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最大的威脅,是他自己
太魔幻了!
人稱“地表最強指數”的印度孟买SENSEX,昨天剛剛創新高,今天突然就暴跌5.74%,盤中跌幅一度超過8%!
同時,印度10年期國債收益率漲至7.04%,美元兌盧比一度突破83.5……
股債匯三殺!
究竟發生了什么?
目前的主流看法是,莫迪得票的領先優勢遠遠不及預期。
根據最新的計票結果,印度人民院共543個席位,印度人民黨(BJP)只在287個席位處於領先,不僅遠低於競選口號的400個,還遠不如2019年的351個。
只有壓倒性的優勢,才能更確認“莫迪模式”的政策連續性,才能確保印度的大規模基建熱潮將會持續……
這種說法當然是有道理的,但並不能解釋全部。
除此之外,或許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任何事情都有代價,這些年印度經濟的崛起也必然如此。
但此時此刻,如果這些代價不再愿意成爲代價了,該怎么辦?
在這樣一個關鍵時點,“印度崛起”的野望會否半路夭折?
01
崛起的代價
爲什么莫迪的優勢遠遠不及預期?
至少從表面上看,是因爲投票率下降。
這幾年,印度大選的投票率一直在持續下降。2019年還有67.4%,2023年就降到了65.7%。
今年,當地媒體觀測,目前兩個階段的投票率,至少又下降了3%。
爲什么投票的人變少了?
天氣太熱可能是原因之一,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
爲什么投票的人少了,莫迪的優勢就變小了?
歸根結底,我們得回到“莫迪模式”本身。
衆所周知,莫迪所在的BJP是個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政黨。
他們了拋棄曾經國大黨團結穆斯林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大搞民族主義,宗旨是:印度是印度教的印度,不是印度人的印度。
這是莫迪的基本盤,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貼近“神權政治”,把12億信徒牢牢綁在自己的战車上。
怎么才能讓他們主動上車呢?
愚民沒有自己的思想,你得帶頭唱響主旋律:讓印度重新偉大。
2014年,莫迪剛上台時,印度是全球第十大經濟體;到2021年,它就超越了曾經的主人英國,成爲第五大經濟體。
再根據摩根士丹利預測,到2027年,印度經濟將超越德國和日本,僅次於中美。
這個成績無疑是非常傲人的。
爲了慶賀成功,去年8月,莫迪在印度建國76周年慶典上,定下“Amrit Kaal”目標,大概意思是黃金年代。
他說,到2047年,也就建國100年的那一年,印度要成爲一個發達國家。
“這是個宏偉的決心,我們要用所有的力量去實現它。”
他鼓勵所有20-25歲的青年,在接下來二十多年人生的黃金歲月中,實現“印度夢”。
隨後,莫迪還提議把國名“India”改成“Bharat”,進一步增強國民榮譽感。
對印度而言,如今正是激情燃燒的歲月。
但在宏大敘事之下,作爲螺絲釘的一個個小人物,他們的故事並不一定那么動聽。
最近,據《21世紀資本論》作者托馬斯皮凱蒂等人組織的“世界不平等實驗室”報告:
以印度現代資產階級爲首的‘億萬富翁統治’,比在英國殖民時期更不平等,這是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
光看描述就知道多嚴重了:比被殖民時更不平等。
上世紀30年代,作爲“日不落帝國皇冠上的明珠”,印度最富有的1%人口,收入佔比是20%。
1947年獨立時,這個值降到12.5%(有人潤了);1982年,在甘地政府的領導下,比例進一步下降到6%。
1991年,實行經濟自由化後,情況开始反轉;到2014年莫迪剛上台時,這個數字又回到20%。
當年,莫迪承諾,將增加1億個制造業崗位,增加底層人收入,緩解貧富差距繼續擴大。
結果是什么?
雖然全世界都在吹印度制造,但印度制造業崗位反而減少了2400萬個,制造業佔GDP的比重,也越來越低。
出口規模與只有1億人口的越南差不多,年年都是貿易逆差。
到2023年,前1%人的收入佔比,居然達到前所未有的22.6%,財富佔有比例更是超過40%。
根據《2024年胡潤全球富豪榜》:2023年印度億萬富豪人數達到271人,比2022年新增84人。
2014-2023年,印度億萬富豪的淨資產增長了超過300%,是同期國民收入增長的10倍。
與之相對的,全國90%人口的收入都沒有達到人均GDP,後50%人口的收入佔比從23%迅速下滑至15%。
3.07億人喫不飽飯,2.24億人受到長期飢餓影響。
很明顯,貧富差距問題不僅沒有緩解,反而加速了。
爲什么會這樣?
不可否認,莫迪時代的許多政策,比如加大對基建的投入、大力扶持制造業等等,战略上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總體來看,效果也是非常之好。
但在具體執行上,並不是對每個人都友好。
比如2016年,爲了反洗錢、反貪腐,政府推行“非貨幣化”,一夜之間突然宣布廢止500盧比和1000盧比紙幣,只留下了極短的兌換窗口。
搞得大量民衆在銀行排隊換錢,市場上大額紙幣匱乏,中小企業主經營困難。
相反,本該被政策打壓的達官貴人,因爲多元化的資產儲備幸免於難。
又比如2020年那會,爲了防止病毒蔓延,直接在全國大範圍實施封鎖,導致數千萬工人突然失業,大量小企業運轉癱瘓。
……
很多出發點很好的政策,最後卻起到相反的效果,這挺矛盾的。
而更矛盾的,還遠不止於此。
02
最大的矛盾
今年3月,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的小兒子,舉辦了一場“世紀訂婚派對”。
比爾蓋茨、扎克伯格、川普長女伊萬卡、不丹國王……來賓不是政商名流、就是大牌明星。
當地媒體統計,這場派對總共花費了1.2億美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孟买最大的貧民窟——達維拉,平均1450人共用一個廁所。
當地有一句流行語十分好地詮釋了這些現象:奔馳大賣,摩托車卻賣不動。
只能說,得虧這是在印度。
印度本土宗教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極大消弭了底層人面對巨大貧富差距的不滿情緒。
虔誠的賤民無論遭到婆羅門怎樣的虐待,都不會產生一絲一毫地反抗之心。
不是因爲壓迫不夠殘忍,而是因爲宗教告知賤民,苦難是神對自己的今世考驗,是天意。
這些教條,不僅能維持社會穩定,也是如今印度這個國家形態的立身之本。
只有宗教,才能把一百多個語言不通的民族維系在一起。
客觀來講,基於印度教意思形態的印度人民黨,它之所以能崛起,最大的原因,不是莫迪這位政治家有多么高超的手段。
這是歷史的選擇。
作爲一個必須依靠印度教維系認同的國家,印度不可能真正抗拒印度教。
但歷史也是在不斷前進的。
無論莫迪政府推進現代化改革的決心有多大,都必須面對一個問題:現代化必然會削弱或扭曲宗教認同感。
簡單來說,改革越成功,印度人民黨的立身之本越是遭到削弱。
這同樣是歷史的選擇。
現代化,指的不只是經濟躍飛,更是高等教育廣泛推行。
現在印度仍有2.8億文盲,佔全球37%,這是國內許多人嘲笑印度的點。
但你要想想,就像在90年代,我國的文盲率也曾高達15.9%,他們大多是出生於建國前的老人,因爲客觀條件,沒受過什么教育。
印度其實也一樣,他們的文盲大多數也是老人。
這些年,印度一直在大力普及教育。
自從喊出“免費”教育的口號後,印度大學數量一路飆升,目前已經達到8410所,比美國還多2000多所。
等到真正受過高等教育的這代人,成爲社會的中流砥柱,才是印度的人口紅利真正爆發的時候。
也是真正开始現代化的時候。
更關鍵的是什么呢?
很多人都覺得印度人很懶,素質遠遠無法與勤勞的中國工人相比,制造業轉移到印度肯定不得善終……
難道國際巨頭們,都是傻子?
根據勞動力管理解決方案公司ADP Research Institute的調查數據:印度工人每周無薪加班的時間高達10小時39分鐘,比中國的7個半小時還多42%。
與很多國人的刻板印象相反,印度打工人不僅不懶,還是全世界最勤勞的。
印度的宗教氛圍讓底層人絕望,但在絕境中,人的求生欲望才是最強烈的。
神說,賤民不能祭祀、不能做官、不能經商、不能……
但神從沒有說過,賤民不能當程序員,不能當網紅,不能拍電影……
當外人不遺余力挖掘印度笑話時,這裏正在加速邁入現代化。
比如班加羅爾,它是印度IT產業和經濟高歌猛進的一個精華鏡像,大概相當於中國的深圳。
自從开放市場後,印度不僅降低稅率,還耗巨資建立24小時供應水電的軟件園,吸引外資過來建廠。
同時,印度政府還出台“印度創業 - Start up”計劃,給予創業公司各項優惠,降低成本。
N多看見商機的程序員紛紛下海,像點過年點炮仗一樣遍地开花:至今,整個印度已有近十萬家創業公司。
按安全機器人公司Hacklab.in的CEO Vikram Rastogi的說法:現在的印度,只要你有想法、有點子就能成功,因爲這就是一塊財富處女地。
今天的印度人,與十年、二十年前的那一批中國人,有些類似。
他們確實感受到了財富增長,部分喫到了時代紅利的幸運兒,甚至打破了數千年的桎梏,實現階級上的躍遷。
這種爽,比脫貧更強烈。
大一點的,首相莫迪、首富阿達尼,都是低種姓出身;小一點的,在新興行業功成名就的小夥子,也能和高種姓女神組成家庭。
在以前,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今時今日,卻已經很平常。
但窮與富,永遠是相對的;有人成功,必然有人失敗。
在資本積累階段,市場經濟發展必然會導致貧富差距擴大,發展越快這個進程也必然越快。
不論是現在的印度,還是過去的中國,其實大同小異。
曾經,唯一的區別在於:中國人懟天懟地,印度人逆來順受。
但現在,當越來越多印度人开啓“民智”,越來越多受到高等教育,再加上互聯網的裂變效應,即便是虔誠的信徒,心靈也早就被“污染”了。
總而言之,莫迪政府提倡的印度教主義,是維系印度國家統一,動員大衆的不二選擇。
但他近10年的現代化改革,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本質上就是在摧毀婆羅門、剎帝利等高種姓人群的經濟優勢。
同時,高等教育的普及,雖然創造了人才大爆發,但同樣對古老的意識形態造成了衝擊。
這本就是個自相矛盾的過程。
過去,人們只會逆來順受,一切都奉獻給神。
現在,他們开始懂得爲自己思考了。
對一個嚴重依賴精神枷鎖而存在的國家,尤其它還是一個皿煮國家,這究竟是不是好事呢?
03
尾聲
最後,再聊一下宗教。
印度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被各種外族奴役的歷史。
雅利安人、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英國人,不論誰來,印度人都是秒跪。
但奇怪的是,不論被徵服多少次,印度本土宗教總是生生不息。
比如最近的兩段歷史,印度被信仰伊斯蘭教的德裏蘇丹國、莫臥兒王朝先後統治600年,又被信仰基督教的英國人統治100年。
但時至今日,印度本土的十幾億人,信仰的基本仍是本土宗教。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是爲什么?
主要有三點原因:
一,印度人的民族性格其實非常高傲。
印度人的宗教起源非常早,無論是最早的婆羅門教還是2000年前誕生的佛教,都在非常久遠的時間尺度上洗滌着印度人的民族思維。
二,辯經。
印度歷史上的宗教能人太多了,留下了很多著作,導致印度人特別喜歡辯經。
這種辯經習慣是一神宗教不具備的,無論是猶太教、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都只信奉一本經書。
簡單來說,沒人吵架吵得過印度人。
三,世俗權力。
以婆羅門教爲主的印度宗教,是高度世俗化的,與政權深度綁定。
更關鍵的是什么?
印度是分散土邦的統稱,從來沒有形成統一的中央集權。你除非把所有土邦全滅了,不然不可能消滅他們的宗教。
這是印度文明的韌性所在,同時更是印度人最大的悲哀。
早在2014年剛上台的時候,爲了推進制造業,莫迪就先後推出《徵地法》、《勞工法》,動作不斷。
結果正如上文所說,到2023年,印度制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始終在15%上下徘徊。
不是政策不好,不是大環境不好,只是地方上各邦之間利益錯綜復雜,土地問題嚴重,武裝組織橫行,階級問題嚴重......
補貼也好,投資也罷,莫迪开啓印鈔機,聊起這些宏大敘事,所有人都要問一個問題:這筆錢經過各級大人層層盤剝,落到自己手中能有多少?
無論印度經濟走得多漂亮,終究只是少數人的狂歡。
衆生皆苦。
衆生本不應該這么苦。(全文完)
標題:莫迪最大的威脅,是他自己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13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