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上海放松限購是標志性事件,表明北上廣深一线城市也加入到了加快松綁的行列。我們維持一二线放松限購是大勢所趨的判斷。下一步預計北京、深圳、廣州等放松限購措施也會陸續出台。

房地產長期看人口,考慮到深圳、杭州、上海等人口流入和購买力情況,這些城市放松限購會有部分效果。

在國家政策明朗的情況下,那些率先放松限購的城市將率先受益。率先放松限購的城市將獲得購买力,樓市活躍以後有助於土地市場的恢復,同時买房落戶有助於城市“搶人大战”,在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的形勢下年輕人口流入對城市發展至關重要。

5月27日,上海非滬籍購房5年社保變3年,首套首付降至20%、二套首付降至35%,非滬籍單身人士可購外環內二手房等。本次上海進一步放松了樓市調控政策,較北京、深圳、廣州近期的放松力度有所加強。

此次新政放松了非滬籍居民購房的社保年限限制,預計將有效提振上海整體房地產市場;非滬籍單身購房範圍擴大,短期主城區二手房銷售或將提升;首套首付降至20%、二套首付降至35%,促進剛需及改善需求釋放;首套房貸利率降至3.5%、二套降至3.9%,切實減輕新購房的利息負擔;多子女家庭可加購一套住房,有利於改善型需求進一步釋放。

“517”新政標志房地產政策的歷史性拐點到來。降低首付比、降低利率、推出3000億再貸款收儲等,國家對於房地產行業去庫存的政策導向已經十分明確,決心很大,爲什么?很大程度上跟地方財政形勢日趨嚴峻有關,土地財政佔地方可支配財力的56%,這影響到基層運轉,不僅是經濟問題。上海本次樓市新政具有風向標意義,體現穩地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從趨勢來看,未來一线城市取消限購是大勢所趨。上海放松了外環內二手房,北京放松了五環外,深圳放松了非核心區,廣州放松了120平方米以上戶型限購。當前樓市表現疲弱,房地產從“防過熱”轉向“防過冷”,不用擔心取消限購引起市場過熱;中長期可考慮在市場企穩後,通過人地掛鉤實現供求平衡。(參考《一线城市該不該放开限購?》)

從當前形勢看,從銷售、投資等指標看,房地產市場已經超調(參考《當前房地產市場調整過度了嗎?》),顯著拖累經濟、就業和地方財政。房地產是第一大支柱產業,房地產穩,則經濟穩,就業穩,金融穩。

放松限購有用嗎?對一二线城市有部分效果,但從整體而言,目前制約因素是居民支付能力,所以需要住房保障銀行和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之類的措施。收儲庫存用於保障房邁出了重要而正確的一步,3000億再貸款是第一步,未來需要3萬億以上,建立大規模住房保障體系,解決優質房企流動性和地方財政,緩釋金融風險,一舉多得。同時,啓動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通過超長期國債+QE方式,財政擴張,提振需求,防止資產負債表衰退,啓動經濟復蘇。(參考《是該啓動“新”一輪經濟刺激了》)

未來三招可救地產:1)組建住房銀行,收購开發商的土地和商品房庫存,用於租賃房保障房;2)全面取消限購;3)降低利率和稅費,包括二套房存量房貸利率,通過降准降低銀行負債成本。

冬天再冷再長,春天也會到來。

中國樓市不會重演日本九十年代,城鎮化還有很大空間,如果辦法得當,房地產還有解。日本九十年代城鎮化進程結束,人均GDP3萬美元。中國空間很大,需要時間,以時間換空間。傳統經濟軟着陸,新經濟崛起,雙支柱,中國經濟加油!

正文


1

上海樓市新政解讀:力度較大


2024年5月27日,上海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優化本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調整優化住房限購政策、支持多子女家庭合理住房需求、優化住房信貸政策、支持“以舊換新”以及優化土地和住房供應等政策措施。相較於調整前,本次新政帶來了以下主要變化:

1)縮短非滬籍居民購房所需繳納社保或個稅年限至3年:非滬籍居民購房所需繳納社保或個稅年限從“連續繳納滿5年及以上”調整爲“連續繳納滿3年及以上”。社保5年改3年,放松了限購要求的社保、個稅年限,主要吸引本地符合購房條件僅社保年限不足的群體。

2)擴大重點區域非滬籍人才以及非滬籍單身人士購房區域:非滬籍單身人士購房區域,擴大至外環內二手住房(此前爲外環以外的新房與二手房);將非滬籍人才購房區域,由限定的產業片區擴大至所在區全域。非滬籍單身人士可在外環內購二手房,提振主城區二手房市場,打通改善群體“賣舊买新”的置換路徑。

3)取消離異購房合並計算住房套數規定:對夫妻離異後購房的,不再按離異前家庭計算擁有住房套數。放松了離異後名下無房的人群置業限制標准。

4)支持企業購房用於職工租住:對企業購买小戶型二手住房用於職工租住的,不再限定購买住房套數。有利於專門收購小戶型二手拿來做租房的群體,可以公司名義大規模收購,但整體影響有限。

5)支持多子女家庭購房:二孩及以上的多子女家庭可再購买1套住房,目前多子女家庭最多可購买3套住房。對於手頭已有2套房的多子女家庭,可在主城區再买一套,不用“一买一”。

6)降房貸利率:首套房貸利率下限調整爲不低於LPR減45個基點(調整前4.1%、調整後3.5%);二套房貸利率下限調整爲不低於LPR減5個基點(調整前4.5%、調整後3.9%),自貿區臨港新片區以及嘉定、青浦等6個行政區二套房貸利率下限調整爲不低於LPR減5個基點(調整前4.4%、調整後3.7%)。商業房貸利率下降,切實減輕新購房的利息負擔,但3字頭的房貸利率仍有下調空間。

7)降房貸首付比:首套最低首付比調整爲不低於20%(調整前30%);二套最低首付比調整爲不低於35%(調整前50%),自貿區臨港新片區以及嘉定、青浦等6個行政區二套最低首付比調整爲不低於30%(調整前40%)。首套首付下調1成,促進目前首付不足但收入預期穩定的剛需購房;二套首付下調1.5成,促進改善型需求釋放,但在居民收入、就業預期偏弱背景下影響有限。

上海本次樓市新政具有風向標意義,是對國家政策的響應和貫徹,體現穩地產的重要性。“517”新政出台以來,國家對於房地產行業去庫存的政策導向已經十分明確。本次上海房地產限購放松,信號意義明顯,一线城市未來應該逐步放松限購,未來購房資格可能不僅只對繳納社保的本地居民,甚至對外地居民放松限購,達成全面放松。


2

一线城市放松限購是大勢所趨:必要性和緊迫性


2024年5月27日上海再次放松了限購,至今,北京放松了五環外,深圳放松了非核心區,廣州放松了120平方米以上戶型限購。

一二线城市全面放松限購是大勢所趨,我們認爲有五大核心理由:

1)限購政策本是房地產市場過熱時期出台的臨時性政策,如今抑制了剛需和改善型需求。放开限購,意味着讓過緊的房地產市場回歸正常市場狀況,接受供需調節,並非激起泡沫與過熱的“刺激性措施”。中長期可考慮在市場企穩後,通過徵收房地產稅等稅收機制調控市場,同時能爲地方財政增加穩定稅收來源,通過人地掛鉤實現供求平衡,避免熱點城市房價暴漲。

2)放开一线城市限購,帶來積極的政策信號,可提振市場整體信心。化解房地產困境的關鍵在於需求端信心恢復,信心提振才能帶動銷售回暖。當前我國對住宅市場較冷、購买力較弱區域,包括部分一线城市的非核心區已經放松限購,但提振效果有限。一线城市核心區域的樓市,是全國房地產市場的風向標,聚集了相對旺盛的住宅購买力,放开限購,能夠有效提振需求端信心。

3)去庫存,穩房價、穩市場、穩經濟。房地產市場進入存量房主導時代後面臨調整分化,要消化此前的高房價、高庫存、高槓杆。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第一大支柱行業,事關經濟恢復、金融風險,房地產穩,則經濟穩。我國一线城市目前成交量價、庫存積壓情況同樣不容樂觀,但一线城市的住房潛在需求高,對於全國投資置業人群有較強吸引力,全面放开限購帶來銷售提振,有利於去庫存、穩房價、穩市場、恢復經濟。

4)讓中國人置業的強大購买力留在國內,爲我國經濟復蘇貢獻力量。中國人的強大購买力在過去兩年惠及全球大都會的房市,在東京、倫敦、紐約、洛杉磯等城市,中國人是最大的外國房產購买群體。我國一线城市核心區域的樓市,是全國房地產市場的風向標,聚集了相對旺盛的住宅購买力,但在限制性政策約束下,導致肥水流入外人田。全面放开一线城市限購,能夠滿足我國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有效提振需求端信心。

5)從國際經驗看,海外典型國家核心城市房地產市場長期向本國、全球买家开放,不限購也不限售,遵循市場化原則,通過價格和稅收調節,而非人爲的行政手段。人口和產業持續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是發達國家的共同經驗,核心城市樓市不限購,遵循人口流動規律,有利於促進人才流動並提升城市競爭力。(參考《一线城市該不該放开限購?》)


3

放松限購之外,關鍵是提升居民支付能力


目前房地產行業不止需要簡單的“放松限購”,核心制約因素還有居民支付問題、預期問題。在房地產存量時代,庫存積壓,成交量價回暖需要更多時間和政策激勵。要替代舊的“房地產-土地財政-金融”循環,必須引入“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通過財政擴張帶動包括房地產投資在內的整體投資回暖和經濟復蘇,配合住房銀行收儲,穩樓市,穩經濟,利民生。

我們之前倡導的成立住房保障銀行、政府收儲存量房用作保障房(請參考《關於組建住房銀行的構想》)正在落地,這是解決房地產困境的有效路徑,3000億元或是初步嘗試,後續政策力度還需繼續加碼。

當前樓市成交低迷、地方財政壓力較大,地方政府保交樓、收購商品住房,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收儲模式,錢從哪裏來?由央行設立專項用於收購商品房的再貸款,地方政府以收購的商品房爲抵押,向國有商業銀行申請低息貸款,商業銀行向央行申請再貸款,即類PSL,地方政府獲得商業銀行資金後支付給房企。

政府收儲模式,利於去庫存、救房企、救樓市、利財政、利民生。房企拿到資金,緩解現金流壓力,一方面用於拿地,利好地方財政;另一方面建設住房、防止爛尾,利好民生。地方政府將保障房租賃獲得收入,按時向商業銀行還款,同時,通過收購存量房減少市場供給,達到去庫存目標,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穩經濟。此外,批量收購轉保障房,建設中國版組屋,一舉多得。

推出“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對衝經濟運行壓力,解決當前地方財政和企業居民收入問題(請參考《是該啓動“新”一輪經濟刺激了》) 。“新”一輪經濟刺激,即通過財政擴張,配合貨幣寬松,擴大需求,帶動就業,拉動經濟增長,同時加大對新經濟、新質生產力的支持力度,提升長期競爭力。關鍵在“新”,調整投資領域,發行超長期國債重點支持新基建項目,更多投向新經濟、新質生產力領域,如新能源、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而不是簡單重走老路,導致過剩浪費。


4

房地產穩則經濟穩,國民經濟第一大支柱產業


房地產是中國第一大支柱行業,關聯60多個相關產業,幾千萬就業,要全面看待房地產對經濟、土地財政的重要作用。

1)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自2003年以來,國務院18號文將房地產定位爲支柱性產業。2000-2020年房地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由4.1%增至7.2%,受行業下行期、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影響,2023年房地產行業佔GDP比例下調至5.8%。一般而言,在經濟中佔比超5%的行業可以成爲經濟的支柱產業。

2)房地產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五分之一以上。2000-2023年間,房地產开發投資從4902億元到11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爲14.5%。房地產开發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從14.9%到22.0%,意味着每年全國進行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中,1/5以上投入了房地產業。

3)房地產帶動幾十個上下遊產業鏈產值。房地產通過投資、消費既直接帶動與住房有關的建材、家具、批發等制造業部門,也明顯帶動金融、商務服務等第三產業。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的2020年投入產出表,我們估算出廣義的房地產業完全拉動上下遊產業鏈GDP10.0萬億元、直接拉動上下遊產業鏈GDP2.4萬億元。

4)房地產相關收入佔地方財力三成。在土地財政制度設計中,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房地產的直接稅收及土地出讓收入貢獻可觀。2012-2019年土地出讓收入和房地產專項稅合計佔地方財政收入從27.1%升至35.6%,後降至2022年的26.0%。

5)房地產業直接解決我國實體經濟就業近1300萬。房地產業解決我國實體經濟大量就業,雖然近兩年房地產行業面臨重大調整,但物業從業人數仍逆勢增長。2004-2018年我國房地產業從業人數由396萬增至1264萬,預估至2023年我國房地產從業人數將達1300萬。房地產的完全消耗需求帶動了商業、建築等後周期行業,同時也帶動了關聯產業吸納人員就業,能夠帶動上下遊多個行業平均8%的就業彈性變化。


5

短期三招可救地產,長期“五大核心”構建房地產新模式


我們此前提出,三招可救當前地產,房地產是第一大支柱產業,房地產穩,則經濟穩,就業穩,金融穩。

1)組建住房保障銀行,收購开發商庫存。建立專項資金收購开發商土地、商品房庫存,开發商拿到資金限定必須保交樓,這樣可以防止爛尾,避免讓購房者承擔地產調整的風險。房企回款有多余資金,可以用於拿地,土地財政因此恢復,地方債務壓力得以緩解,基建有望回升。收購的庫存商品房和土地用於租賃房保障房,有助於改善民生,原本开發商手裏有很多庫存,如果額外再新增供地用於租賃房,將導致巨大的浪費,一舉多得。

2)全面取消限購,回歸市場化。現在市場低迷,是取消限購的良機,發達國家對國內居民沒有限購措施,都是通過價格和稅收調節,而不是人爲的行政手段,違背市場經濟。一二线市場如果活躍起來,可以通過多貢獻土地財政、稅費拉動經濟增長。在當前行業持續低迷背景下,取消限購短期將促進房地產築底回升;中長期可考慮在市場企穩後,通過徵收房地產稅等稅收機制調控市場,同時能爲地方財政增加穩定稅收來源,通過人地掛鉤實現供求平衡,一舉兩得。

3)持續大幅降息減少購房成本,爲居民減負。貨幣政策部門通過定向降准等支持銀行降低負債成本。現在實際利率偏高,應該大幅降低存量利率,之前降低了首套,社會反響很好,二套的也應該降低,這是善政。

長期看,以“城市群战略、金融穩定、人地掛鉤、房地產稅和租購並舉”爲核心加快構建房地產新模式。

如果採取長短相結合措施,有望促進房地產軟着陸,爲中國經濟復蘇和就業貢獻力量。



標題:上海樓市新政來了!房子能买了嗎?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1145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