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的“表”與“裏”
重磅的“對等關稅”,會不會成爲下一個“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北京時間周五凌晨,特朗普終於推出了對等關稅的計劃。“好消息”是,籤署的不是行政令,不會立即執行,而且之前競選中宣稱的對全球普徵關稅的可能性大大下降。“壞消息”是,“野心”仍然很大,全球經貿未來面臨的衝擊或也更不確定——白宮的目標不僅是關稅、而是整個貿易互惠體系的重構,甚至涉及改變貿易夥伴國自身的制度。
首先,美國推出“對等關稅”,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如果該計劃後續真的落地,那么將給WTO框架下的非歧視性的、“最惠國待遇”多邊貿易體系形成較大衝擊,逐漸向“雙邊框架”轉換——一國一議、甚至不同行業區別對待,從而導致交易和摩擦成本上升。
“對等關稅”不是一般的關稅,將具有復雜的實施細節,因此立即執行是不太可能的,而是需要先調查,調查結果將在4月1日前完成、並呈遞總統;進一步落地的時間可能會更晚。
設定“對等關稅”的依據?政策聲明簡報涉及的內容非常寬泛,甚至要觸動貿易夥伴內部的經濟制度安排:
1)對美國產品徵收的關稅水平;2)對美國企業、工人和消費者徵收的不公平、歧視性或超領土的稅收,比如更高的增值稅,巧立名目的數字服務稅等;3)非關稅壁壘以及不公平政策(如補貼和繁瑣的監管要求)而帶來的成本;4)操作匯率偏離市場價值、壓低工資等削弱美國競爭力的重商主義政策;5)其他任何被美國貿易代表認爲對美國市場准入或公平競爭構成不公平限制的實踐。
怎么徵收“對等關稅”?還比較模糊。究竟是針對一國所有進口的平均關稅稅率去徵收?還是針對特定行業和商品去區別徵收?這個未明確,我們認爲後者的全球影響會小一些。
向誰徵收?從國家層面,對美貿易順差大或者關稅稅率偏高,自然不在話下,例如歐盟、越南;從行業層面,在簡報中,白宮特別提到巴西(乙醇),印度(農產品,摩托車),歐盟(貝類,汽車),加拿大、法國(數字服務稅)以及超過60萬個商品類中,美國都面臨更高的關稅和不公平待遇。
事出過“細”必有“妖”。對於對等關稅的目的,特朗普的說法是減少貿易赤字,維護貿易公平。不過我們認爲,真實的目的可能還是談判,爲美國爭取更多的籌碼和好處。一個典型體現是,在特朗普宣傳和推進“對等關稅”過程中,日本首相和印度總理都訪美,並提出或增加進口、或增強合作等的“投名狀”。
關稅作爲“談判手段”,依舊是當前最有利於市場的情形。我們在報告《沙盤推演:特朗普關稅的原點與終點》提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多目標的——談判手段、貿易平衡、財政收入等;從對市場的影響來看,談判的場景是市場最熟悉的。
不過後續談判也會有摩擦和風險。“對等關稅”已超出了傳統關稅的模式,甚至要求貿易夥伴內部經濟制度改變,比如優化稅收、提高工資和調整產業政策等,阻力會比傳統貿易談判更大,可能會出現僵持、甚至美國威脅性徵收關稅的情形。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總結三個觀點:
首先,對等關稅“野心”很大,要重塑貿易體系,甚至改變貿易夥伴內部的經濟制度。
其次,對於市場,短期內是好消息。因爲這是一項龐大復雜的貿易重塑政策,落地需要時間去談判和研究(尤其是當前聯邦政府裁員的背景下),短期內關稅大幅提高的警報解除。疊加俄烏問題的進展,美元“一鯨落、萬物生”的行情會繼續演繹。
第三,“對等關稅”只是美國用來解決貿易公平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推出並不意味着其他類型的關稅風險就此畫上句號,反而可能是爲未來徵收更多關稅設立了框架。
風險提示:特朗普政策超預期,美國經濟基本面變化超預期。
注:本文來自民生宏觀於2025年2月14日發布的報告《對等關稅的“表”與“裏”》,分析師:邵翔 S0100524080007,裴明楠 S0100524080002
標題:對等關稅的“表”與“裏”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93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