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一家造車公司破產
今年第一個造車破產案例出現。
Canoo——一家來自美國的造車明星,日前向特拉華州美國破產法院提交自愿請愿書,根據破產法第7章尋求救濟。同時官網上發布聲明:“Canoo無法從美國能源部貸款計劃辦公室獲得財政支持……我們對事情的發展結果感到非常失望。”
消息一出,業界唏噓。Canoo曾有一張漂亮的履歷:兩位前寶馬高管成立、全球滑板底盤造車模式鼻祖,客戶包括NASA等知名機構……2020年SPAC上市時,公司市值一度高達150億元人民幣,如今幾乎煙消雲散。
回望2024年,全球至少十余家造車公司宣告倒閉或關閉生產线,更有大量車企減產減員。如此一幕,給所有造車新勢力敲響警鐘。
曾估值150億
一家造車獨角獸宣布破產
Canoo的故事要從2017年說起。
那時,公司的名字還是Evelozcity——它出自斯特凡·克勞斯(Stefan Krause)和烏爾裏希·克蘭茨(Ulrich Kranz)之手,前者曾是寶馬CFO,後者則是寶馬i3系列車型的項目主管,被稱爲“寶馬i系列之父”。兩人相識於法拉第未來,都曾是賈躍亭手下幹將,但因與公司領導層產生分歧,他們決定自立門戶創業。
一呼百應,創始團隊很快擴展到9人,成員大多是寶馬、Uber以及福特的前任高管。同時,公司收獲了來自中國和德國的早期資金支持。2019年初,Evelozcity正式更名爲Canoo。
六個月後,Canoo推出首款量產原型車——純電動廂式貨車 Canoo Lifestyle Vehicle,隨後又推出皮卡、轎車和貨車LDV系列車型,計劃首先進軍美國和中國市場。車輛內外設計極具特色,更因內部極大的使用空間,被稱爲“後SUV的革命性體驗”、“車輪上的loft”。
Canoo曾表示,他們是爲空間而生的新物種,這一目標正建立在核心賣點——滑板式電動車底盤技術之上。Canoo宣稱,這一底盤是市面上首個真正的线控轉向底盤,是行業內最平、最低調的底盤,使得方向盤和踏板能夠安裝在底盤的任意位置,因而給車內留出了巨大使用空間,還能使車輛高度模塊化,降低开發成本。
同時,Canoo有着清晰的商業模式:除了將生產的車輛出售,公司還與車企直接合作,爲其提供滑板底盤。針對C端市場,公司創造性地提出訂閱模式,消費者按月付費,近似於短租車輛,使用成本低且十分方便。
新穎的技術專利加上明確的商業路线,使Canoo獲得一衆大型科技公司、知名機構及車企青睞。巔峰時期,公司與現代汽車、美國郵政局、沃爾瑪都曾宣布合作,還曾參與NASA阿爾忒彌斯二號任務,提供旗下貨車將宇航員運送到發射台。蘋果更是曾考慮投資或收購 Canoo ,以推動自己的電動汽車項目。
不過收購並沒有成功,Canoo很快亮相資本市場:2020年12月,Canoo通過SPAC方式與軒尼詩資本收購第四公司達成合並協議,在納斯達克借殼上市,市值高達2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0億元),成爲造車新勢力中炙手可熱的明星。
彼時,所有人都對Canoo的未來充滿希望。誰知短短四年,Canoo卻經歷合作失敗、高管離職、融資受阻等一連串打擊,直到幾天前——股價1.35美元(約合人民幣9.7元),暴跌99%,過往風光,煙消雲散。
誰殺死了它?
上市後的故事急轉直下。
2021年,Canoo召开了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電話會,毫無預兆地推翻了此前所有的商業計劃,幾乎引發了所有投資人的憤怒——
首先,終止在SPAC階段着重准備的韓國現代合作項目,並不再強調工程承包的業務;其次,爲投資回報考慮,將訂閱模式的收入佔比壓縮到20%以下;最後,向B端用戶出售物流車輛,盡管彼時這條賽道已經十分擁擠,而Canoo的貨車離量產還有不短的距離。
衆人譁然。Canoo方面對此表示,公司在上市前的言論的確“有點激進”,建議投資人保守看待公司未來。然而市場並不买账:短時間內,公司股價跌破發行價,更有投資人憤然起訴,表示受到欺騙導致經濟損失。
事到如今,人們才發現Canoo看似“性感”的商業模式背後,潛伏着種種危機。對於車企來說,底盤是最核心的技術之一,大家更傾向於保留自家技術積累,而非選擇Canoo的滑板底盤。而其訂閱模式也未能成功,公司經營已然陷入困境。
更遺憾的是,第一個放棄Canoo的人,卻是創始人兼CEO烏爾裏希·克蘭茨。他在2021年跳槽至蘋果,迅速引發一場小型離職潮,到2022年初已有超過50人出走。去年9月,隨着公司汽車工程高級總監離職,Canoo曾引以爲傲的9人創始團隊全部離开。
一連串的變故引發監管注意,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迅速對其展开調查。不巧的是,Canoo的生產也出現了問題:公司曾在2022年收購一家工廠,並在次年宣布將交付該工廠生產的車輛,但前員工透露,這家工廠並未生產車輛,而是僅僅更換車身貼紙,公司沒有一條機器人生產线能正常制造零件。
客戶也在撤退。2022年,公司曾宣布與沃爾瑪達成協議交付4,500 輛 Canoo 汽車。然而公司宣布破產後,沃爾瑪的一位代表表示,“Canoo 電動送貨車的測試從未超過最初的試點階段,沃爾瑪從未購买過任何車輛。”另一則數據表示,2023年,Canoo僅賣出22輛車輛。
財務危機早已十分尖銳。公司在2022年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8-k文件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Canoo虧損約爲1.25億美元,較去年增加725%,账上僅剩約1億美元。而公司轉型後的貨運領域仍無任何訂單,在0營收的情況下,如果公司接下來無法獲得融資,只能維持一個季度。
Canoo开始尋找現金,但從融資經歷來看,公司公开可查的融資金額累計不到17億美元,在一衆新勢力中吸金能力並不強。直到去年,公司因未能按時償還債務而被起訴,並在11月裁員23%。12月,Canoo再度發布公告,宣布暫停位於俄克拉荷馬州的工廠,並讓82名員工“強制休假”,並將努力尋找推進運營所需的資金。
毫無疑問,Canoo未能扭轉局面。根據公司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其綜合虧損達到1.12億美元,入不敷出。同時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账上僅剩1600萬美元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和限制性現金,幾乎成爲一具空殼。
燒光百億,Canoo徹底倒下。官網公告顯示,公司無法從美國能源部貸款計劃辦公室獲得財政支持,高管正在與外國資本進行討論,但是鑑於這些努力沒有成功,董事會做出了申請破產的艱難決定。
上個月底,Canoo已經停止運營。法院指定的受托人將管理公司資產的清算,Canoo的團隊將與特拉華州破產受托人密切合作,以協助完成這一過程。至此,一顆造車新星就此隕落,只留一地唏噓。
造車2025,活下去
燒錢的速度越來越快,如Canoo一般沒有造血能力、深陷債務危機的新勢力車企們,正接連淹沒在血海之中。
最慘烈的例子當屬Fisker,這家明星造車公司曾被譽爲“特斯拉殺手”,巔峰市值高達80億美元,卻因交付困難、虧損嚴重失去投資人信任,在去年10月份被法院批准破產。還有Arrival、LionElectric、e.GO等,都在去年倒下。有咨詢公司針對美國36家上市電動汽車和電池初創公司進行分析,其中四分之三正在虧損,13家公司預計在今年夏天耗盡現金。
再看國內。去年,恆馳汽車、天際汽車、高合汽車等相繼陷入破產旋渦,昔日造車新勢力“四小龍”之一的威馬汽車深陷危機,正計劃在今年復工復產。這段時間,極越汽車之困刷屏科技圈,合創汽車官宣破產清算,就連曾經的新勢力“銷冠”哪吒汽車也頻頻傳出負面信息,令人揪心。
據不完全統計,在2017年的造車潮高峰時,中國新能源車品牌高達480多家。而到2024年,大浪淘沙之下,擁有造車資質存活下來的車企僅剩幾十家。短短數年,400多家新能源車企消失在歷史中。
這一幕仍將持續——在去年末的一次採訪中,零跑汽車的朱江明表示,未來三年會是最激烈的一場決賽,現在還活着的十五六家車企可能會再淘汰一半。彼時還沒有百萬量級的公司,或許會慢慢消失。
想起去年3月,王傳福曾在財報投資人溝通會上提出:新能源行業已進入淘汰賽,2024年—2026年是規模、成本和技術的決战。
這不禁令人忐忑。剛剛過去的2024年,被稱作造車品牌進入“血海”競爭的第一年,所有人都領教到其殘酷:自年初起,一場前所未有的價格战打響,數十家車企排隊砍價格,創下近三年最高的降價規模。據統計,2024 年全年降價車型達 227 款,同比增加53%。
而競爭仍在持續。2025年的第一天,比亞迪、特斯拉、蔚來等30家車企組團發起新一輪價格战,紛紛推出新的促銷政策,包括限時直降、現金紅包、國補地補政策兜底等,幅度大多在萬元以上,誓要拿下新年第一批訂單。
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在第二十四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大會上提到,中國汽車產業也必將重走家電、智能手機之路:經歷殘酷的價格战,進入成熟期後並購、整合,少數企業經過市場選擇成爲贏家。一批汽車廠商將倒閉,中國汽車產業的生死淘汰賽正在加速到來。
如果脫離窘境?他指出未來留給新能源汽車的兩條生命线:
一是高效率和低成本,二是芯片和軟件定義汽車的持續創新能力。另外,中國汽車出口量問鼎全球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如果拿到新能源車電動化的通關密碼,沒有貿易壁壘,中國新能源車將輕易席卷全球。”
眼下最重要的是,活下去。正如小鵬曾發布在公衆號上的那句slogan——
“在血海裏遊泳,直到海水變藍。”
標題:2025第一家造車公司破產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90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