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深鵬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www.gogudata.com)

开年以來,港股大漲,在同期全球大類資產中的表現,非常亮眼。

如果從今年1月14日的低點算起,港股通互聯網指數至今漲幅26.64%,恆生科技至今漲幅25.22%,步入技術性牛市。

今天,這種趨勢並沒有消退的跡象。

港股通互聯網ETF(159792)今日上漲3.44%,1月14日以來漲幅達24.69%。

資金面上,南向資金淨买入164.68億港元。

這一輪上漲行情,DeepSeek是最重要的因素,而由它引發的港股兩地科技熱潮,仍在持續發酵中。

01

強勢上漲

先來直觀感受一下,DeepSeek概念有多熱。

DeepSeek概念,基本霸佔了漲幅榜。

A股方面,算力、雲計算、大數據等方面佔據C位。

個股中,美格智能6連板,優刻得、青雲科技、杭鋼股份、夢網科技4連板,安恆信息、首都在线都在尾盤封板。

港股方面,恆生科技指數便上漲2.65%,收5286.66點,距離去年10月7日的高位,也僅一步之遙。

在科技股帶動下,恆指、國指分別上漲1.84%及2.09%,刷新階段新高。

大型科技股,則全线拉升。

其中,小米集團收漲3.06%,刷新歷史收盤新高,阿裏巴巴漲5.5%,美團漲超5.58%,騰訊漲2.06%,快手漲近3%;電信股也走高,三大運營商均收漲,其中中國電信漲4.66%,創歷史收盤價新高。

一些中小型科技公司在引入DeepSeek後,股價同樣有催化,其中醫渡科技5連升,創2023年4月以來新高。

不得不嘆服DeepSeek的強大引領力量。

上线僅20天,DeepSeek就實現超過2000萬日活。目前微軟、亞馬遜AWS、英偉達、騰訊雲等廠商已將DeepSeek开源模型部署在雲端,國內多家IT企業和券商等均已官宣完成DeepSeek的本地部署。

此外,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近日發布2025年春節通信業務相關情況時提到,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均全面接入DeepSeek开源大模型。

不出意外的話,DeepSeek概念熱大概率會繼續下去,最低限度也要把所涉及到的板塊輪動完成一遍。

這裏邊的利好因素,有兩點:

第一,是AI所涉及的範圍很廣,用以前互聯網時代的話說,絕大部分生意,理論上都可以用AI重做一遍。

第二,在目前缺乏其他炒作主題的市場裏,資金容易形成對DeepSeek概念的抱團,不管是機構還是散戶,從而加強了這個概念的賺錢效應,吸引更多新資金的進入。

這些,都爲DeepSeek概念的繼續發酵提供動力。

其中,港股值得大家看高一线。

爲何呢?

02

看高一线

過去幾年,港股一直受到各種利空因素幹擾,表現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大型科技公司,估值被壓制,明顯低於美股對標公司。

在去年9月底的大反彈中,科技公司有過一波較大的估值修復。不過,隨後幾個月,由於整體市場陷入連續盤整狀態,估值繼續修復的動力受到限制。

直到DeepSeek的出現,使得這些科技公司一下子打开了想象空間,價值重估的敘事邏輯重新被市場接受。

最近,不少外資投行均喊出重估中國資產,做多中國資產的聲音。

其中,德銀的一份研報最爲引人注目。

它不僅客觀評價了中國在諸多科技領域的成就和優勢,還得出“中國正處於日本80年代初的階段,而不是其他人認爲的80年代末期的日本”的重要論斷,幾乎顛覆了此前看空中國資產最重要的一個理由。

這是一個積極信號!

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外資對於港股看法有改變。

實際上,港股的不少科技公司,像互聯網、電動車、半導體等等,有不少是行業的佼佼者,它們的基本面、行業地位、利潤率、收益率,以及產品的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拓展新業務的能力,等等,都是十分優秀的。

過去有一段時間,曾經有觀點認爲它們存在需求飽和,競爭加劇而導致利潤水平下降的問題。

但在這些公司內部優化業務、降本增效,外部積極拓新的雙重努力下,問題逐漸得到改善。

如騰訊的毛利率、淨利率,2024年(截止2024年前三季)都有回升跡象,阿裏巴巴也如此。

另外一個典型案例,是小米。

首款電動車SU7熱銷,預示着小米成功切入電動車市場,給公司帶來新的業務增長點,股價因此大受催化,加上未來上市的新AI消費電子產品,小米市值目前已經漲至1.07萬億,成爲港股市場第11大市值,互聯網第3大市值公司(次於騰訊和阿裏)。

當然,更爲龐大的業務增長點,是AI。

港股上的科技公司,包括BAT、小米、美團、金山軟件、攜程、美圖等等,有着衆多橫跨B端(如雲計算等)、C端(如遊戲、廣告、汽車智能、機器人、辦公等)的AI業務。

因爲DeepSeek的突破,使得它們可以借此加快自身AI應用的开發和上市,培育更多新的業務增長點。

可以說,這一波港股上漲行情,並非簡單的流動性驅動,而是有基本面支撐的。基本面行情在穩定性和持久性方面,以及對於估值修復的幫助,表現可能會更加好。

只要流動性方面沒有黑天鵝,港股這一波上漲行情,大概率會繼續下去。

雖然市場擔憂美國通脹上漲,美聯儲再次收緊流動性,但目前美聯儲年內的降息次數預期已經由4次降爲1次,再降的就是0了。

換句話說,流動性收緊的風險已經釋放了相當大一部分,出現黑天鵝的概率(如加息)還看不到,這方面不需要太過擔心。

03

聰明資金,提前布局

事實上,一些嗅覺靈敏的資金,已經提前做了港股的布局。

今年1月份,南下資金月淨流入額達到了1256億港元,創2021年2月以來單月最高,爲歷史月度第三高。

截至2月7日,南下資金今年以來淨买入最多的港股是騰訊控股、小米集團、中芯國際、阿裏巴巴等龍頭公司。

國泰君安證券數據也顯示,2024年四季度,主動管理基金的港股配置比例創歷史新高,實配比例爲14.3%,環比提高1.9%,超過2021年二季度。其中,港股的科技龍頭標的獲得主動管理基金的大幅增配,如小米集團、騰訊控股、中芯國際H股等。

即便如此,對比全球主要指數市盈率,恆生指數、恆生科技指數,都仍然具備性價比優勢。以此再去重新理解德銀的報告,邏輯就很通順了。

大家不應錯過港股這次難得的機會。

當然,港股投資門檻相對較高,於是有不少資金借道ETF參與,部分跟蹤港股的ETF規模因此屢創新高。

其中,港股通互聯網ETF(159792)備受資金青睞,2024年以來“吸金”超77.52億元,資金流入額位居跨境ETF第一,最新規模達258.01億元。

港股通互聯網ETF跟蹤中證港股通互聯網指數,聚焦優質互聯網賽道,前四大成分股阿裏巴巴、騰訊控股、小米集團、美團權重合計58%,集中度高,彈性大。

港股通互聯網ETF(159792)是目前跟蹤港股通互聯網指數中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好的一只ETF,T+0交易,當日买入當日即可賣出;其通過港股通渠道投資港股市場的互聯網公司,不涉及因QDII外匯限額而被限制申購的情況;此外,它是實時參考淨值,可以適當幫助投資者有效避免买貴了的風險。

沒有开通股票账戶的投資者,可以研究下其場外聯接基金——富國港股通互聯網ETF聯接(A類:014673,C類:014674)。

04

結語

今年年初,將近兩周的下跌,一度打擊了市場信心。

但很快,市場便穩住陣腳,逐步反彈,後來在DeepSeek的刺激下,中國資產特別是科技資產價格大幅上漲,獲得市場重估。

拉長時間去重新審視這一次上漲,會有一些新發現。

這一次上漲,既有估值修復,也有新增長點驅動,屬於相當有質量的上漲,因此市場各方的看法都較爲正面。

當然了,經歷過2023年初、2024年上半年,以及2024年9月底極速衝高又回落,相信也有不少人抱懷疑態度。當年的“強預期、弱現實”到現在,還時常被人拿出來說事,意思是步子不要邁太大。

所以,保守一點看,即使相信未來是好的,也需要等待行情驗證一步,再走下一步,這是更爲穩妥的投資策略。

除了穩健的投資策略,投資者也可以選擇一些穩健的投資工具,如ETF,以幫助自己在這一波期待已久的港股上漲行情中,更好地盈利。(全文完)



標題:大爆發!登頂全球第一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9192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