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巔峰期超1000家門店到破產清算,曾經“烘焙巨頭”跌落神壇?
1993年,上海街頭飄起第一縷奶油香時,沒人能想到,這個名爲“克莉絲汀”的西點品牌會在未來三十年裏經歷一場從巔峰到谷底的過山車。它曾是中國烘焙行業的代名詞,千家門店的擴張速度讓同行望塵莫及,港交所的鐘聲更是將其推向“烘焙第一股”的神壇。然而,當2025年破產清算的公告傳來時,人們才驚覺:這座用資本、野心和工業化堆砌的帝國,早已在時代的裂縫中悄然腐朽。
巔峰期超1000家門店,走向破產清算!
近日,上海星瀚律師事務所發布公告,由於克莉絲汀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於今年3月12日裁定受理克莉絲汀破產清算案,並在3月18日指定上海星瀚律師事務所擔任克莉絲汀管理人。
爲了最大限度清查破產財產狀況,依法追回破產財產,該律所現向社會公衆廣泛徵集克莉絲汀的財產线索,範圍涵蓋現金、不動產、動產、股權、有價證券、應收账款等。
實際上,早在今年2月,企查查一則法律訴訟信息就顯示,克莉絲汀的關聯公司克莉絲汀食品有限公司新增一則破產審查案件。另外,在被破產清算之前,克莉絲汀早已於去年12月就已正式退市,旗下門店也早已全部關停。
據悉,創立於1993年的克莉絲汀巔峰時期曾擁有超1000家門店,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烘焙市場,是一片尚未开墾的處女地。台商羅田安帶着德國生產线和冷鏈技術登陸上海,用“中央工廠+直營門店”的模式撕开了傳統作坊的缺口。流水线上誕生的鮮奶蛋糕和瑞士卷,以標准化的甜度、統一的尺寸迅速徵服市場。到2000年,克莉絲汀的門店突破800家,2012年上市時年營收飆至13.88億元,市值一度超過60億港元。
彼時的成功,是工業化對作坊的降維打擊。一台德國全自動生產线每小時產出5000只蛋撻,冷鏈配送讓產品保質期從3天延長至7天。資本更是一劑猛藥——上市募集的8.3億港元被用於收購區域品牌、擴建中央工廠,甚至將競爭對手的渠道收入囊中。克莉絲汀的野心不止於面包,它要成爲烘焙界的“沃爾瑪”:貨架上擺滿預包裝食品,收銀台前擠滿搶購預付卡的顧客。巔峰時期,預付卡收入佔比超60%,一張卡片沉澱的資金足以支撐門店擴張的野心。
但危機早已埋下伏筆。當消費者在門店裏用預付卡換走最後一個鮮奶蛋糕時,沒人注意到,克莉絲汀的研發投入僅佔營收的0.7%,新品存活率不足10%。資本狂歡的背後,是產品創新的停滯。
崩塌前夜:內鬥、僵化與信任的潰堤
2017年,一場股東大會撕开了克莉絲汀衰落的序幕。創始人羅田安被資本方聯合罷免董事職位,理由是“战略冒進導致虧損”。這場權力的更迭像推倒了多米諾骨牌:此後三年,CEO換了五任,董事會的會議室裏充斥着股東派系的互相指控。
內耗之下,克莉絲汀的市場嗅覺愈發遲鈍。當鮑師傅的肉松小貝在抖音上創下日銷10萬盒的紀錄,當好利來的聯名蛋糕引發凌晨排隊時,克莉絲汀的貨架上依然躺着90年代的瑞士卷。塑料盒上的蝴蝶結泛着陳舊的粉紅色,價格標籤上的數字卻逐年攀升——一只蛋撻賣到8元,比街邊現烤的貴出一倍。
更致命的打擊來自預付卡。2022年,大環境衝擊下200余家門店陸續關閉,消費者握着未消費的卡片湧向總部,卻發現連客服電話都已停機。2.5億元未兌付金額被曝光後,“克莉絲汀跑路”衝上熱搜,昔日的現金流支柱瞬間化作信任的絞索。
2022年7月,克莉絲汀陷入“經營異常”的漩渦。當時,公司被曝上海幾乎所有門店已暫停營業,待兌付的預付卡券金額超2.5億元,存在門店房租、員工工資被拖欠等多種問題。到了8月份,克莉絲汀宣布部分門店重新开業,似乎又帶給市場一絲希望。
而到了2023年3月10日,克莉絲汀一則公告讓希望再次落空:“本集團現金流緊絀並且遭遇經營困難,在支付店鋪租金、供應商貨款、員工薪酬方面出現延誤,截至2023年2月28日,拖欠金額約爲人民幣5700萬元。由於拖欠貨款,若幹供應商已展开法律程序,凍結了本集團的銀行账戶。”
克莉絲汀表示,上述情況對集團營運造成不利影響。集團自2022年12月起已暫時關閉旗下所有零售門店。不久後,克莉絲汀發布的一則公告顯示:爲了償還拖欠的店鋪租金、供應商貨款、員工薪酬,已經變賣掉了上海的兩處物業,共約人民幣1689萬元。
“克莉絲汀即將退市這件事讓我很心痛,我用二十多年辛辛苦苦把這個孩子培養出來,最多的時候員工1萬多人,現在被轉移資產搞成這樣。我對不起供應商,對不起消費者,對不起被拖欠工資的無辜員工們。”創始人羅田安說道。
誰能活過下一個十年?
克莉絲汀的破產清算,像一面鏡子照出烘焙行業的生存法則。它的倒下並非偶然,而是傳統企業在多重時代挑战下系統性失能的典型案例。這一事件留給行業的啓示,遠超過一家企業的生死,而是對整個生態的深刻警示。
战略層面,資本與長期主義的失衡是致命傷。克莉絲汀上市後陷入“規模至上”的誤區,將融資用於盲目擴張而非核心競爭力建設。資本對短期回報的追逐,導致企業爲維持股價在二三线城市瘋狂开店,卻忽視區域消費力與產品匹配度。這種“开一家虧一家”的擴張實質是資本催生的虛假繁榮,最終演變爲資金鏈崩盤的導火索。
產品層面,工業化效率與消費體驗的割裂成爲桎梏。克莉絲汀曾憑借中央工廠模式橫掃市場,但當Z世代开始追求“現制”“手作”“食材故事”時,預包裝產品的工業化屬性反而成爲原罪。其流水线上批量生產的瑞士卷,在消費者眼中成了“沒有靈魂的工業品”,這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當效率與體驗衝突時,新一代消費者會毫不猶豫地拋棄前者。行業必須重新定義“標准化”——不是流水线生產的絕對統一,而是通過冷凍面團技術、智能烘焙設備等新方案,在保證品控的同時保留“手工溫度”。
運營層面,預付卡模式暴露傳統連鎖的路徑依賴。克莉絲汀長期依賴預付卡現金流支撐運營,這種模式在行業上升期是槓杆,在衰退期則變成絞索。2.5億元未兌付金額不僅引發信任崩塌,更暴露企業缺乏健康現金流管理能力。未來烘焙企業需重構用戶關系:從“賣卡”轉向“經營用戶生命周期”,通過私域流量運營提升復購率,而非依賴預付費輸血。
管理層面,治理結構缺陷放大了行業波動風險。克莉絲汀管理層內鬥的本質,是草莽時代起家的創始團隊與職業經理人制度的衝突。股東對控制權的爭奪讓企業失去战略定力,在現制烘焙、健康輕食、线上化等關鍵轉型窗口期集體失聲。這提示行業需要建立“彈性治理結構”:創始人需學會與資本共舞,通過AB股、战略委員會等機制平衡控制權與專業化決策,避免將企業變成權力鬥獸場。
克莉絲汀的故事最終指向一個終極命題:烘焙行業的價值錨點究竟在哪裏?曾經的答案是規模和效率,但當下必須轉向“情感連接”與“可持續價值”,當消費者購买的不再是商品而是生活方式,企業的競爭就升維爲文化創造力的比拼。克莉絲汀的崩塌,恰是因爲它只把自己當作面包生產者,而忘了烘焙本質上是一門關於幸福的生意——而幸福,永遠需要與時俱進的定義。
圖片來源:克莉絲汀官網截圖
結語
克莉絲汀用三十年的故事寫滿行業的隱喻:工業化可以締造帝國,卻守不住王座;資本能夠點燃野心,也能焚毀根基。
烘焙行業的洗牌從未停止。2025年,全國新增門店10.3萬家,關閉9.5萬家,死亡率高達92%。但生死之間,總有新物種在進化,克莉絲汀的遺產,或許是給所有從業者的一記警鐘。當消費者舉起手機,不是爲了拍攝產品,而是爲了掃碼進入會員系統;當生產线上的機器轟鳴,不是爲了追求規模,而是爲了精准響應每一張訂單的需求——或許只有到那時,烘焙這門古老的生意,才能真正穿越周期,在淬火中重生。
標題:從巔峰期超1000家門店到破產清算,曾經“烘焙巨頭”跌落神壇?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