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問:誰是消費的“動力源”?40歲以下人口是消費主力。

理論研究表明,年輕人佔比提升有助於提高居民消費傾向。生命周期假說指出青年和老年佔比增多會對整體消費傾向起到促進作用,而中年人口佔比增多則會抑制居民的消費意愿。然而,在現實情境下,老年人可能因預防性儲蓄以及遺贈動機,而自發減少消費行爲,從而使消費傾向有所回落。

國內外經驗也有印證,40歲以下人口消費傾向普遍較高。我國40歲以下人口佔比與消費傾向的平均相關系數高達0.6;而40歲以後相關系數迅速回落至負數區間,特別是50歲以後相關系數低至-0.8,上述人口年齡結構與消費傾向的關系也普遍存在於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等國家。

省級層面的數據進行交叉驗證後可推測,我國40歲以下人口對消費的主導作用較強。40歲以下人口佔比越高的省份,消費支出增速較全國相對漲幅越高;如西藏、湖北、安徽等地40歲以上人口佔比分別68.8%、51%、52.9%,2013-2019年消費支出的總和增速較全國上行26.2、12.9、11.7pcts。

二問:不同年齡人口的消費偏好?中青年的生存及享受型需求較高,而中老年偏好醫療保健消費。

根據需求層次理論,居民消費分爲生存型、發展型與享受型三類,分別滿足生理、成長、精神需求。

生存型消費中,食品煙酒、衣着消費主力集中在中青年階段。食品煙酒消費中,煙酒類僅佔3.5%,而涵蓋糖果等食品類卻高達96.5%;該類消費主要受0-20歲人口拉動,如西藏(43.8%)、海南(38.8%)等省消費中食品煙酒佔比偏高(全國29.8%),與王聰和杜奕璇(2019)結論一致。而衣着消費與40-60歲人口結構的相關性更高,如內蒙古(9.9%)、黑龍江(9.2%)等省衣着消費佔比均高於全國(7%)。

購房支出增長也主要由中青年拉動,但租房支出與人口結構變化的相關性不明顯。董紀昌等(2021)指出居民購房與年齡結構呈“倒U型”關系,且20-40歲人口的購房意愿達最高;如北京、上海等省20-40歲人口佔比爲39.9%、37.7%,房地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高達6.7%、5.9%,均超全國(4.7%)。

發展型消費中,中老年對醫療保健消費需求較高,而交通通信、教文娛消費與人口結構的相關性較低。已有研究證實老齡化程度越高,居民醫療保健消費意愿較高,該類消費受40-80歲人口的主導作用更突出,如黑龍江(11.6%)、吉林(11.4%)等地消費中醫療保健佔比居全國前列。

享受型消費中,首飾手表、美容美發等其他用品及服務消費受20-40歲年齡段的帶動作用較顯著。省級數據顯示,20-40歲人口佔比越高的地區,其他用品及服務消費佔比也越高,如遼寧(3.1%)、天津(3.1%)該項消費佔比超全國(2.4%)。相比之下,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與年齡結構的相關性較低。

三問:人口前景下的消費圖譜?年齡趨勢及結構變化共同指向醫療保健、享受型消費需求空間較大。

不同年齡人口各自的增長趨勢會影響消費規模,未來中老年人口增速保持高位,醫療保健等領域消費仍有結構空間;遠期中青年人口增速有回升的可能,享受型消費需求或隨之增加。根據人口代際規律,未來10年40-80歲人口增速預計1.2%左右,利好醫療保健消費;20-40歲人口增速在2028年後或也會回升,對應0-20歲人口在2011-2017年階段性上行,利好首飾、餐飲等享受型消費。

而不同年齡人口的相對關系會進一步影響消費意愿,其一老年人口相對勞動年齡人口更快提升,導致老年撫養比上升,或進一步激發醫療保健消費意愿。老年撫養比較高的地區,醫療保健支出佔比也較高,如陝西(10.6%)、山西(9.9%)等省醫療保健消費佔比居於全國前列。未來10年,老年撫養比由20.7%增至29.7%,在醫療保健等特定領域的消費增長潛力或被放大。

其二是由於出生人口下降速度快於勞動年齡人口,少兒撫養比下滑,或導致居民食品煙酒消費需求減少,但爲享受型消費需求釋放提供可能。理論及數據均顯示出生率、少兒撫養比與食品煙酒消費呈正相關關系,而與其他用品及服務消費呈負相關關系;如上海、遼寧等地食品煙酒消費佔比分別低於全國4.1、2.2pcts,而其他用品及服務消費佔比卻超全國0.4、0.7pcts。未來10年,出生率、少兒撫養比預計延續回落,食品煙酒消費受到抑制的同時,享受型消費或再釋放。

其三是適齡結婚女性人口佔比或有回落,可能引起結婚率下滑,一定程度抑制居民購房需求。適齡女性人口與結婚率高度相關,後者也會影響購房人群規模;反映在地區層面中,有配偶人口佔比較高的地區,房地產增加值佔比亦偏高,如北京(6.7%)、上海(5.9%)等地房地產增加值佔比高於全國(4.7%)。而未來10年,適齡結婚的女性人口佔比回落,一定程度拖累結婚率,或導致購房需求偏弱。

風險提示

經濟轉型面臨短期約束,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預期,居民收入增長不及預期。


    1、一問:誰是消費的動力源?


理論研究表明,年輕人佔比提升有助於提高居民消費傾向。生命周期假說將人的一生劃分爲青年、中年和老年三個階段,主張理性人爲了實現效用最大化,會依據預期收入在生命周期內配置財富,平衡消費和儲蓄。通常而言,青年和老年時期,消費往往超過儲蓄,而壯年時期消費低於儲蓄。因此,社會上青年和老年人均佔比增多會對整體消費傾向起到促進作用,反之,中年人口佔比增多會抑制居民的消費意愿。然而,在現實情境下,老年人可能出於預防性儲蓄以及遺贈動機,而自發減少消費行爲,導致老年佔比增多並不會導致消費傾向同步提升,甚至使消費傾向有所回落。

國內外經驗也有印證,40歲以下人口的消費傾向普遍較高。對比不同國家年齡結構與消費傾向關系可以看到,40歲以下的人口佔比與消費傾向的相關系數較高;而在40歲以後,人口結構與消費傾向的相關系數隨年齡增加出現較大幅度回落。我國消費主力亦處在40歲以下年齡區間,該部分人口佔比與消費傾向的平均相關系數高達0.6;而40歲以後,相關系數迅速回落至負數區間,特別是50歲以後相關系數低至-0.8。

省級層面的數據進行交叉驗證後可推測,我國40歲以下人口對消費的主導作用較強。通過計算不同年齡段人口佔比與消費增速的相關系數可看到,0-40歲人口佔比與總消費支出呈現較爲顯著的正向關系。省級層面的數據亦可佐證,40歲以下人口佔比越高的省份,消費支出增速較全國相對漲幅更高;譬如2010-2020年,西藏(68.8%)、湖北(51%)、安徽(52.9%)等地40歲以上人口佔比較高,2013-2019年消費支出的總和增速相較全國更高,分別上行26.2、12.9、11.7個百分點。

    

2、二問:不同年齡人口的消費偏好?


根據需求層次理論,居民消費可劃分爲生存型、發展型與享受型三大類。生存型消費主要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包括食品煙酒、衣着、居住等方面,2013-2019年該類支出佔居民總消費支出的59%;發展型消費主要提高生活質量和個人發展,包括交通通信、教文娛、醫療保健,2013-2019年該類消費支出佔比約32%;享受型消費主要側重於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包括生活用品及服務、其他用品及服務,2013-2019年該類消費支出佔比約9%。

生存型消費中,食品煙酒、衣着消費主力分別集中在青年及中年階段。食品煙酒消費中,煙酒類僅佔3.5%,而食品類高達96.5%,其中涵蓋肉蛋奶、糖果零食等。從省級數據看,0-20歲人口對食品煙酒消費的拉動較爲顯著,如西藏(43.8%)、海南(38.8%)、四川(35.4%)等省消費支出中食品煙酒佔比明顯偏高(全國爲29.8%)。該結論與王聰和杜奕璇(2019)研究一致,青年尚在消費觀塑造期,消費多由父母及其監護人決策,而食品正是其主要消費品類之一。而衣着消費則與40-60歲人口結構呈現更高的相關性;如內蒙古、黑龍江、山西40-60歲人口佔比分別是33.9%、36.4%、30.1%,相應省內的衣着消費佔比高達9.9%、9.2%、9.1%,均超全國7%的平均水平。

王聰,杜奕璇.人口年齡結構與我國家庭消費行爲——基於CFPS2016微觀數據的實證分析[J].產經評論,2019,10(04):136-152.

租房支出與人口結構變化的相關性不明顯,但購房支出增長主要由中青年拉動。居民住房消費僅統計租賃支出,其與各年齡段人口佔比的相關系數均較低。而房地產業中囊括了地產开發經營、租賃經營,且該行業不存在庫存,其供給與需求基本對應,因此房地產業增加值可綜合反映居民購房、租房等需求。全年齡段結構與房地產業增加值佔比匹配後顯示,房地產服務消費與年齡結構呈“倒U型”關系,且省級數據顯示購房支出與20-40歲人口相關性最高;如北京、上海、福建20-40歲人口佔比分別爲39.9%、37.7%、33.5%,房地產業增加值佔比高達6.7%、5.9%、5.8%,超全國(4.7%)。

董紀昌,劉曉亭,季康先,.戶主年齡、住房支付能力與家庭租購選擇——基於CFPS的微觀證據[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21,41(08):1961-1973.

發展型消費中,中老年對醫療保健消費需求較高,而交通通信、教文娛消費與人口結構的相關性並不明顯。已有研究證實老齡化程度越高,居民醫療保健的消費意愿較高⑤⑥,省級數據顯示該類消費受40-80歲人口的主導作用更突出;即40-80歲人口佔比較高的地區,醫療保健消費佔比偏高,如黑龍江(醫療保健消費佔比,下同,11.6%)、吉林(11.4%)、陝西(10.6%)等地均超全國(7.8%)。對比之下,不同年齡段佔比與教文娛、交通通訊消費佔比的相關性較低,反映出人口並非影響上述消費的核心變量。

⑤毛中根,孫武福,洪濤.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與居民消費關系的比較分析[J].人口研究,2013,37(03):82-92.

⑥余玲錚.中國城鎮家庭消費及不平等的動態演進:代際效應與年齡效應[J].中國人口科學,2015,(06):69-79+127-128.

享受型消費中,首飾手表、美容美發等其他用品及服務消費主要受20-40歲年齡段帶動。其他用品及服務消費包括首飾、手表等用品以及旅館住宿、美容美發等服務。對比其他年齡階段看,其他用品及服務消費與20-40歲人口佔比的正相關性更爲顯著;省級數據亦顯示,20-40歲人口佔比越高的地區,其他用品及服務消費佔比也越高,如遼寧(其他用品及服務,下同,3.1%)、天津(3.1%)、內蒙古(2.9%)該項消費佔比超全國(2.4%)。此外,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雖受0-20歲人口的帶動較明顯;但省級層面數據並未與該結論相印證,擬合結果更多是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與0-20歲人口佔比無關。

綜上,我國消費主力集中於40歲以下人口,但不同年齡段的消費偏好存在差異。具體地,20歲以下人口在食品煙酒方面的消費偏好較高;20-40歲人口不僅購房意愿較強,也熱衷於首飾手表、美容美發等享受型消費;而40歲以上的人口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消費需求偏高,其中40-60歲年齡段也是衣着消費的主力。

    

3、三問:人口前景下的消費圖譜?


不同年齡人口各自的增長趨勢會影響消費規模,未來中老年人口增速保持高位,醫療保健等領域消費仍有結構空間;遠期中青年人口增速有回升的可能,享受型消費需求或隨之增加。根據聯合國預測及人口代際規律,未來10年,40歲以下人口增速或持續回落(-2.2%),而40-80歲人口增速預計保持高位(1.2%),利好醫療保健等消費。遠期來看,20-40歲人口增速在2028年後或也會回升,對應0-20歲人口增速在2011-2017年階段性上行,利好首飾手表、住宿餐飲等享受型消費。

而不同年齡人口的相對關系會進一步影響消費傾向,其一是老年人口相對勞動年齡人口更快提升,導致老年撫養比上升,或進一步激發醫療保健消費意愿。老年撫養比是65歲以上人口相對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已有研究顯示在老年撫養比較高的地區,醫療保健支出佔比也較高,譬如陝西(14.6%)、山西(12.3%)等省老年撫養比較高,相應醫療保健消費支出佔比分別是12.6%、9.9%,居於全國前列。未來10年老年人口增速或保持高位的背景下,老年撫養比將由20.7%增長至29.7%,在醫療保健等特定領域的消費增長潛力或被放大。

吳海江,何凌霄,張忠根.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對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的影響[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4,31(02):3-19+35.

其二是由於出生人口下降速度快於勞動年齡人口,使少兒撫養比下滑,或導致居民食品煙酒消費需求減少,但爲享受型消費需求釋放提供可能。出生率、少兒撫養比較低的地區,食品煙酒等生存型消費需求普遍偏低;但中青年在育兒方面的經濟壓力較小,首飾手表、美容美發等享受型需求較高。數據上也呈現出生率、少兒撫養比與居民食品煙酒消費支出呈現正相關關系,而與其他用品及服務消費呈現負相關關系;譬如上海、遼寧等地食品煙酒消費佔比分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4.1、2.2pcts,而其他用品及服務消費佔比卻超過全國0.4、0.7pcts。未來10年,出生率、少兒撫養比預計持續回落,居民食品煙酒消費受到抑制的同時,享受型消費需求或再釋放。

⑧王聰,杜奕璇.人口年齡結構與我國家庭消費行爲——基於CFPS2016微觀數據的實證分析[J].產經評論,2019,10(04):136-152.

其三是適齡結婚女性人口佔比或有回落,可能引起結婚率下滑,一定程度抑制居民購房需求。適齡女性人口與結婚率高度相關,後者也會影響購房人群規模;反映在地區層面中,有配偶人口佔比較高的地區,房地產增加值佔比亦偏高,譬如北京、上海、福建等地有配偶人口佔比分別高達89.6%、90.2%、82.5%,對應房地產增加值佔比分別超出全國2、1.2、1.1個百分點。而未來10年,適齡結婚的女性人口佔比回落,一定程度拖累結婚率,可能導致居民購房需求偏弱。

風險提示

1)經濟轉型面臨短期約束。海內外形勢變化使內需修復偏慢、通脹水平偏低。

2)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預期。以舊換新等政策落地較慢。

3)居民收入增長不及預期。居民收入增長不及預期,消費傾向持續回落。

內容節選自申萬宏源宏觀研究報告《消費的人口“畫像”?》,證券分析師:趙偉 屠強 



標題:誰是消費的“動力源”?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87009.html

轉載僅爲傳播優質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