酒品牌,爲何會落寞如此。
要知道,這瓶啤酒曾光芒四射,劉德華、周星馳及李連傑等先後爲其代言,成爲中國啤酒品牌中,一线明星代言最多的品牌。
背靠菲律賓生力集團、明星人緣好、產品也不錯,又自帶港貨標籤,在20多年前的內地市場,生力啤酒一度賺得盆滿鉢豐,成功躋身亞洲啤酒三大品牌陣營。
中高端定位的生力啤酒,在內地賣的比百威便宜,又連續布局了中低端啤酒產品及市場,看起來未來可期。可在最近幾年的啤酒江湖混战中,它的市場聲量越來越弱。
業績虧損
香港本土啤酒生產商香港生力啤(00236.HK),沒有延續上年淨利潤大幅增長的勢頭,反而急轉直下。
2月19日盤後,公司披露盈利補充警告,預期由盈轉虧,2024年將錄得綜合淨虧損約1890萬港元。這與2023年的盈利約8960萬港元,簡直是天壤之別。公司稱虧損的原因很簡單,完全來自其非流動資產之非現金減值虧損所致。
香港生力啤的業績走下坡路,其實在去年上半年苗頭已顯。據公司2024年中報,當期實現營業收入約3.78億港元,歸母淨利潤約0.38億港元,同比分別下降9.08%和22.47%。當時的盈利減少,乃是華南業務出口減少,導致出口利潤下降。
公司收入主要來自三大板塊,香港市場、中國內地市場以及國際市場。
去年上半年,香港啤酒市場收縮了3.2%,公司在香港市場銷量比上年同期下降6%,受惠於香港業務出口增長,公司產品總銷量增長4%。
同期,公司子公司生力廣東國內銷量微增3%,由於出口客戶對採購的偏好轉移至中國以外的啤酒廠,出口量同比減少12%。同時,出口利潤因匯率等導致定價下調,拖累整體經營盈利,同比下降60%。
中國啤酒市場經過長時間的調整,不再依賴通過產量提升來拉動業績,紛紛追逐場景變換帶來的市場機遇,以港貨立身的香港生力啤也壓力巨大。
公司主要市場是粵港兩地以及菲律賓等東南亞市場。這幾年來,香港和中國內地收入均貢獻超過50%,但受到啤酒銷售半徑的限制,活躍在粵港兩地的生力啤,遭遇到華南區域龍頭珠江啤酒(002461.SZ)的阻擊。
2024年上半年,珠江啤酒銷量增長1.41%,達到69.85萬噸,其銷售收入28.75億元,同比增長8.24%。
一直以來,生力啤以麥香足,但味道偏苦的產品特徵出現在市場上,隨着近幾年來珠江啤酒產品品類擴充,以及外來啤酒品牌扎堆華南區域,生力啤酒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香港生力啤來自中國內地收入分別爲2.91億港元和1.43億港元,同比分別增長2.46%和-21.86%。
走下坡路
和香港豆奶品牌維他奶一樣,早在上世紀90年代,香港生力啤就覬覦中國內地龐大的消費市場。
從1948年生力集團主導战後復廠,並生產出第一瓶啤酒开始,生力啤酒在香港市場幾乎是王者一般的存在。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市場每消費10瓶啤酒,就有9瓶是生力啤酒。
隨着香港啤酒消費市場飽和,公司將拓展重點投向了內地市場。
1991年,公司與廣州啤酒一起成立合資企業生力廣州,生力牌啤酒首次出現在珠三角區域市場。3年後,又成立第二家合資啤酒企業生力順德,爲華南市場提供產能支撐。1995年,公司北上與八達集團聯手成立生力保定,染指華北市場。
那個時代,外資啤酒並未大舉進入中國市場,雪花啤酒蘑菇战略第一階段的槍聲剛剛打響,整個啤酒市場基本上處於一城一啤的市場格局。自帶港貨色彩的生力啤酒,一時賺得盆滿鉢豐。1995年,生力廣州營收規模近5億元。
公司人強馬壯之時,與明星的緣分好到爆棚。1997年到2007年,劉德華、梁家輝、舒淇、周星馳、李連傑等一线明星先後爲其代言,密集推出一系列極有品質感的廣告片。在中國啤酒品牌裏,至今這是獨一份般的存在。
有了明星光環的加持,公司除了在市場上主推中高端產品生力啤,趁勢在內地收購了威樂、龍牌等品牌,用於布局中低端啤酒市場,並斥資在順德投下公司重要生產基地,年啤酒產能增至20萬噸。
不過,外資品牌大舉侵入中國市場,以及本土品牌的逆勢崛起,一統香港市場的生力啤酒逐漸走進頹勢。2003年,公司淨利潤虧損3277.1萬港元,成爲公司的分水嶺,從此走上下坡路。
2022年1月21日,因資產不足難以清償債務,且無法獲得債權人和解,生力廣州已由清算人向廣州中院提交破產申請。公司在珠三角市場布局的重要生產基地就此謝幕。
截至目前,公司產能供應僅剩香港、順德基地和生力保定等三大生產基地。而隨着公司執行的收縮战略落地,公司收入規模進一步下降。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爲7.42億港元,相比發展高峰期(2001年至2002年,均爲13億港元以上),已不可同日而語。
標題:誰還在喝生力啤酒?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95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