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0日)上午,知名經濟學家劉煜輝博士,在2024上海全球資產管理年會中,以“打通乘數堵點,激活經濟循環”爲題,分享了自己對中國經濟的最新觀點及政策建議。

劉煜輝表示,隨着美國進入降息窗口,中國也开始直面經濟的通貨緊縮風險;

M1和M2之間的發散不收斂狀態,已經持續了將近三年,

從宏觀經濟學角度,這是典型的流動性陷阱狀態,

而從微觀層面去認知,中國經濟實際上面臨經濟循環中斷的問題。

經濟循環的“堵點”已經持續了將近兩年,

理論界、政策界的觀點愈發趨近一致,即必須有主體站出來,由他來花錢,由他來負債,由他來加槓杆,來重啓經濟的循環。

毫無疑問,政策的重心來自於中央財政。

而其背後的本質,實際上是中國經濟系統各個部門之間,資源、貨幣、利益的大規模重組、重構、重新轉移。

比如在商業銀行和老百姓之間,就存在風險和利益重新調整的可能性。

從風險的角度來講,中國家庭部門的住房按揭貸款,真實的風險承擔方,實際上是家庭本身,而不是商業銀行。

所以從風險和收益的匹配這個角度,銀行部門大幅度地向老百姓、向家庭部門進行利益的讓渡,這才是合理的。

大幅度地降低存量的房貸利率,從現實條件、從學理上講,也是完全能夠成立的。


正文


美國終於打开了降息的時間窗口,降了50個BP。

對於中國來講,我們也开始直面應對經濟的通貨緊縮風險。

我們看到,大概上周,在外灘論壇上,易行長正式講到了中國經濟未來面臨的挑战——

通貨緊縮,這應該是官方第一次正式直面這個問題。

事實上,中國的GDP平減指數已經在水下運行了差不多6個季度。

從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運行周期過程來看,這是時間最長的一次,

而且從目前來看,還沒看到明確的結束的跡象。

貨幣供應量的兩個指標,M1和M2之間,呈現裂口張开、發散不收斂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將近三年時間。

在我們專業層面,專門有個名詞,就是凱恩斯講的流動性陷阱

這么多貨幣量投放進去,但這些貨幣量就是不進入整個經濟運行的投資和消費的環節,不能有效地形成商業資本增加值,這已經持續了很長很長的時間。

無論是機構還是老百姓家庭,持有現金的意愿是歷史上最高的。

風險資產的配比,比例下降非常明顯。

在宏觀經濟學中間,這是典型的流動性陷阱的狀態。

但是,中國經濟,從微觀層面去認知的話,其實就是一個經濟循環中斷的問題。

經濟循環的“堵點”已經持續了這么長時間——從數據上的表徵來看,已經持續了將近兩年時間。

所以,在理論界、政策界,大家的研討也很多,大家的認知越來越高度一致。

從政策邏輯上講,要怎么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政策邏輯上講,就是必須有人站出來,有個主體站出來,站到經濟的第一排,由他來花錢,由他來負債,由他來加槓杆,來重啓經濟的循環。

從現實中國經濟各個部門運行的資產負債表狀態來講,誰能夠擔當這個功能?

毫無疑問,是來自於財政,政策的重心來自於財政。

更具象一點說,政策的重心來自於中央財政。

只有中央財政是擴張的,我們才可能迎來一個貨幣的擴張。

這是今天,無論是從政策界,還是從理論界,我們高度一致認同的這樣一個方向。

這個方向的本質是什么呢?

本質實際上是,中國整個經濟系統各個部門之間,恐怕要進行大規模的包括財富、資源、貨幣、利益的重組、重構、重新轉移。

這是系統性的轉移,

比方說,國際和民生部門之間的調整;

政府和民間之間的調整,國企和民企之間的資源和利益的調整;

更具象的,銀行和老百姓之間的風險和利益的調整。

可能都是當下要解決這個問題,政策考量的焦點所在。


解決問題的焦點或抓手


雖然千頭萬緒,但是我們如果按照政策本身的邏輯捋下去,把邏輯捋清楚的話,

對於中國解這個局來講,當下最重要的,無疑就是地方財政的困境。

這恐怕是我們眼下所有政策中,要作爲一個抓手,着重解決的問題。

如果地方財政處於某種懸崖的困境的話,

那對於整個經濟螺旋式的自我強化的收縮效應,其危害是非常大的,危險性是非常強的。

當然,這涉及到目前地方財政債務的微觀機制的一些障礙,這個後面我們回頭再說。

但非常明確的一點就是,地方政府必須要籌集資金,得讓它發債,來解決目前由於財政困境所帶來的強大的經濟收縮效應。

具象來講,我捋了一下,大概要解決這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如果地方財政,通過釐清微觀機制的障礙,能夠大規模地進行地方債務發行的話,

眼下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必須把過往政府項目所拖欠的供應鏈的工程款還掉。

如果不還掉的話,這對企業面的收縮效應,甚至造成系統性的三角債風險,是非常大的。

所以,第一個,企業面供應鏈的工程款債務的拖欠,一定要把它解決,避免企業面螺旋式的收縮。

第二個,要維持住今天地方政府正常事權的運行。

有些人員的工資發放都有困難,不能全額滿足。

所以,我們要減少這些工資的拖欠,減少非稅徵收這些對經濟造成強負面收縮效應的事項。

第三個,要維持住正常的公用事業——水、電、煤氣、交——這些公用事業服務商的正常運作,避免公用事業產品、服務漲價。

因爲,這個漲價對於今天非常羸弱的家庭消費端來講,其螺旋擠出效應是危害非常大的。

我們再加把勁的話,如果能夠有更強烈的手段,

直接去增加居民的收入端,我想中國經濟循環的重啓,會來得更快一些。


“上中下”三策


最近,作爲國家智庫性的機構,我們也提出了一些想法,比方說,應對目前最棘手的財政懸崖的“上中下”三策。

所謂的上策,我們希望,還是建立一個系統性的特別國債的機制。

通盤的考慮,比方說考慮 5 年、10 年的規劃。

因爲我們今天遇到的是一個史無前例的資產負債表的超級周期,非常之時,非常之策。

要從這個角度來認知,建立一個系統化的、通盤考慮的特別國債的機制。

這種大規模的、系統性的調整,包括利益部門間的系統性調整,

很多問題都根源於過往長期結構性的矛盾。

所謂的中策,眼下比較着急的就是,我們要突破目前地方政府發行債務的微觀機制的障礙。

因爲大家也知道,地方政府現在發債,都是基於過去的經濟建設型政府制定的籌資債務的管理體系——

必須要報項目,才能獲得審批,地方政府才能發債。

但是,眼下的資產負債表的超級周期中間,我們面臨嚴重的資產荒。

哪有這么多項目可以往上面報啊?

所以,地方政府它面臨微觀機制的障礙,它的債也發不出來,發的速度、節奏也特別慢。

這就形成了一個堰塞湖的堵塞。

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機制梳理清楚,也就是說,某種意義上講,今天地方政府的財政債務,要從過去的項目債,逐漸向赤字債的方向轉變。

所以,我們建議,中國亟待發行地方財政的缺口債,由中央財政來擔保,先維持着各級地方政府的正常事權的運轉,先避免滑向一個極端收縮的狀態;從而爲我們爭取時間,有更多的時間來考慮未來統籌規劃通盤的全局性問題。

所謂下策,就是眼前我們看到的一些焦慮的地方,地方政府陷入一個財政的懸崖困境,所以,我們看到一些倒查、加稅、退補、罰沒、非稅、水電煤氣交的上漲,

這樣一些行爲,對經濟的收縮效應和傷害性是非常大的,亟待我們採取斷然的措施去從根本上阻斷。


確實有必要

大幅降低存量房貸利息


當然,對於家庭部門的幫助,無論怎么講都是第一位的。

因爲這一次經濟循環的中斷,底層邏輯的起點,實際上是家庭部門陷入困頓的狀態。

大家知道,中國老百姓的家庭財富構成,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以房地產的方式存在的。

隨着資產價格的大幅下跌,家庭的資產負債表陷入極端的困頓。

所以,從解決問題來講,應該要把家庭部門放到所有考慮的重中之重。

能夠幫助家庭部門的、眼下可能見效最快的一個辦法,

就是商業銀行和家庭部門的利益調整。

因爲中國家庭部門的負債率,現在是非常高的。

很多家庭承受了很高的房貸壓力,大概統計現在是 38 萬億。

38 萬億的利益調整,實際上牽涉到銀行和老百姓部門的利益劃分。

現在這個時點來看,確實有必要大幅降低存量的房貸利息。

我們從一個研究者、從一名學者的角度來看的話,

中國的房貸和西方的商業房貸,從風險承擔的角度來講,本質還是不同的。

因爲中國,我們沒有建立非常完善的個人破產的法律機制,所以中國的老百姓承受的貸款、房貸,它的追溯實際上是無限的。

它實際上是突破了本身作爲信用抵押物的房子價值本身。

這個和西方不一樣。

在中國,你的債務是剛性的,無限去追溯,甚至追溯到直系親屬的其他資產。

所以,從風險的角度來講,

中國家庭部門的住房按揭貸款,真實的風險承擔方,實際上是家庭本身,而不是商業銀行。

從風險和收益的匹配這個角度,我們從理論上探討,也應該是銀行部門大幅度地向老百姓、向家庭部門進行利益的讓渡,這才是合理的。

從定價的角度來講,本身就是家庭部門在承擔這個風險,所以大幅度地降低存量的房貸利率,從現實條件、從學理上講,也是完全能夠成立的。

我認爲,這個事可能正在成型的路上,我們可能很快就能看到。

今天,中國的增量按揭貸款的利息,比存量的按揭貸款的利息要低差不多 100 個 BP 以上。

這個差距已經拉得很大了,

所以,往下降實際上是有空間的。

事實上,往下降的話,這對於家庭部門的資產負債表的緩解,特別是日常流動性的緩解,效果應該是立竿見影的。

要解決中國今天所遇到的經濟困難,從政策邏輯和理念上講,這個指向應該是明確的——

貨幣、資源、利益一定要進民生部門,我們應該通盤考慮一個系統化的、長期的機制,建立一個新的貨幣和信用的分配機制,從長期的角度,比方說5年、10年。

總之,讓今天的中國經濟走出困難,讓中國經濟中斷的循環能夠重啓,辦法其實很多。

只要我們秉持着民生爲大的指導方針,能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件一件去落實,我想一切都是可能的。



標題:劉煜輝今天分享:大幅度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或正在路上,可能很快看到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4939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