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上海早餐的“四大金剛”到底是哪四種?都有什么講究?
說到上海的早餐,人們常常提起的是“四大金剛”,那到底是哪四種早點,各自有何獨特之處呢?這個傳統的上海早餐文化,承載着歷史的記憶,讓人回味無窮。
首先,要解釋一下“四大金剛”這個名詞的來源。它最初取自佛教,是指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和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這四位天王合起來象徵着“風調雨順”,因此人們常常用“四大金剛”這一概念來形容同類的四種事物。
在上海早餐文化中,被冠以“四大金剛”的正是大餅、油條、豆漿和粢飯。這四款小喫以其物美價廉而備受推崇,不僅是學生、上班族的首選早餐,更是上海街頭巷尾的經典風味。
首先,大餅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口感,成爲“四大金剛”中的一員。大餅的制作過程相當考究,先將面團揉捏均勻,攤成餅狀,再往餅的中心放入蔥花或糖,將餡心包裹起來,最後撒上芝麻,經過烤爐烤制而成。根據餡心的不同,大餅的口味可分爲鹹和甜兩種,形狀也有長形和圓形之分。鹹味的大餅通常被稱爲“朝板”,形象地類似古代官員手裏的笏板;而甜味的大餅則被稱爲“盤香”,因其盤起來的形狀有如蚊香。大餅的獨特之處在於脆香的外皮和香甜的餡料完美結合,是上海人早餐中的不可或缺之選。
其次,油條是“四大金剛”中的一味美味。油條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面點,相傳早在漢朝時已經存在。面條先纏繞在一起,然後油炸至金黃色,外皮酥脆,內部卻松軟如絮。油條既可單喫,也可切段佐泡飯、配粢飯、泡豆漿,而上海人更喜歡用油條佐泡飯,搭配上醬油,味道更佳。油條在上海還有個別名——“油炸檜”,這個名字源於歷史典故,宋朝時期,秦檜迫害岳飛,民間由於對秦檜的仇恨,將油條稱爲“油炸檜”,寓意將秦檜投入油鍋油炸。這顯示了上海人對歷史的深刻記憶和獨特情感。
大餅和油條的默契組合,被稱爲一副,即將油條折疊在大餅上,然後整體對折,這樣既方便攜帶,又能同時品嘗到大餅和油條的美味,層次感更加豐富。
第三,“四大金剛”之一的豆漿,實際上是制作豆腐的副產品。大豆用水泡發後磨碎、過濾、煮沸而成。豆漿的口味分爲淡、甜和鹹三種,其中淡漿是原味,不加調味和配料;甜漿則是在豆漿中加入白糖;而鹹漿則是上海特有的創意口味,加入蝦皮、碎油條、榨菜、紫菜等,再淋上醬汁和麻油,味道濃厚。豆漿作爲植物版的“牛奶”,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吸收,是一種健康的早餐選擇。
最後一位“金剛”便是粢飯,也稱餈飯或粢飯團,是江南、江淮地區的傳統小喫之一。糯米和粳米的比例爲3:1,泡發後蒸熟,然後根據顧客的需求加入不同的餡料,最後用糯米將餡料包裹起來,捏成團狀。經典的搭配是油條加白糖,這使得粢飯既有了香脆的口感,又增添了甜味。60年代到70年代,每天清晨,“四大金剛”的早點攤幾乎隨處可見。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能喫上“四大金剛”已經算是不錯的早飯了。
時至今日,盡管上海的早點品種愈加豐富,但“四大金剛”仍然被認爲是最具代表性和經典的選擇。這四款小喫之所以如此受歡迎,主要是因爲它們不僅價廉物美,而且味道美味可口,深受上海人的喜愛。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傳統的上海早點在今天的都市中逐漸減少,已經不如從前那樣遍布街頭巷尾。然而,它們作爲上海早餐文化的一部分,仍然在人們的口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四大金剛”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風味,更是一段歲月的印記。每一種小喫都有其獨特的故事和文化底蕴,讓人感受到上海這座城市豐富而多彩的歷史。
標題:你知道上海早餐的“四大金剛”到底是哪四種?都有什么講究?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89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