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理財產品正面臨較爲嚴重的“資產荒”現象,开發“固收+”產品成爲一個主流的應對措施,但是由於主流的“固收+權益”的配置思路受我國權益市場波動較爲劇烈的影響,難以提供持續穩定的增值收益,“固收+期權”的產品設計模式脫穎而出。進一步地,我們介紹了一些常見的“固收+期權”產品的結構類型,並針對掛鉤不同標的資產和採用不同期權類型的“固收+期權”產品分別探討了其收益表現。

理財產品正面臨較爲嚴重的資產荒。

自從資管新規全面落地之後,理財正式進入了全面淨值化時代,理財子加大了對存款等穩定資產的配置。但是目前存款利率不斷調降,手工補息被嚴格禁止,低息存款難以滿足負債端絕對收益的要求,使得理財子必須尋找其他優質資產以增厚收益。目前,我國長短期國債收益率均已下行至較低水平,利率債收益率受到顯著影響。此外,信用利差當前也已收窄至低位,伴隨近年來化債進程的持續推進,城投債的超額收益也正不斷被抹平,靠此獲得較高收益的投資難度逐漸加大。近兩年來城投非標資產風險事件數量明顯增多,理財產品非標資產余額呈下降趨勢。因此,目前可供增厚收益的傳統高息資產供給正逐漸減少,理財子面臨較爲嚴重的“資產荒”現象,爲此,开發“固收+”產品成爲一個主流的應對措施。

“固收+”加什么?

目前比較主流的“固收+”市場主要採取“固收+權益”的配置思路。但是我國權益市場波動較爲劇烈,使得“固收+”策略的權益部分難以提供持續穩定的增值收益,這會顯著影響到“固收+”產品的實際表現。針對這一問題,一大突圍路徑是採取“固收+期權”的產品設計模式。即在產品設計中,將主要本金投資於固收類資產,利用固收資產打底,確保基本的收益水平,降低回撤風險,同時將固收部分的票息用於認購期權,通過疊加不同類型標的的期權產品進行增厚收益。其中比較常見的結構類型包括階梯期權結構、區間累計期權結構、鯊魚鰭結構等。

近年來,“固收+期權”理財產品在市場上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截至2025年2月6日,“固收+期權”類理財產品的規模達到1302.46億元,單只平均規模爲1.2658億元。

對於掛鉤不同標的資產的“固收+期權”產品,收益表現有所區別。

目前市場上已發行的“固收+期權”產品,其掛鉤的期權標的可以分爲以下幾種類型:一爲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等寬基指數;二爲黃金等大宗商品資產;三爲金融機構發布的全球多資產配置策略指數(如招銀理財MMA指數等)。根據我們所選擇的具有代表性的13款掛鉤中證500指數的皎月系列產品以及19款掛鉤中證1000指數的皎月系列產品而言,二者在產品運作期的年化平均收益率分別爲4.9041%和4.7747%;對於所選擇的32款掛鉤黃金標的相關產品,其在產品運作期內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爲3.9059%;而選中的掛鉤MMA指數的13款相關產品,其在產品運作期內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則爲2.1903%。

對於不同期權結構的“固收+期權”產品而言,收益表現同樣有所區別。

在目前市場上已發行的“固收+期權”產品中,最常見的期權結構包括以下幾種類型:階梯期權結構、鯊魚鰭結構與雪球類結構。我們對每種類型同樣選取了數十只具有代表性的理財產品進行了分析,所選擇的三種期權結構的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別爲6.7755%、2.0269%和5.0936%。

風險因素:

大類資產波動超預期;債市利率超預期回調;理財規模增長不及預期。


注: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2025年2月11日發布的《債市聚焦系列—資產荒背景下“固收+期權”產品的優勢及收益表現如何?》;明明  章立聰  楊宏宇  史雨潔



標題:資產荒背景下“固收+期權”產品的優勢及收益表現如何?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9243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