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花饃,這個蕴含着傳統文化的非遺美食,是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餐桌上必備的“年味”代表,揉、捏、剪、修……一塊塊普通面團搖身一變,成爲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藝術品”。今天的《文化中國行》一起來探尋這在指尖上綻放的文化瑰寶。

花饃,又稱“花餑餑”“面塑”“面花”,我國北方很多地區都有着過年蒸花饃的傳統習俗。春節期間,山東王哥莊街道的大街小巷都飄散着甜甜的麥香味,家家戶戶都在制作美味的大饅頭。嶗山水和面,人工反復揉搓,再經過鐵鍋蒸,這樣做出來的大饅頭松軟又香甜。

展开全文

據悉,王哥莊大饅頭的制作技藝可追溯到明朝初年,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隨着時代的發展,大饅頭花樣越來越多,果蔬汁着色,簡單工具搭配多種捏塑和描繪技法,創新出福祿壽喜、魚花、元寶、壽桃等四百余個品種的花樣饅頭。

走進山西省霍州市源頭村的村民家中,這裏正在熱火朝天地制作着過年的年饃。村民們發好面團,隨着巧手的揉、捏、剪、切、壓,各種造型的年饃便誕生出來,飽含寓意且制作工藝頗爲講究,爲了做出好看的造型,各種工具自然也少不了。

從最初簡單的形狀到如今五彩繽紛、造型多變的創意花饃,寄托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也帶來了濃濃的年味兒。這兩天,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的花饃手工藝人們正在加緊制作一批蕴含“蛇年”吉祥寓意的花饃。申紅雲自幼跟隨家裏的老人學習花饃制作技藝,她告訴記者,任何一個花饃作品都需要至少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一些個頭較大、工藝復雜的花饃往往需要多人協作完成。

象徵吉祥如意的龍鳳呈祥、寓意五谷豐登的瓜果蔬菜,展現民間故事傳說的人物角色,陝西花饃展示着當地百姓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手工技藝。如今,爲了更好推動花饃技藝的傳承與發展,當地積極开展各類研學活動百余場次,吸引上萬余人次參與。

來源:央視網



標題:熱氣騰騰“蒸”出幸福味 多彩花饃點亮美好生活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9016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